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7 KB
- 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生态因子:在环境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2.光污染:是指环境中光辐射超过各种生物正常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指数,从而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3.光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4.光周期:一天内白昼和黑夜交替的时数。5.三基点温度:生长最适温度,生长的低温极限,生长的高温极限。6.水生植物的分类: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红树林景观植物。7.园林植物群落对城市水分的调节作用:(1)园林植物的截留作用。(2)园林植物的蒸腾作用。(3)园林植物群落增加城市水资源的作用。(4)园林植物群落影响城市的小气候。8.演替: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9.种群:一定时空同种个体的总和,是植物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10.冷害:是指0℃以上的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11.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答:(1)、降尘,通过降低风速,吸滞粉尘的作用达到(2)、吸收有毒气体(3)、减少细菌,通过降尘作用,植物的杀菌作用达到(4)、减弱噪声(5)、增加空气负离子(6)、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7)、吸收放射性物质(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二.什么叫生态位?如何平衡城市空间绿量与植物生态位要求的关系?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3]。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建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如在污染严重的工厂应选择抗性强,对污染物吸收强的植物种类;在医院、疗养院应选择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的种类作为重点;街道绿化要选择易成活,对水、土、肥要求不高,耐修剪、抗烟尘、树干挺直、枝叶茂密、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山上绿化要选择耐旱树种,并有利于山景的衬托;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植物,要与水景协调等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也要通过乔,灌。草和藤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面积指数。尽量选用面积大,叶面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特征,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附着,吸收和同化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生态绿化还应重视绿地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发挥绿地植物抑菌,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营造卫生保健的城市绿地,改善生活环境,改变健康长寿靠补品的观点和作法。三.什么叫顶级群落?如何利用演替顶级理论来指导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答: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不是永无尽头的,当演替达到演替系列中的最后阶段,演替与环境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此时群落的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干扰,这种状态将永远保持下去。此时的群落就是顶级群落。我们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从客观实际出发,考虑到园林的相关功能,把植物生态顶极发展的理论应用到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的实践中来,实现景观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园林植物设计\n的创作是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定位,创造出某一景观或表达一种特殊的环境气氛。种植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实践中也应充分整合该园林绿地的环境因子、用地性质,根据该园林绿地的主要功能进行演替顶极物化设计。顶级群落理论特别要求设计得对所选择的每个建群种类,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每种植物在该群落中的地位,以及它们达到成熟龄级时能具备的植物形态、体量和生命周期等特征,应有深刻的了解,甚至研究。我们在设计演替顶极群落的时候也必须将该城市的历史文化、人们的观赏习性考虑进去。在关心植物景观是否能更有效、更实际地满足居民的生活功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植物群落能否表现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历史,能否以最佳的状态愉悦人的精神。只有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才能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成为自然和谐的人工植物群落,使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生,使喜阳、耐阴、喜湿、耐旱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构成一个相当长期稳定很少需要人工管理干预的有序的顶极植物群落。四.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维护城市系统、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平衡,营造宜人的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并且,以园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植物造景为主题的可持续性为使命,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