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50 KB
- 2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农业生态学: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和平衡发展规。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2.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3.整合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4.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2.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3.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4.内禀增长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5.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6.生态对策: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1.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2.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3.原生演替: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5.群落的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1.环境: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2.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3.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综合为生态环境。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5.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6.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7.生态位:\n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8.生态幅:生物耐受生态因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之为生态幅。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2.辅助能:除了太阳辐射能以外的其它一切形式的能量。3.人工辅助能:人类为防止农业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演化,提高农业生物种群的生产力,减少消耗,人为地向系统加入的那一部分能量。4.耗散结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5.总初级生产力: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光合作用总速率。6.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能并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体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7.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8.净初级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绿色植物真实积累下来的能量或干物质量。9.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都迅速地减少,所以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生物的个体数目、生物量和所含能量就会呈现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10.生态效率:在食物链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为生态效率。11.群落净生产力:在生长季节或一年的研究期间,未被异养者所消耗的有机物质量或能量。1.生物地化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地质大循环: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3.生物小循环: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4.周转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个组分(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Fo)或流入的量(Fi)占库存总量(S)的份额。5.循环效率:生态系统中某一组分的库存物质,一部分或全部流出该组分,但并未离开系统,并最终返回该组分时,循环物质占总输入物质的比例。6.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面的长波辐射有较好的吸收性,对太阳辐射有高度的透过性,把这部分光波辐射的能量吸收(集聚)在大气层中,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7.水体富营养化:随着水中营养物质(N、P肥等)含量的增加,导致水中生物的过量生长,其大量繁殖及其死亡后的分解,降低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从而形成厌气条件,严重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的现象。8.生物富集:也称为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9.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1.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来源。2.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3.自然资源: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能够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或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n4.社会资源: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信息等。5.最大持续收获量:是指与资源再生能力相应的,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最大收获量。6.生物经济平衡规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以公共资源形式存在的生物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收益恰好等于其成本。这种经济与生物的双重平衡关系叫生物经济平衡规律。7.收益递减率:资源转换系统的某一必要资源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增加很快,当输入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率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这种现象称为收益递减。由于这种现象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因而成为一种规律,称为收益递减率。8.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1.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类作物、绿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质养分的岩石和机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危害。2.生态农业: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现代化农业体系。3.生物农业:根据生物学原理建立的农业生产体系,靠各种生物学过程维持土壤肥力,使作物营养得到满足,并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治杂草和病虫害的体系。4.持续农业:在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调整技术和体制变化的方向,以确保和满足当前及今后人类的需求;保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种质资源,防止环境退化,技术适当,经济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二、单选题1.1865年,()将两个希腊名词合并构成生态学一词。A.勒特B.海克尔C.坦斯列D.奥德姆2.1866年,()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A.勒特B.海克尔C.坦斯列D.奥德姆3.《生态学基础》是著名生态学家()的著作。A.勒特B.海克尔C.坦斯列D.奥德姆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A.勒特B.海克尔C.奥德姆D.坦斯列5.生态学按性质划分为()和应用生态学。A.普通生态学B.陆地生态学C.海洋生态学D.理论生态学6.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提出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理论。A.林德曼B.坦斯列C.谢尔福德D.奥德姆7.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环境。A.生态B.生物C.宇宙D.人类8.()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A.农业B.农田C.草地D.森林9.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A.种植业B.农业C.林业D.畜牧业10.1803年,()在《人口论》中不仅研究了生物繁殖与食物的关系,而且特别分析了人口增长与食物生产的关系。A.坦斯列B.海克尔C.马尔萨斯D.奥德姆11.(),生态学已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A.18世纪初B.19世纪初C.18世纪末D.19世纪末12.1859年,()出版著名的《物种起源》,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A.奥德姆B.马尔萨斯C.坦斯列D.达尔文13.1807年,德国学者()分析了植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A.洪堡德B.奥德姆C.马尔萨斯D.海克尔14.生态学开始进入()生态学阶段,也标志着生态学已进入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15.()进一步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使生态学研究领域更为广泛。\nA.《人口论》B.《物种起源》C.《植物地理学》D.《生态学基础》16.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境划分为()和陆地生态学。A.普通生态学B.陆地生态学C.海洋生态学D.理论生态学17.农业生态学在进入()世纪以来,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A.18B.19C.20D.2118.意大利的()教授在大学正式开设讲授农业生态学课程,并于1956年正式出版了《农业生态学》一书。A.克拉克B.柯克斯C.小田桂三郎D.阿兹齐1.A2.B3.D4.D5.D6.A7.B8.A9.B10.C11.D12.D13.A14.D15.D16.C17.C18.D1.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叫系统的()。A.目的性B.有序性C.整体性D.整合性2.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系统。A.孤立B.封闭C.隔离D.开放3.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流动。A.往复B.单向C.多向D.反向4.()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A.物种结构B.时空结构C.垂直结构D.营养结构5.()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在时间上的分布。A.物种结构B.时空结构C.垂直结构D.营养结构6.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食物营养关系所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A.物种结构B.时间结构C.空间结构D.营养结构7.在演替过程中农业生态系统处于()时期。A.未成熟B.成熟C.演替D.顶极8.()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9.()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10.()为介于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典型代表。A.自然保护区B.城市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宇宙飞船生态系统11.大多生态系统都具有水平空间上的()、垂直空间上的成层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发展演替特征。A.均匀性B.分散性C.镶嵌性D.合理性12.农业生态系统的()系指农、林、牧、渔、副(加工)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A.组分结构B.时间结构C.空间结构D.营养结构13.农业生态系统的()系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A.营养结构B.时空结构C.垂直结构D.水平结构14.农业生态系统的()系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A.营养结构B.时空结构C.垂直结构D.水平结构15.农业生态系统的()系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A.组分结构B.时间结构C.空间结构D.营养结构16.农业生态系统的()常分为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A.组分结构B.时间结构C.空间结构D.营养结构17.人类为了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常采用食物链()来改造营养结构。A.加环B.解列C.浓缩D.放大\n18.为了防止有害物质沿食物链富集而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而采用食物链()法中断食物链与人类的连接从而减少对人类健康危害。A.加环B.解列C.浓缩D.放大19.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A.农作物B.家畜家禽C.农田生态系统D.农业生态系统20.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变化比自然生态系统()。A.复杂B.简单C.一致D.相反21.农业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自然生态系统。A.高于B.低于C.等于D.不等于22.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于自然生态系统。A.高于B.低于C.等于D.不等于23.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是有()。A.能量流B.物质流C.信息流D.资金流24.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A.高生物产量B.高经济产量C.高生物多样D.输入输出特点25.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A.生产环B.增益环C.减耗环D.复合环26.农田养峰的食物连加环属于()。A.生产环B.减耗环C.增益环D.复合环27.生产中常常采用作物套种来弥补生育期的不足,这主要是体现生物群落的()。A.水平结构B.垂直结构C.时间结构D.营养结构1.D2.D3.B4.A5.B6.D7.A8.B9.C10.C11.C12.A13.D14.C15.B16.C17.A18.B19.D20.B21.A22.A23.D24.D25.C26.C27.C1.农田中农作物的分布属于()类型。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成群分布2.自然界中老虎的分布属于()类型。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自由分布3.自然界中蒲公英的分布属于()。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概率型4.农田中杂草的分布属于()类型。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自由分布5.森林中蜘蛛类的分布和北美洲海岸潮带间的小蚌蛤均属于()类型。A.随机分布B.均匀分布C.集群分布D.成群分布6.()分布的例子,如蚂蚁、蜜蜂、人类的分布等。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概率型7.在特定的环境中对于同一种群来说,生态密度常()于粗密度。A.等B.不等C.大D.小8.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型又称为()型增长。A.JB.SC.rD.K9.种群的指数增长型又称为()型增长。A.JB.SC.rD.K10.当增长率()0时,种群数量就保持相对稳定状态。A.等于B.大于C.小于D.不等于11.种群的年龄结构常用()表示。A.逻辑斯谛型B.指数型C.几何型D.年龄金字塔12.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A.密度效应B.整合效应C.整体效应D.邻接效应13.符合几何级数增长的种群在λ>1时,种群数量()。A.增长B.稳定C.下降D.在下一代灭亡14.具有指数增长特点的种群,在r<0时,种群数量呈()A.指数上升B.稳定C.指数下降D.在下一代灭亡15.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A.生物对策B.环境对策C.生态对策D.进化对策16.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A.原始协作B.偏利共生C.互利共生D.寄生17.下列生物中,属于r-对策者的生物是()。A.银杏B.狗C.昆虫D.大象1.B2.B3.A4.C5.A6.C7.C8.B9.A10.A11.D12.D13.A14.C15.C16.C17.C1.一块农田、一片草地或一片森林都可以组成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景观2.()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A.形态外貌B.种类组成C.结构D.群落环境3.生物群落的结构被称之为()。A.形态结构B.生态结构C.营养结构D.松散结构\n4.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形成()。A.小环境B.微环境C.生境D.群落环境5.多度、盖度、频度等是描述群落中生物种类组成的()。A.个体数量指标B.综合数量指标C.物种多样性D.物种丰富性6.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和顶级期3个阶段。其中顶级期出现的物种叫()。A.先锋种B.过渡种C.演替种D.顶级种7.决定群落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A.光照B.温度C.气体D.土壤8.()的个体数量并不一定多,但决定整个群落的内部构造和特殊环境。A.优势种B.建群种C.亚优势种D.附属种9.()个体数量多、盖度大、生活力强,它决定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主要特征。A.优势种B.建群种C.亚优势种D.附属种10.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的()。A.形态外貌B.种类组成C.动态特征D.群落环境11.多种鱼类混合养殖,分层利用水体空间和多级利用饵料;水面养鸭,水中养鱼;池岸建畜舍,养鸡养猪等,池中鱼鸭混养属()。A.物种结构B.时间结构C.营养结构D.立体结构1.B2.B3.D4.D5.A6.D7.D8.B9.A10.A11.D1.各种作物对病、虫具有不同抗性的品种群,可看作不同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2.生活型着重从()上进行划分,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A.种类组成B.形态外貌C.结构特征D.群落环境3.水稻品种中的不同光温生态型以及耐热性,抗寒性和抗旱性等属于不同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4.生态型是分类学上()以下的分类单位。A.纲B.科C.属D.种5.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叫()。A.环境B.生态因子C.生存因子D.生态环境6.()因子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影响生物的间接因子。A.气候B.土壤C.地形D.人为7.蝙蝠与大多数卵生鸟类属于同一种()。A.生态型B.生活型C.生态位D.生境8.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上限和下限的因子称为()。A.生存因子B.生态因子C.限制因子D.直接因子9.水稻和陆稻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分化形成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10.太阳光谱中红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生物生存的()。A.环境B.生态环境C.生境D.热量环境11.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A.环境B.生态因子C.生存因子D.生态环境12.海豚、海象、海狮、海豹等哺乳动物和鱼类属于同一种()。A.生态型B.生活型C.生态位D.生境13.在可见光中除()外,其它均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辐射。A.红光B.橙光C.黄光D.绿光14.通常把维持生物正常生育的最高温度称为()。A.最低温度B.最高温度C.最适温度D.最大有效温度15.使各种生物作用的反应速率进行的最快的温度称为()。A.最低温度B.最高温度C.最适温度D.最大有效温度16.春播秋收的作物和秋冬播春收的作物属于不同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17.各种作物的耐肥品种或耐瘠品种,是与一定的土壤肥力相适应的()。\n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18.早稻、中稻与晚稻可看作是不同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19.仙人掌、仙人笔、霸王花和海星花属于同一种()。A.生态型B.生活型C.生态位D.生境20.在干燥炎热的沙漠地区和草原地区,以()占的比重最大A.一年生植物B.高位芽植物C.地面芽植物D.地下芽植物21.()是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A.环境B.生态因子C.生存因子D.生态环境22.粳稻与籼稻可看作是不同的()。A.生态型B.生物生态型C.气候生态型D.土壤生态型23.限制因子一般是指某一数量和质量()的因子影响了生物的生长而且限制了其它处于良好状态的因子发挥作用。A.最多B.最少C.过多D.中等1.B2.B3.C4.D5.C6.C7.B8.C9.D10.D11.B12.B13.D14.D15.C16.C17.D18.C19.B20.A21.A22.C23.B1.“水稻→蝗虫→青蛙”属于()食物链。A.捕食B.腐食C.寄生D.混合2.工业辅助能也称为无机能、商业能,或()。A.辐射能B.生化能C.化学能D.化石能3.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绿色植物真实积累下来的能量或干物质量即为()。A.总初级生产力B.净初级生产力C.次级生产力D.群落净生产力4.“稻草→牛(牛粪)→蚯蚓→鸡(鸡粪)→猪(猪粪)→鱼”属于()食物链。A.捕食B.腐食C.寄生D.混合5.()又分为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A.自然辅助能B.人工辅助能C.有机能D.无机能6.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光合作用总速率为()。A.总初级生产力B.净初级生产力C.次级生产力D.群落净生产力7.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的光能利用率。A.高B.低C.不同D.相同8.熵是一个热力学函数,是对系统或事物()的量度A.守恒性B.有序性C.耗散性D.无序性9.除太阳辐射能之外,生态系统接收的其它形式的能量统称为()。A.工业辅助能B.辅助能C.自然辅助能D.生物辅助能10.在农业上用秸秆、粪便生产沼气,用棉籽壳、稻草培育蘑菇等都是()食物链的作用。A.捕食B.腐食C.寄生D.混合1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于自然生态系统。A.高B.低C.不同D.相同12.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鱼”是一条()食物链。A.捕食B.腐食C.寄生D.混合13.生态系统中能直接转换为生物化学潜能的能量来源是()。A.辅助能B.辐射能C.热能D.化石能14.伴随着不可逆过程总是发生着一系列由利用效率高的能量转变成利用效率低的能量,这个过程称为能量的()。A.耗散B.转换C.消耗D.损失15.()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A.耗散结构B.松散结构C.熵增加D.熵减少16.下列生态学金字塔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是()。A.数量金字塔B.生物量金字塔C.生产量金字塔D.能量金字塔17.营养级是按()划分的。A.生物个体的大小B.生物量的多少C.生物的食性D.生物的种类18.稻田内引入养鱼的加环属于()。A.生产环B.减耗环C.增益环D.复合环19.“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A.捕食B.腐食C.混合D.寄生\n20.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十分之一定律D.限制因子定律21.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A.0.01%B.0.4%C.0.2%D.0.1%22.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A.初级生产量B.次级生产量C.热量D.净生产量23.在某一特定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称为()。A.循环量B.自然量C.生产量D.生物量1.A2.D3.B4.D5.B6.A7.A8.D9.B10.B11.B12.A13.B14.A15.A16.D17.C18.D19.D20.C21.D22.A23.D1.碳、氢、氧、氮、磷等称为生命所需的()元素。A.大量B.微量C.营养D.能量2.约占地球总水量的()%,才真正是陆地或淡水生物的主要水源。A.10B.5C.1D.0.753.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的有毒物质可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A.减少B.转化C.分解D.积累4.物质的()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A.周转率B.周转期C.分解率D.循环效率5.陆地生态系统磷循环的特点是,返回陆地的磷量()流入海洋的量。A.大于B.小于C.远大于D.远小于6.在水分循环中,海洋生态系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是()。A.降水量>蒸发量B.降水量<蒸发量C.降水量=蒸发量D.降水量≥蒸发量7.氮和氮气的主要贮存库分别是()。A.岩石圈和大气圈B.岩石圈和水圈C.水圈和大气圈D.土壤圈和大气圈8.每年每平方米()的固定量就是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A.干物质B.水分C.氮D.碳9.在水分循环中,陆地生态系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是()。A.降水量>蒸发量B.降水量<蒸发量C.降水量=蒸发量D.降水量≥蒸发量10.下列元素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A.碳B.磷C.氮D.水11.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和流量(),周转快。A.大B.小C.少D.快12.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流失率()。A.较强,较少B.较弱,较高C.较强,较高D.较弱,较少1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A.较弱B.较强C.很强D.没有14.在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富集到一定浓度之前,中断有毒物质与人类食物链的联系称为()。A.食物链的减耗B.食物链的加环C.食物链的解列D.食物链的增益15.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的循环失调造成的。A.CB.NC.PD.S16.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A.同等重要性B.有主次之分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D.可替代性17.海洋中海水含碘,海带也含碘,则海水是(),海带是()。A.储存库交换库B.储存库储存库C.交换库储存库D.交换库交换库18.生物小循环是()循环。A.闭合式B.开放式C.沉积型D.气相型19.气相型循环是()的循环。A.闭合式B.开放式C.比较完全D.不完全1.D2.D3.D4.D5.B6.B7.A8.D9.A10.B11.A12.B13.A14.C15.A16.A17.A18.B19.C1.人力资源属于()。A.可存留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C.自然资源D.社会资源2.根据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应进行()利用。A.综合B.经济C.合理D.有效3.根据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应()利用。A.综合B.经济C.合理D.有效4.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最适持续收获量应控制在()之内。A.k/2B.r/4C.r/2D.r·k/4\n5.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最适开发能力应控制在()之内。A.k/2B.r/4C.r/2D.r·k/46.根据生物经济平衡规律,生物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达到()。A.k/2B.r/4C.r/2D.r·k/47.金属矿产资源属于()。A.可更新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C.社会资源D.工业产品资源8.遭受自然灾害后应重视()效益,人民生活普遍富裕后应重视()效益。A.生态社会B.生态经济C.社会经济D.社会生态9.限制鱼的捕捞量属于()的限制资源的收获量,限制草原载畜量属于()的限制资源的收获量。A.间接直接B.间接间接C.直接直接D.直接间接1.D2.A3.B4.D5.C6.A7.B8.D9.D1.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组合是中国()的特点。A.有机农业B.生态农业C.生物农业D.持续农业2.()是指“在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调整技术和体制变化的方向,以确保和满足当前及今后人类的需求;保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种质资源,防止环境退化,技术适当,经济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A.有机农业B.生态农业C.持续农业D.自然农业3.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是()农业的基本原理之一。A.有机B.生态C.生物D.持续4.为了摆脱农业面临的困境,世界各国涌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经营方式,企图替代西方现代农业,这些农业方式统称()。A.有机农业B.生态农业C.自然农业D.替代农业5.以作物栽培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经历()、固定农业和机械农业。A.刀耕火种B.游牧农业C.庭院农业D.立体农业6.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A.有机农业B.生物农业C.石油农业D.自然农业7.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主要是解决()的严重失调问题。A.人口与粮食 B.经济与粮食C.经济与生态 D.土地与生态8.机械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A.土地生产率高,商品率高,但劳动生产率低B.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但土地生产率低C.商品率高,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低D.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均高9.所有替代农业都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A.自然过程B.人工过程C.物理过程D.化学过程10.日本人富冈正信提出的替代农业称为()。A.有机农业B.生物农业C.石油农业D.自然农业1.B2.C3.B4.D5.A6.C7.C8.D9.A10.D三、多选题1.生态学研究逐步由()、()与()生态学,最终走向生态系统生态学。A.个体B.种群C.群落D.景观2.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A.食物链B.生态金字塔C.生态学D.生态系统3.生态学产生之后便出现学派的分化,在植物生态学方面主要有()学派。A.英美B.法瑞C.北欧D.苏联4.现代生态学在研究层次上向()方向发展。A.宏观B.微观C.两极D.多级5.生态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可划分为()。A.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B.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D.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6.现代生态学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复合系统的研究。A.自然B.经济C.社会D.人类7.生态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可划分为()。A.植物生态学B.动物生态学C.微生物生态学D.人类生态学8.陆地生态学可分为()等。A.草原生态学B.森林生态学C.沙漠生态学D.海洋生态学9.生态学与其它学科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如()。\nA.数学生态学B.化学生态学C.生态经济学D.行为生态学10.以下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有()。A.农业生态学B.城市生态学C.人类生态学D.普通生态学1.ABC2.AB3.ABCD4.AB5.ABCD6.ABC7.ABC8.ABC9.ABCD10.ABC1.系统的基本特征体现在()。A.结构有序性B.结构整体性C.功能整合性D.功能目的性2.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具体表现在()方面。A.系统的边界B.系统的层次C.系统的整体性D.系统的整合性3.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A.系统的边界B.系统的层次C.数量比例D.空间位置排列4.根据生态学原理,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管理者5.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包括()。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人类6.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组分包括()。A.无机物B.有机物C.物理因子D.化学因子7.生态系统的结构有()。A.物种结构B.时间结构C.空间结构D.营养结构8.生态系统的功能有()。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信息传递D.价值传递9.生态系统从物理学角度可分为()。A.隔离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D.孤立系统10.生态系统根据人类干预程度划分为()A.自然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C.半自然生态系统D.经济生态系统11.生态系统根据环境特性划分为()。A.海洋生态系统B.陆地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功能。A.能量转换B.物质转换C.信息转换D.价值转换13.农业环境是由以下哪两个环境复合而成的()。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人工环境D.生物环境14.农业生产包括三个系统,把三个系统相互统一研究,是农业科学在体系上的一个重大发展。这三个系统是()。A.农业生态系统B.农业工业系统C.农业技术系统D.农业经济系统1.ABC2.AB3.CD4.BD5.ABC6.ABCD7.ABCD8.ABC9.ABC10.ABC11.AB12.ABCD13.AC14.ACD1.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特征。A.空间分布B.数量C.遗传D.质量2.K-型生物的特点是()。A.繁殖率高B.竞争力强C.个体小D.生活周期长3.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的对比关系。A.出生率B.死亡率C.增长率D.生态效率4.种群的空间动态包括()。A.个体对空间的需要B.空间结构C.个体对空间的利用方式D.空间分布特征5.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几种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均衡型6.r-型生物的特点是()。A.繁殖率高B.竞争力强C.个体小D.生活周期长7.种群的正相互作用类型有()。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原始协作D.化感作用8.符合逻辑斯谛增长型生物的增长主要受()所影响。A.内禀增长率B.环境容纳量C.时间D.初始种群数量9.符合指数增长型生物的增长主要受()所影响。A.内禀增长率B.环境容纳量C.时间D.初始种群数量10.最大出生率也叫()出生率,是在理想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理论最大值。A.绝对B.生理C.实际D.生态11.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种间调节B.食物调节C.种内调节D.环境调节12.种间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A.捕食与寄生B.互利共生与原始合作C.偏利作用D.互利共生与竞争13.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分为()。A.共同利用B.分散利用C.种间利用D.种内利用14.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分为()。A.正相互作用B.负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前导性作用1.ABC2.BD3.AB4.ABC5.ABC6.AC7.ABC8.ABCD9.ACD10.AB11.AB12.BC13.AB14.ABC\n1.每个群落都由一定的()种群组成。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生物2.群落的结构主要有()。A.水平结构B.时间结构C.垂直结构D.营养结构3.根据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可分为()。A.建群种B.优势种C.亚优势种D.附属种4.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几种类型。A.内因演替B.外因演替C.原生演替D.次生演替5.群落中生物种类组成的个体数量指标有()。A.多度B.盖度C.频度D.密度6.在完全发育的森林群落中,成层现象十分明显,地上部分通常可划分为()等基本结构层次。A.乔木层B.灌木层C.草本层D.地被层7.对陆生植物群落来说,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条件。A.光照B.温度C.湿度D.土壤8.水生生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等。A.阳光B.温度C.食物D.氧浓度的质量分数9.动物的分层结构主要取决于它们对()的选择。A.生境B.食物C.巢穴D.生物10.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要经历()阶段。A.先锋期B.过渡期C.演替期D.顶级期11.群落演替是群落()作用的结果。A.内部关系B.外界环境C.人为活动D.气候因素12.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顺序依次是()。A.草本群落阶段B.地衣群落阶段C.木本群落阶段D.苔藓群落阶段1.ABC2.ABC3.ABCD4.AB5.ABCD6.ABCD7.ABC8.ABCD9.ABC10.ABD11.AB12.BDAC1.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有()。A.最大因子定律B.最小因子定律C.耐受性定律D.热力学定律2.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因子之分。A.环境B.生物C.生存D.生态3.与海豚、鲸等哺乳动物属于同一生活型的有()。A.蝙蝠B.海象C.海狮D.鱼类4.可以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植物生态型分为()。、A.气候生态型B.土壤生态型C.生物生态型D.地形生态型5.由于生物对水分的响应程度不同,通常把生物分为()类型。A.水生生物B.陆生生物C.湿生生物D.旱生生物6.陆生植物包括()类型。A.水生B.湿生C.中生D.旱生7.生物对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最终表现出()的生态适应。A.趋同B.趋异C.趋向D.相同8.在具体研究中,又常把生态位分为()类型。A.基础生态位B.营养生态位C.现实生态位D.空间生态位1.BC2.CD3.BCD4.ABC5.AB6.BCD7.AB8.ACD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有()几种表现形式。A.日光能B.生物化学能C.热能D.动能2.初级生产力可以分为()。A.总初级生产力B.净初级生产力C.次级生产力D.群落净生产力3.()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A.太阳能B.辅助能C.人工辅助能D.自然辅助能4.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对能量()的重要概括。A.守恒B.耗散C.转化效率D.传递方向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有()。A.往复B.循环C.单向D.不可逆6.根据生物食性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分成()几类。A.腐食食物链B.寄生食物链C.捕食食物链D.混合食物链7.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来实现的。A.太阳光能B.生物化学能C.食物链D.食物网8.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包括()。A.农田B.草地C.林地D.水塘9.能量作为一种做功的动力,根据是否做功,划分为()。A.光能B.动能C.生物能D.潜能10.初级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初级生产者生产的()。A.有机物量B.经济产量C.生物数量D.能量1.ABC2.AB3.AC4.CD5.CD6.ABC7.CD8.ABC9.BD10.AD\n1.生态系统包含着许多种生命所必需的无机和有机物质,这些必需的物质包括()。A.能量元素B.大量元素C.微量元素D.营养元素2.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A.地质大循环B.生物小循环C.气相型循环D.沉积循环型3.生物地化循环包括()。A.地质大循环B.生物小循环C.气相型循环D.沉积型循环4.水分循环的形式主要是()。A.降水B.蒸发C.腾发D.降雨5.下列()元素属于气态型循环。A.碳B.磷C.氧D.硫6.()是衡量物质流动(或交换)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A.周转率B.周转期C.循环效率D.流量7.根据被固定物质的性质,物质循环的库可分为()。A.大气库B.水体库C.土壤库D.植物库和动物库8.物质循环的库根据容量和流通速度可分为()。A.储存库B.交换库C.环境库D.生物库1.ABC2.CD3.AB4.AB5.AC6.AB7.ABCD8.AB1.根据生物经济平衡规律,生物种群的数量可通过()来控制。A.资源开发能力B.单位开发能力成本C.环境容纳量D.单位收获物价格2.农业资源按其来源可分为()。A.可更新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C.自然资源D.社会资源3.农业资源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可分为()。A.可更新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C.自然资源D.社会资源4.人力资源属于()。A.不可存留资源B.可更新资源C.自然资源D.社会资源1.BD2.CD3.AB4.ABD1.现代农业的负效应有()。A.能源过度消耗B.水资源紧缺C.生产成本增加D.污染加剧2.中国生态农业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整体B.协调C.循环D.再生3.持续农业的目标有()。A.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B.增加农业收入C.提高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D.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4.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A.资源环境持续性B.经济持续性C.社会持续性D.生态持续性5.国际上的替代农业类型主要有()。A.有机农业B.生态农业C.现代农业D.石油农业6.自然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A.不翻耕土地B.不施用化肥C.不用化学农药D.不用除草剂1.ABCD2.ABCD3.ABCD4.ABC5.AB6.ABCD四、简述题1.简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别是生物系统(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自身)和环境系统(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2.简述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生态学的形成: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注意到了,在国内外的古农书中都有体现。对促进生态学产生影响较大的,则是19世纪以来的一些著作。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研究逐步由个体生态、种群与群落生态,最终走向生态系统生态研究。其中对生态学发展有突出影响的是: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3.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生态学可分为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n根据分类学类群生态学可划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生态学可分为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等。根据性质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4.简述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5.简述农业生态学的任务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6.简述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农业本身就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随着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农业生态学在进入20世纪以来,不断受到重视而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农业生态学的发展:由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到以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为重点的农业生态学开始发展。7.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8.简述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9.简述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和意义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10.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实质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形成人类所需农产品的过程,离开了生物就谈不上农业,而光、热、水、气等气候和土壤等环境因素,则是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由此可见,农业本身就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的结构特点: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层次,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2)系统的功能特点:系统的整合效应.2.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3.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分?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生态系统由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环境(无机元素和化合物、有机物、气候条件)两部分组成。4.简述生态系统不同于一般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不同于一般系统的特点体现在组成成分、空间结构、时间变化、内部功能和外部关系5个方面。\n5.农业生态系统由哪些组分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也包括生物(大田作物、果树、蔬菜、林木、农田杂草等生产者,家畜、家禽、养殖水产类、昆虫、经济动物、人等消费者,农业微生物等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部分。其生物是以人类驯化的农业生物为主,环境也包括了人工改造的环境部分。6.从生物构成上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构成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经过生物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具有特定环境下的生态优势种群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品种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对人类无利用价值和对农业生物有害的生物,以便减少有害或无用生物对环境资源的竞争与消耗,使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急剧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同时,人类自身数量的急剧增加,成为农业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消费成员。此外,农业生物种群与群落结构通常实行人工配置,农业生物个体生长和种群增长受人类的调控,个体生长速率加快,寿命缩短,种群密度增大,繁殖系数提高,同化资源的能力显著加强,有别于自然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7.从环境条件上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人类在驯化改良自然生物成为农业生物的同时,也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调控和改造,以便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创造更为稳定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使环境资源更加高效地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各种农副产品。例如:人类通过平整农田、施用肥料、修建水库、灌溉排水、饲料加工、建造畜舍和禽舍、病虫草害防治等措施,调节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光、热、水、气、营养、有害生物等环境条件,使农业生态环境显著不同于自然生态环境。8.从结构和功能上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主要区别列于表中。特征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净生产力高中等营养变化简单复杂物种多样性少多矿物质循环开放式封闭式熵(无序性)到低人为调控明显需要不需要时间短长生境不均匀性简单复杂物候同时发生季节性发生成熟程度未成熟的(早期演替)成熟的9.从生产力特点上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多数是按照人类的目的(如高产、优质、高抗等)驯化培育而来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扩展,呼吸消耗降低,因而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除了强调农业生物自身的同化效率和积累能力所形成的自然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更注重农业生物的经济生产力,即各种农业生物提供经济产量的能力。经济产量是人类干预生态系统的目标,表现为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产品数量及其价值量的大小。经济生产力最终表现为纯收入的多少。这是自然生态系统所不具有的生产力特点。\n10.从能流特征上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转化固定的能量只有5%~10%为草食者采食利用而进入草牧食物链,约90%以上的能量就地留下,储存于活的生物体内或有机残屑中,可供系统自我维持之用。在以生产农产品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为目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其能量生产总量中被取走的部分可高达80%~90%,留下可用于系统自我维持的能量已很少。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能流特征上的差别,可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充分地反映出来。11.从养分循环特点上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了不同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特点:一是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二是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三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四是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1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吗?为什么?不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它应该向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适当增加系统的复杂性,保持生物多样性和适当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13.从稳定机制上比较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农业生物对最佳环境条件依赖性不断增加,抗逆能力减弱,自然调节稳定机社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因此,农业生态系统中需要人为的合理调节与控制才能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通过适当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辅助能量的投入,实行“能量补给”,降低农业生物原采用于抗御逆境的自我维持活动的能量消耗,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实现高产稳产。14.从开放程度上比较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产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几乎全部保留在系统之内,许多营养元素基本上可以在系统内部循环和平衡。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除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生活需求以外,还要满足市场与工业等行业发展所必需的商品和原料。这样要有大量的农、林、牧、副、渔产品等离开系统,留下少部分残渣等副产品参与系统内再循环,为了维持系统的再生产过程,则要求除了太阳能以外,还要大量向系统输入化肥、农药、机械、电力、灌水等物质和能量。此外,除了人类有意识的输入和输出外,无意的输入和输出也会增加,如农药、化肥的施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开垦坡地造成的水土流失等。农业生态系统的这种“大进大出”现象,表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系统。15.从服从的规律上比较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所以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应同时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例如:在确定优势生物种群组成时,一方面要根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原理,做到“适者生存”,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市场需求规律和经济效益规律,分析该生物种的市场前景和经济规模。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同一自然生态类型区常形成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态类型。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差异,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不同造成的,而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农业技术经济水平上的差异形成的。16.从运行的“目标”上比较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n生态系统演变的最终状态著称为系统运行“目标”的话,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1.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分布)、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大小、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迁入和迁出)、种群的遗传特征及邻接效应方面。2.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通常可分为几种类型?请分别举例说明它们的特点。(1)均匀型分布,即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呈等距离分布。在统计判定中,每个样地上个体数目相对稳定且等于平均数,而统计方差等于零。农业系统中多数人工栽培种属此类型。(2)随机型分布,即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受其他个体分布的影响(即互相独立);同时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分布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统计方差等于平均数。森林中地面上的一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蜘蛛类,表现为随机型分布。(3)成群型分布,即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既不随机,也不均匀,而是形成密集的斑块。其各样点的统计方差大于平均数。如蚂蚁的分布。3.种群增长有几种典型的类型?请分别写出它们的数学模型方程。几何级数增长:Nt=N0×λt;指数增长:Nt=N0×ert;逻辑斯谛增长:Nt=N0×ert/[1-N0(1-ert)/K]。4.种群的数量动态有哪几种?请分别举例。种群的数量动态有种群增长、季节消长、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种群的爆发、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死亡、生态入侵。5.什么是生态对策?种群的生态对策有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其特点。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生态对策有r对策,如农田中的昆虫、杂草等;k对策,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6.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它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己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7.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与调节方式有哪些?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种群波动的调节方式:密度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8.人类活动对生物种群动态变化有哪些影响?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品种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对人类无利用价值和对农业生物有害的生物,以便减少有害或无用生物对环境资源的竞争与消耗,使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急剧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此外,农业生物种群与群落结构通常实行人工配置,农业生物个体生长和种群增长受人类的调控,个体生长速率加快,寿命缩短,种群密度增大,繁殖系数提高,同化资源的能力显著加强。9.简述生态对策理论如何在应用农业生态系统中。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r对策生物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k对策生物具有稳定环境的作用,适当配置“r-k型谱系中的各种生物,如利用浮游生物、蚯蚓、蜂、蚕、食用菌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以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养分流失,增加产品产出;利用多年生的林果、竹木等以稳定农业生态环境。大量的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属于中间类型。\n10.简述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迁入和迁出。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群落环境、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2.什么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请举例说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垂直结构:在完全发育了的森林群落中,成层现象十分明显,地上部分通常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4个基本结构层次。3.什么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请举例说明。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水平结构:在森林群落中,林下阴暗地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的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点则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4.什么是生物群落的时间结构?请举例说明。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春季草原一片嫩绿;入夏后草原的色彩更加复杂;秋季以黄绿色为主;秋季以后,草原群落出现了枯黄色而向冬季季相过渡。5.次生演替的特点。(1)速度(2)趋向(3)经历的阶段6.群落中生物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指标有哪些?(1)的个体数量指标: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体积、重量(2)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3)物种多样性指标: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7.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变化特点。(1)群落的能流特征(2)群落发展与物质循环(3)落的营养结构(4)落结构和物种组成(5)群落的稳定性8.举例说明次生演替的过程。如森林的采伐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以云杉林采伐为例,次生演替包括:(1)采伐迹地阶段(2)阔叶树种阶段(3)云杉定居阶段(4)云杉恢复阶段。9.如何利用顶极群落理论建造合理的农业群落。(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的利用(3)仿群落演替的人工模拟群落(4)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5)农田杂草防除10.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11.简述边缘效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n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边缘效应,如适当增加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带,以保护和增殖野生动物;充分利用水陆交接处的边缘效应发展滩涂养殖,生产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和各种贝类、鱼、虾等;利用城镇与农村交接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城郊型农业。12.群落演替的含义是什么?描述其演替过程。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例如:一块农田被废弃后,最初1~2年内会出现大量的一年生和二年生杂草,随后多年生植物开始侵入并逐渐定居下来,杂草的生长和繁殖开始受到抑制,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多年生植物取得优势地位,一个具备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植物群落便形成了。同时,适宜于这个植物群落的动物区系和微生物区系也逐渐确定下来,整个生物群落仍向前发展,当它达到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比较适应的时候,即成为一个稳定的群落。13.顶极群落理论上应具备那些主要特征?(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3)有机物质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4)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2)生态因子作用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3)生态因子作用的主导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直接性和间接性(5)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2.生物因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3.森林的生态作用。(1)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侯,增加雨量(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4.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1)促进土壤形成(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3)提高土壤质量(4)对土壤覆盖层有影响5.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对水土保持的影响(3)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4)对净化环境的作用6.举例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生物适应环境产生生态型、生活型、生境和生态位的划分。例如,水稻和陆稻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条件不同而分化形成的土壤生态型;鲸、海豚、海象、海狮、海豹和鲨鱼属于同一生活型;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蚯蚓只能在有机质丰富的泥土中生存;居住在同一生境的生物,它们的生态位总是相互分离的,或者说在一个群落中许多生物的共生,必然是各得其所地处在不同的生态位上,共同组成一个有一定结构的生物群落整体。7.简述生态型与生活型之间的区别。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n1.辅助能的分类。根据辅助能的来源,可将辅助能划分为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自然辅助能的形式有风力作用、沿海和河口的潮汐作用、水体的流动作用、降水和蒸发作用。人工辅助能包括生物辅助能(如劳力、畜力、种子、有机肥、饲料等)和工业辅助能(石油、煤、天然气、电、化肥、农药、机具、农膜、生长调节剂和农用设施等)两类。2.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何作用?如何合理使用各种人工辅助能?人工辅助能的作用分为两方面:正作用:(1)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2)引进新物种,开发生态位(3)调控食物链进行多级生产(4)控制生态、经济平衡负作用:(1)成环境污染(2)使病虫草抗药性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的减少(3)破坏土壤结构(4)农产品品质下降(5)生态安全(6)石油类能量的大量消耗及利用效率的降低人工辅助能应适时、适量、节约使用。3.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能流途径有哪些?(1)第一条路径(主路径):能量沿捕食食物链流动(2)第二条路径:能量沿腐食食物链流动(3)第三条路径:呼吸作用(4)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除了太阳辐射能之外,还有大量的辅助能量的投入。4.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调控途径是什么?(1)扩源(2)强库(3)截流(4)减耗5.生态金字塔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态金字塔理论对提高能量利用与转化效率、调控营养结构、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农业生态系统,不仅要求系统稳定,还要求其转化效率要高,才能获得较多的生物产品,以提高系统生产力。另外,食物链与生态金字塔理论,对指导合理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保持适宜的人地比例、农牧比例、草场载畜量以及人类食物构成上均有重要指导作用。6.在我国膳食结构中为什么不能以肉食为主,而应以素食为主?由于能量在每一个营养级上都有多方面的损失,造成能量顺营养级依次向上传递时呈梯级般地递减。人们要想以肉类为食,则一定面积上养活的人数必然不能太多。国外有人提出:人类如果要得到较好的食物享受,必须每人占有耕地10-15亩,最少6亩。因此,在人口压力大的地方,人们就得缩短食物链,以素食为主。我国人均耕地2亩左右,要想生活得好一些,一方面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保持一定的人地比例,另一方面必须提高能量转化效率。7.为什么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超过4-5级?由于能量在每一个营养级上都有多方面的损失,造成能量顺营养级依次向上传递时呈梯级般地递减。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化,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身上,以组成该营养级的生物。亦即营养级每一级净生产量大约只剩下前一级生产水平的十分之一左右,即损失十分之九,这就是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超过4-5级即此之故。即为什么没有比老虎更高的营养级。8.地球上各自然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点。地球上各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3-2200g/m2a,以热带雨林最高,达到2200g/m2·a。全世界耕地的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为650g/m2·a,低于全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的平均值(773g/m2·a),因此,人类要想获得更多的初级生产量,不能只限定在耕地上,森林、草地、沼泽、水域等生态系统也是初级能流的主要来源。9.为什么说森林是“能量的收集者”?\n通过比较防护林带和草地、作物地(甜菜、油菜、小麦)、祼地之间的Rn、LE、A和A/LE可知森林是“能量的收集者”。10.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的步骤。(1)确定系统的边界(2)确定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3)确定各组分之间的实物能量流动或输入输出量(4)将实物量换算为能量(5)绘制能流图(6)能流分析。1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模式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中,大约有不到1/2的辐射量被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营养级绿色植物所吸收,其中绝大部分变成了热而消散。只有很少一部分才为光合作用所固定,形成有机物质,而其中一部分直接为植物本身的呼吸作用所消耗。只有剩下来的植物生物量中的那部分能量才能被以后的各个营养级所利用。生产者以后的各个营养级,其能流过程具有共同的特点,下面以草食为例加以说明。当草食动物吃掉一部分植物时,这些被吃掉的部分为消耗量或摄食量。摄食量中的大部分能量被草食动物同化,未同化的部分被排出体外。而被同化的一部分被用于维持消耗(呼吸量),另一部分形成生产量,可供肉食动物消费。肉食动物的能量情况与草食动物大致相同。1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链有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1)捕食食物链,如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鱼”;(2)腐食食物链,在农业上用秸秆、粪便生产沼气,用棉籽壳、稻草培育蘑菇等都是腐食食物链的作用;(3)寄生食物链,如植物型的“大豆→菟丝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为了充分合理的利用能量与物质,人类常有目的地将食物链组合到一块,形成了既有活食性生物,又有腐生性生物,甚至还有寄生性生物的混合食物链。如“稻草→牛(牛粪)→蚯蚓→鸡(鸡粪)→猪(猪粪)→鱼”。1.举例说明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特点。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循环。生物小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2.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循环型的特点。气相型循环其储存库在大气圈或水圈(海洋)中,即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了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为植物重新利用,循环比较迅速,这类循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沉积型循环其储存库在地壳里,经过自然风化和人类的开采冶炼,从陆地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所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转移。然后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元素返回环境。除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外,一部分以溶液或沉积物状态随流水进入江河,汇入海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这类循环是缓慢的、非全球性的,并且容易受到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3.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除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相同的过程外,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即经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在肥料(秸杆还田)、饲料(过腹还田)、燃料间存在矛盾,由于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产生温室效应等。4.农业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特点。\n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除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相同的过程外,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即存在人工的灌水和排水过程,而且人类对水分循环的过程有较大影响并产生相应的问题。5.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氮循环除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相同的过程外,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即受人类活动影响氮素来源以化学固氮为主,存在三方面的损失,并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等负效应。6.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7.生态系统内能流与物流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同时存在着能流与物流,它们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且不可分割;能流是物流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流是单向流动并且在转化过程中逐渐衰变;物流不是单方向流动,而是往复循环的。8.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原因及后果预测。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原因:化石燃料消费的增长和烧石灰工业的发展,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土地的反复耕作,生活上汽车尾气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堆放;后果预测:增加植物产量(CO2施肥效应),使土壤更加贫瘠,产生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9.什么是温室效应?它对农业生产有何利弊?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性,对太阳辐射有高度的透过性,把这部分光波辐射的能量聚集在大气层内,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以增加植物产量,但使土壤更加贫瘠,产生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气候变暖会改变世界的粮食生产体系,影响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等。10.全球水资源特征。地球上水数量大、分布广,但淡水资源占的比例小,可利用的部分约为总量的0.5%。水资源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开发利用得最多的自然资源,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水是可再生资源,通过循环补给,海水、污水均可经过处理再生,还可以造林拦蓄、人工降雨。11.我国水资源利用特征。水源的总供应不能满足总需要。过量开采地表水及地下水,形成地上断流、地下漏斗、水位下降、下游水源减少、海水入侵、河流干枯、地面下沉。破坏植被导致区域水平衡失调。用水效率低,工农业用水矛盾大。水资源受污染日益严重。12.为什么说森林是“生物蓄水库”?不同景观区对水分利用状况降水蒸发径流下渗开放程度生产力森林大大小小小大农田中中中大大中沙漠小大小大大小13.从合理利用营养元素和能源来考虑,应如何利用作物秸秆?\n从合理利用元素和能源来考虑,以作物秸秆当燃料是不经济的,它使已经固定的营养元素完全挥发损失了。利用作物秸秆比较有效的办法,首先是能做饲料有机物质的,尽量先做饲料,使植物固定的氮素为动物利用,以增加畜产品,促进农牧结合;其次,以牲畜粪尿和作物秸秆作为沼气池原料,在密闭嫌气条件下发酵,既能解决燃料问题,又能很好地保存氮素;第三,以沼气发酵后的残余物再做肥料,既能减少病菌虫卵,而且肥效又高。由此可见,从植物秸秆→动物饲料→能源原料→优质肥料→植物养料,这样的物质循环途径,充分利用了植物有机物质和氮素,为培肥土壤和增加畜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14.人类对氮循环产生的影响。造成空气污染,土壤氮素肥力(有机氮)下降,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城市化和集约化农牧业使人畜废弃物的自然再循环受阻。15.人类对磷循环产生的影响。人类对磷矿资源的开采与消耗,磷肥的施用与流失,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磷的放射性污染。16.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主要养分库,即植物库(P)、家畜库(L)和土壤有效养分库(A)。动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是经由土壤→植物→动物→土壤的渠道而流动的。植物库包括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所含养分;养分在几个库之间的转移是沿着一定路径进行的,共有养分流动线31条;各种养分元素在各库之间完成一次循环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17.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了不同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特点:一是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二是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三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四是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18.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化肥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农药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19.农业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如何合理利用?农业中氮素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生物固氮和化学固氮;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他原因导致氨的挥发损失;氮的淋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雨水或灌溉水淋洗而损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弄清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以及防止氮素损失、提高肥效的有效措施,是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前提。20.人类对碳循环产生的影响。由于化石燃料消费的增长和烧石灰工业的发展、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土地的反复耕作加速了腐殖质的分解速率、生活上汽车尾气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堆放,导致大气中CO2含量的激增。1.农业资源的特性有哪些?应如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及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及其经济利用、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其合理适度利用、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变动性及其科学利用、农业资源的区域性及其因地制宜的利用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分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四方面。3.我国农业的主要社会资源状况。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剩余状况严重,文化素质低;农业市场化较差或农业市场发育不健全;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现代装备水平中等;农用能源供应不足。4.如何协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n直接限制收获量;通过限制开发能力间接限制收获量;在法律上确定资源的归属权或使用权;在经济上通过税收、投资、价格等措施控制开发者能够获得的纯利润水平,通过生物经济平衡关系达到保护资源生物的目的;通过人口政策的制定,使人口增长与资源条件相应,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通过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散需求压力,从而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5.生态平衡有哪些基本特征?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生态系统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6.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经济系统,其平衡是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人们可以通过投入而改变平衡的结构,不断建立新的平衡;应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7.什么是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如何分类?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构成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按其来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存留性分为可存留性资源、不可存留资源和半存留资源。8.什么是生态平衡失调?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是什么?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是指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时,系统的平衡受到影响,如果这种压力或冲击超过了生态系统的忍耐力或阈限值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降低,以致消失,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态系统趋向衰退,甚至崩溃。生态平衡失调结构上的标志:一级结构受损,二级结构变化;功能上的标志: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9.不可更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当一种新的非再生资源被认识之初,受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制约,其开发量很低,随着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探明的蕴藏迅速增加,使用量也跟着迅速上升。然而这种上升是有限度的。被探明、被利用的越多,未被探明、未被利用的就越少。或早或迟,非再生资源的贮量将成为开发利用的限制因子,探明蕴藏量和使用量的上升速度也因此而减慢。随着资源的枯竭,开采和利用不得不跟着停止。尽管实际的资源利用曲线受到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这种非再生资源的基本开发利用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1.现代农业有哪些负效应?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紧缺、生产成本增加、污染加剧和其它负效应。2.简述国外主要的“替代农业”。有机农业类似我国早期的传统农业,其含义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类作物、绿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质养分的岩石和机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危害。自然农业是由日本人富冈正信提出的,他主张农业生产应该顺应自然,尽可能减少人为对自然的干预。自然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翻耕土地、不施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化学农药。生物农业是根据生物学原理建立的农业生产体系,靠各种生物学过程维持土壤肥力,使作物营养得到满足,并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治杂草和病虫害的体系。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奥伯特1971年提出的,并在欧美地区有一定的实践。生态农业的基本含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n3.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组合,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多样性农业为一体的结构,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及整体优化功能。4.举例介绍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低湿地区的“桑基鱼塘系统”模式,四位一体的“庭院生态系统”模式,“种、养、加、能源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介绍其中一种模式即可。5.简述世界农业发展阶段,国外兴起了哪些新型农业?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如何?世界农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固定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国外兴起的新型农业有“替代农业”(如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等)和可持续农业;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可持续农业。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农业生态学不同于自然生态学,它更多地要涉及社会、经济与技术问题,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应把握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不同,注重社会经济因素及技术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不能简单用纯生态的理论与思想来分析和解释农业及经济发展问题,更不能把生态问题绝对化。例如,从自然生态观点看,森林、草原等是最美观和合理的生物植被,破坏这些植被就意味着生态平衡的破坏;但从农业发展角度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通过“刀耕火种”毁掉森林、草原,开发为农田,并逐步增加入工投入以提高其生产力。因此,从农业生态观点看,这种“生态平衡破坏”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并非绝对的不合理,在某种意义上它反映出人类的进步。2.论述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样,这也是农业生态学要探索的问题。把握农业生产的“生态一技术一经济”复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特点,从整体结构优化和提高系统功能上进行合理调控,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和对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已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作为直接以生物和自然资源环境进行再生产的农业,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更为重要,而以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农业生态学,也必将随之受到更普遍的重视。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将全面步入发展新阶段,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尤其面临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效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等已是新阶段农业的迫切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有效解决日趋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意义更为重大,因此,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越来越活跃,其学科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1.试论述自然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异同。农业生态系统通常被理解为农区以种植业为中心的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的强烈参与,其在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与功能、稳定机制、生产力特点、开放程度、能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服从的规律和运行的“目标”上均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n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系统是深深地打下了人类社会印记的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的生态系统?”Odum定义农业生态系统为经过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这是由于农业生态系统是界于原生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湖泊)和全人工设计控制生态系统(如城市、轮船)之间的一类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很多显著的差异:系统组分、系统输入、系统输出、系统功能和系统调控。总之,农业生态系统是深深地打下了人类社会印记的生态系统,是被人类驯化了的生态系统。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中性作用、竞争、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如何根据群落的结构特征,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在配置农业生物垂直结构时,应注意到同一生境中各种生物个体间可能存在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群落总效应。农业生物间的互补作用是合理群落结构的基础。互补作用可能表现在对光、温、水、肥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土,也可以表现在对资金、劳力、技术和交通等社会条件的要求上。互补作用还可能表现在对病虫害及不良环境的抗逆性上,以及营养价值、工业用途、经济用途、环境效益等方面。生态位不同的物种有希望构成理想的互补关系。因此,在生态位、株型、生育期、耐肥性、固氮能力、抗病虫等方面有差异的不同作物有可能构成合理的作物群落结构;食性不同、活动范围不同的畜禽品种,也有希望构成合理的动物群落结构。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林、牧、渔以及各业内部的面积比例及其格局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控制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物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各种农作物、果树、林木的种植密度、鱼塘的养殖密度、草场的放牧量等都对群落的水平结构及产量有重要影响。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人为的栽培、饲养技术,调节作物和畜禽的组合匹配,使其机能节律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节律最大限度地吻合和协调,是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所必须了解的。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是复种、套种、轮作和轮养、套养。如家畜中马对草料最挑剔,其次是牛,绵羊最耐粗食,据此合理轮牧,有利于提高牧草的利用率。根据作物害虫的繁殖行为、动态发展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节律,及时预测、预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也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保证。1.环境如何影响和塑造生物?生物又如何适应环境并影响到环境?(1)环境影响生物:光、温、水等对生物有影响;(2)生物适应环境:产生生态型、生活型、生境和生态位的划分;(3)生物影响环境:如森林、淡水生物、农田生物等的生态作用。2.应用生态位理论进行农业生态系统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进行农业生态系统设计时,种植或养殖物种的组成在分布、形态、生理、营养、年龄、时间、高度等方面,应有适当的差别,使之分别占据相应的生态位,以减少或减缓生物种间的竞争。请论述自然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上的异同。(1)能量来源(2)能流路径(3)食物链类型(4)生产力特点(5)能流特征等方面1.请论述自然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上的异同。\n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分别建立在物质循环、物质流动的基础上;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均分为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部分,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主要以生物小循环为主;其中水、碳、氮属于气相型循环,磷属于沉积型循环。农业生态系统:(1)水(2)碳(3)氮(4)磷。2.人类活动对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干扰的方式及其生态环境后果是什么?有好的后果吗?该如何趋利避害?人类对碳、氮、磷循环的影响,使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大为改变,三者输入量的增加一方面使我们希望的生物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问题。人类对碳循环产生的影响;人类对氮循环产生的影响;人类对磷循环产生的影响。3.请举例说明你家乡或者附近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可能受到影响的污染物种类和来源。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人工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城市化和集约化农牧业产生的人畜废弃物的不合理使用等;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生活垃圾的堆放等。4.论述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磷的主要来源及其调控。农业中氮素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1)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其他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2)化学固氮,即通过化工厂将空气中的氮合成为氨,再制成各种氮肥。此外,也有少量氮在空中闪电时氧化而成硝酸,随降雨进入土壤中。调控措施:(1)从合理利用氮素和能源来考虑,充分利用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素,为培肥土壤和增加畜产品创造条件;(2)从化学氮肥利用来看,要尽量减少氮素挥发和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解决作物高产的氮素问题,还应当注意:a.根据农业中氮素的循环特点,即要尽量增加氮的积累又要尽量减少氮的损失;b.善于调节土壤中的氮素,即要有充足的有效氮素共给作物,又不致降低土壤肥力;c.合理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氮肥,使之既能培肥土壤又能满足作物优质高产的氮素需要。农业中磷的主要来源:农业中磷素是含磷岩矿中的磷酸盐,经天然风化或化学分解之后,变为不同溶解程度的磷酸盐,供给作物吸收利用。调控措施:重点是调节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一方面,要施用磷肥补充有效磷,但磷肥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施用不当,则肥效较差;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及肥料淋失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从长远看,磷肥资源缺乏的限制可能比氮肥更严重,故应重视从多种途径实现磷的再循环及使用更多的土壤沉积态磷进入生物循环。1.举例说明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如何处理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和增殖三者之间的关系?再生资源亦称可更新资源,这类资源在合理经营管理条件与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更新、繁衍被人类继续利用,反之也可衰退、减少甚至灭绝。如土壤肥力、森林、草原以及各种动植物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亦称不可更新资源,指不能连续地或周期性地被产生、补充和更新或者其产生、补充和更新周期相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来说太长的一类资源。主要是针对化石燃料、矿藏等,这些资源都是远古时代的动植物随地质变化而埋藏于地壳深层形成的,储量有限,用一点少一点,如不珍惜或节约使用,就会供不应求,导致资源危机。森林、草原、鱼群、野生动植物和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更新过程与生物学过程有关,其更新速度很容易受到人类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人类对这类资源的利用一旦大于这类资源的更新能力,就可能损害这类资源的更新速度,导致资源的枯竭。再生资源保护的核心是把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控制在资源再生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便实现对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了保护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使之免于被过度利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n直接限制收获量;通过限制开发能力间接限制收获量;在法律上确定资源的归属权或使用权;在经济上通过税收、投资、价格等措施控制开发者能够获得的纯利润水平,通过生物经济平衡关系达到保护资源生物的目的;通过人口政策的制定,使人口增长与资源条件相应,减轻人口对资源的压力;通过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散需求压力,从而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为了避免出现再生资源利用所产生的危机,人类不但可以被动地控制资源利用速度,使之适应资源的更新速度,而且可以主动地采取措施保护和增强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如:为保护和增强森林资源的再生能力,可采取封山育林,加强抚育,培植速生丰产树种,残林更新和扩建新林等方法;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可以通过捕鱼季节、捕鱼地点和捕鱼工具的限制来加以保护;牧草的再生能力可以通过草种改良、人工种植、施肥灌溉、防鼠灭鼠等方溶得到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增殖可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开展人工繁殖而获得。2.什么是生态平衡?如何保持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不得超过生态阈值,巧设食物链结构,生态环境的人为调控,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等。3.什么是公共资源?在利用它时有什么弊端,应如何避免?公共资源是指使用者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资源。如土地资源,在利用它时,土地承包者在承包期内会采取任何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土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他一般不考虑土地的长期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这样利用会导致土地生产力和地力下降严重等一系列负效应的出现。为了避免利用公共资源时出现的弊端,可以通过生物经济平衡关系达到保护资源生物的目的。如延长土地承包期,承包者就不得不考虑土地的“用”和“养”的问题了。1.论述国内外持续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国内外持续农业的主要模式:(1)美国的“低投入持续农业”和“高效率持续农业”(2)德国的综合农业(3)日本的“环保型持续农业”(4)印度的持续农业发展(5)中国的“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有:(1)动植物高产、优质生产技术(2)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4)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污染控制技术(6)生态环境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7)食品安全生产及监测技术(8)农业高新技术2.论述中国生态农业的原理及主要特点是什么?中国生态农业的原理:(1)整体效应原理(2)生态位原理(3)食物链原理(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5)生物种群相生相克原理(6)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1)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组合(2)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3)因地制宜建立多样性农业为一体的结构(4)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5)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及整体优化功能。3.比较世界农业发展3个阶段的特征。我国农业的发展现在处于哪一个阶段?原始农业(刀耕火种)指的是用火烧方法清理土地,然后种植作物的农业方式。刀耕火种地段经过一年到三年的种植利用后被撂荒,同时转移到其他地段上进行耕种,通常要经过很长时间才又回到原来地段。它有着明显的弱点:如粗放、土壤肥力下降快、生产力低,往往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不适宜引进永久性的基本建设项目,如排灌、道路、通讯等;由于很少有商品生产和流通,也不利于城镇和政治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农业或传统固定农业是在经历刀耕火种的人与自然的掠夺与被掠夺关系以后,又一次人与自然的大结合。以自给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固定农业,一直是世界各地普遍实行的主要农业形式。主要特征是:封建社会(欧洲的庄园制,中国的地主制);自给自足经济;铁制工具、手工操作;是一种封闭型的农业系统,不交流、不买卖、无农户外投入;生产率甚低,一个农民只能养活1~3人;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居住环境简陋。\n现代农业以机械化集约农业或石油农业为主要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运用发达的工业能力,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这些辅助能被用来改造环境、开垦土地、开辟道路、修建水库、建筑水渠、建造温室,也用于生物的改造。人工培育出来的各种动植物品种迅速替代经过几千年驯化逐步形成的地方品种。机械化集约农业通过施肥、灌溉、除虫等方式使农业有可能摆脱一些自然条件的限制,初级生产中光能利用率提高,因此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商品生产率都得到很大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个别地区开始进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建设。4.中国的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是一回事吗?为什么?我国生态农业由产生到发展皆基于我国国情及农民精湛的农艺技术,因此马世骏教授曾明确指出:“生态农业为我国的特色,其与国外替代农业不是一回事。”追求的效益目标侧重不同,其效益也不同;与过分强调系统自我维持的国外生态农业不同的是,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合理增加投入;生态农业研究和建设内容、规模、政府的支持不同;我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5.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你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该怎么走?为什么?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紧缺、生产成本增加和污染加剧等,将传统农作技术精华与现代科学新技术有机结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目标。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