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5 KB
  • 9页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学思考

  • 9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学思考摘要:由于观念陈旧和体制僵化等客观原因,当代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能否继续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关键在于能否率先做到从生态学的角度变革现行大学章程,坚持以人为本与协同并进的生态文化,坚持开发与合作、跨越与创新的管理文化,坚持以个体发展与团体发展并重、进一步优化智力结构、提倡终身学习、平等与尊重等为特征的环境文化。关键词:高等教育四大功能生态文化一尽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大学总有其普适的发展规律,即以人为本、文化多元、协同并进。这与当今时代方兴未艾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无二致。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构成了宏大文化体系的三个层次,而生态文化是上述文化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至高境界,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与生态文化的对接,强调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共生、协同进步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而营造一种天地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人与生态环境一体的认识,有助于生态观内化成主体的思维习惯并在个体行为中得到体现,从而使高等教育真正获得“生态性”发展。第9页共9页\n在尊重个性的同时照顾到整体(系统)的利益,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是生态学所持的重要立场,也是生态文化的基础。就教育理念而言,应该以此为基础遵循个体与整体相互促进的原则,即:人际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1]。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美国的大学里,人们的学习似乎不是仅仅为了获取某些看起来很有用的信息,而更多的是为了开展关于生存和世界“意义”的“人文学术”活动,关怀人的知觉、观念、信仰、情感、认知、鉴别力、公理以及一切构成“人”的条件和要素,培养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又具有开拓、进取、创造意识、竞争和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2]。这就告诉我们,“全面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意义至关重要,唯其如此才有希望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合格公民以及建设者。“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全面教育”,大学应当将“人的全面教育”当作其重要功能之一[3],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途径,就是把生态意识渗透到教育体制和教学环节中去,使大学生明确人在生物圈、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9页共9页\n必须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引领社会新文化的发展方向。21世纪必将是生态文化繁荣的时代,并将重构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的关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特别是生态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崇尚和谐精神的生态文化品格[4]。须知,诸如合作精神、协同并进、生态伦理、审美体验、科学态度等的培养,不仅可以滋养大学生的心灵,而且也可以激活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从而使之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自觉地将个人的不断完善融入国家、民族的发展之中。二当代高等教育呼唤生态化管理,而生态化管理的起点是富有生态意识的大学章程。任何一所成功的大学都会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重中之重是彰显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就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而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管理中的“去行政化”,然而所谓的“去行政化”并非意味着不要行政管理;“去行政化”的关键是一个“化”字,即拒绝以行政指令代替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按照科研规律办事,更多地尊重专家、教授的意见,行政的角色是管理、是服务、是“保驾护航”。这就需要一种建立在同心同德和步调一致基础之上的制度文化,它具体体现为大学章程。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高校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符合生态理念的大学章程,包括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实行以人为本的生态化管理。第9页共9页\n生态化管理的实现与机制创新有密切联系,具有创新意识是永葆活力的表现,要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必须时刻有一种危机意识。就教学管理而言,第一,管理渠道必须在畅通无阻的前提下实现透光透明,学校有关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监督(如通过督导)等各种规章必须为每一位任课教师所熟悉,同时积极采纳来自教学一线教师的有关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总结经验,作出必要调整。第二,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管理者必须善于并切实做到及时了解并借鉴校内外、国内外教学管理的新经验、新模式。不仅如此,由于高等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因此现代高等教育既不能片面强调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也不能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直接由政府管理,更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条件下失去自我;而是要以教育家的眼光,与时俱进,树立、巩固和宣传自己的品牌“形象”;要善于及时、正确把握国际形势和国内外大学的发展趋势,在密切交流之中面向最强者,向最强者学习,与它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协作、联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共赢”“多赢”。第9页共9页\n与此同时,既要做到常规发展,做好“常规动作”,也要做到超常规发展,做好“自选动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断增加。可以说,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综合全国的情况来看,这种发展趋势依然强劲,具体表现为办学空间的拓展,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旧有院、系(所)的重新整合等。然而如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移,却是一个更为重要和十分迫切的课题。不难想象,未来如果不毅然从质量上——包括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上有一个根本改观,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前景将令人堪忧。从生态学上看,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即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但是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随着变化了的形势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就很有可能面临丧失自己“生态位”的风险[5]。跨越式发展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办大学犹如办企业。对一个企业而言,创新是其永葆活力的源泉之所在,甚至可以说,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大学而言,同样也需要有这种企业家精神。当今时代,信息量、知识量急剧增长,大学制度文化的创新,就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高等教育要有所突破,就要求管理者——特别是决策者善于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实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神圣使命;与此同时,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转变其对高等教育直接进行行政干预的传统方式,改用立法、规划等方式进行政策指导,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依法办学的进程。对于高校管理层来说,很大程度上需要了解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学校全面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主动性。三必须承认,现代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危机,绝非单纯的技术和经济手段能够解决,需要进行观念上的根本变革。把发展定位于符合生态文化价值观的科学原则之下,重整体、兼顾个体、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是一个值得参考的选项。毋庸讳言,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依然存在着学科划分太细、专业太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将不利于大学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上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建设符合生态性原则的高校环境文化。第9页共9页\n1.强调个体精神,注重整体实现大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荟萃场所,更是一个“共同体”。任何一个共同体都既有总体的目标,也有个体的实现。作为由各种不同学科的学者通过劳动分工而从事知识传承和创造的“学术共同体”[6],其当下的涵义更被赋予了生态学的内涵,它讲究个体与团体的配合默契,讲究整体优先。在这一生态学原则之下,一是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人会否认一个学科带头人可以激活一个学科,有时候一个学科的“异军突起”便可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二是要特别重视个体与整体的协同共进,因为无论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学科的孤军奋战,从长远来看都将是不可持续的。整体的发展优先于个体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在鼓励个体发展的同时,支持团体协作,从而达到实现整体发展的目标。2.优化智力结构,建设师资队伍第9页共9页\n教育说到底是一个人才问题,高等教育更是如此。新世纪的高等教育,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说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而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形成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具有合理的学历、地缘、学缘、知识、职称、年龄等结构,其中师资的地缘结构、学缘结构至关重要。这里我们可以举出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例子,在这些大学里,为了保证学术思想的不断更新,防止近亲繁殖和低水准重复,一般不聘用本校博士毕业后没有在其他地方工作过的人员。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某个系、所或研究机构在学缘上全是“沿袭不变”的话,那么很可能使其科学研究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最终扼杀创新活力。生态学原则引领下的大学制度文化,要求高校管理者要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来,把师资队伍的发展作为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3.提倡终身学习,适应发展要求如前所述,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就可以做到把不断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学会终身学习,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才能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西方绝大多数高校都对其教师有终身学习的要求。许多大学规定,在任教师不管从前读的是什么大学,拿的是什么学位,参加工作之后每年至少应再完成一门新学科的进修任务,并取得合格证书,然后才有继续从教的资格。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一个教师无论当前的表现如何出色,他(她)求学期间也只能在某一个专业或某一特殊领域有所探究,而实际工作中却不可避免地要常常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而且,即使以前所熟悉的专业领域也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如果不紧紧追随这样的变化,就难免会落伍,落后于时代。4.尊重教育规律,实现协同并进第9页共9页\n协同并进是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这是立足于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整体(团队)的关系而论的。这也是本文所主张的一个重要观点。诚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大学联合人们坚定地追求学术或科学知识以及智慧生活”[7]。从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不仅是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的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并由此确立的种种人际关系,就其形式来说,可能有垂直的关系,也可能有平行的关系,可能有正式的关系,也可能有非正式的关系;就其内容与性质来说,可能有友好与互助、专制与屈从、竞争与对立等关系。由于这些关系不仅仅涉及到个体,而且也涉及到由无数个体组成的集体,而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只有学会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处理好种种关系,其行为文化才有可能是健康的、向上的,这也是我们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者的应有之义。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4.[2]MichaelOakShot,ed.ByTimothyFuller.TheVoiceofLiberalLearningonEducatioin[J].YaleUniversityPress,1989.[3][7]KarlJaspers.TheIdeaoftheUniversity[J].BeaconPress,1959.[4]徐文英,沈雅婕.人文视域下的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5]宣裕方.城市生态位论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26.[6]Kant.TheConflictoftheFaculties[J].EnglishTranslationandIntroductionbyMaryJ.1979.Gregory,第9页共9页\nAmbariesBooks,Inc.(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