- 41.50 KB
- 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高教版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一)环境:环境是指特定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总和。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境:具体生命个体火群体生活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叫做生境。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的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生态幅:每一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的状况的食物的量。Shelferd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和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生物种不能存在或灭绝。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的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内稳态: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部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他能减少生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何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又变小或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温周期现象:由于地表太阳的辐射的周期性变化产生温度有规律昼夜变化,使许多植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环境下比恒温环境下生长的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即所谓的温周期现象。物候节律:动物对不同的季节的食物条件的变化及时热能水能和身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的方式与行为周期性变化。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制情况。环境容纳量:指特定环境下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生物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时其他个体的密度难维持在最适合的水平,环境中没有无效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光照环境条件的配合下种群最大瞬时增长率。生物生活史及关键组合: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周期或生活史K-对策:密度制约性的自然选择常称为K-对策。R-对策:非密度制约性的自然选择常称为R-对策。繁殖价值: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的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价值火当年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种内关系: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叫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叫做种间关系。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作密度效应或者相邻效应。\n自疏:播种密度的提高或者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竞争将影响植株的生长,甚至导致植株的死亡。高斯假说:两个五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种间竞争,且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置重叠就越多竞争就激烈Lokta-Volterra竞争模型:通过一年生植物的竞争关系可以提出一年生植物的竞争模型。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功能和环境关系的特性。竞争:指个体间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生物群落:为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中都干扰假说: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演替系列:指从生物侵入开始直至顶极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演替顶级: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同化效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生长效率:林得曼效率: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阈值: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后,自动调节的极限高教版杨持主编《生态学》考试重点(二)1.阴生叶和阳生叶的形态结构差别?答:阳生叶的叶片厚而小,叶脉密,叶绿素较少,气孔较密,栅栏组织原角质层较厚,叶表面有蜡质或绒毛,阴生叶则相反。3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答:光合作用的光普范围只有可见光其中红橙光主要是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我们将这部分辐射称为有效辐射,而绿光则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实验表明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n4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答: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普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的是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等影响是不同的,发现紫色薄膜对茄子有增长作用,蓝色薄膜下草莓产量有所提高,可见光对生物生殖体色变化有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同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不一样。5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温度与生物的生长,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生理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宜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的“三基点”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法国学者从变温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总结出有效的积温法则。6水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具有影响。7生物是怎样对水因子适应的?答: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水,下叶片很薄切多分裂成带状陆生植物的分湿生,中生,旱生性植物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增加水的摄取,叶特征分化成刺状针状气孔下陷叶表有角质或绒毛页面卷曲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水生动物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陆生动物在形态结构行为生理上来适应不同环境水分条件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8什么叫生物的生态适应?答: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过程在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下表现出一定的形态结构来适应某种环境的过程。9三种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征有什么不同?答:聚盐性植物;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抗盐植物)。如盐地紫菀、盐地凤毛菊等。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10年龄结构的类型?答:①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表现出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②稳定型种群:大致呈钟型,老中幼比例大致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③下降型种群: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11生命表在分析种群动态的意义?答:可以综合评定种群各平均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结构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可以从生命表得到: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生命期望。12种群分布格局及类型?\n答: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分布格局。大致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13逻辑斯谛方程的意义?答: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类型的基础它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14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优缺点?答:R-对策的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因此种群的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水平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由于死亡率高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R-对策的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少对后代的关怀高的瞬时增长率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密度经常激烈变动。K-对策的优点: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具有个体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K-对策的缺点:由于r值较低,种群一旦遭到危害,难以恢复,有可能灭绝。15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答: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16试举例说明你对生物领域性和捕食作用的认识?答: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性的特征:领域是一个固定的区域,且大小可调整;领域受积极保护;领域的使用是排他性的。捕食作用是指17互利共生有何生物学意义?答: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18生物多样性及分布梯度?答: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纬度梯度:从热带到两极随着纬度的增加,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海拔梯度: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群落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时间梯度:大多数研究表明,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随着演替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后期当群落中出现非常强的优势种时,多样性会降低19生物群落主要特征是什么?答:具有一定的外貌;群落的物种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20群落种类组成性质分析?答:优势种和建群种:优势种(dominant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建群种(constructivespecies):优势层(指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21群落垂直结构?\n答: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层间植物:群落中,有一些植物,它们并不形成独立的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直立的植物体上。在作具体研究时,往往把它们归入实际依附的层次中。22演替的类型?答:按时间演替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演替起始条件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按演替机质分为:水生演替;旱生演替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分为: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23控制群落演替的因素?答: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24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答: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5食物链的类型?答: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26生态系统营养级只有5-6级?答:动物距离能源基础越近受到取食和捕食的压力越大这些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多生殖能力就越强。可以补偿因遭到强度捕食而受到损失。距基础能源越远的营养级,越有可能捕食更多的营养级生物。特别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动物数量越少,生物量最少,能量也最少。以致使得不能再有别的动物以它为食,因为从他们身上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弥补为搜捕而消耗的能量,由于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与食物链一样营养级数也受限制一般为3到5级很少有能超过6级的。27负反馈调节对生态平衡的意义?答: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28初级生产的主要参数。答: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2.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3.总初级生产量:GP=NP+R4初级生产力: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生产率。5.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以鲜重或干重表示。6.现存量:是指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SC=GP-R-H-D29全球初级生产量的分布特点?答:.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陆地上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海洋中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垂直变化;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30限制陆地及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因素?答:1光:光强升高,光合速率直线上升,达到光饱和点;光照时间长,提高产量;2光和途径;3水: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显著抑制光合速率;4营养元素;5二氧化碳31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有哪些因素决定的?答: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分解时的理化环境。\n33气体循环和沉积循环的区别?答:气体循环: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洋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参与循环过程。气体循环速度比较快,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沉积循环:循环速度比较慢,参与沉积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而海底沉积物转化为岩石圈成分则是相当长的、缓慢的、单向的物质转移过程,时间要以千年计算。主要储库在土壤、沉积物和岩石,而无气体状态。因此沉积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也很不完善。34碳循环过程?答: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从大气中取得碳,合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和残体腐烂分解,碳又回到大气中的过程。35磷循环过程?答:磷以不活跃的地壳作为主要贮存库。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含磷有机物沿两条循环支路循环:一是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归还土壤;另一是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各种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一部分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其支路也有两条:一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另一是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36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影响因素?答:1纬度: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纬度地带性2经度:经度地带性3海拔: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垂直地带性垂直带谱37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答:水平地带性分布: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