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4 KB
  • 5页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5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综合性;非等价性;直接性和间接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2、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3、种群调节的理论类型极其核心:外源性调节:a、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任务种群数量受天气的强烈影响;b、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认为捕食、寄生、竞争、食物等生物因素对种群起调节作用.内源性调节:a、自动调节学说,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b、行为调节学说,强调社群的等级和领域性;c、内分泌调节学说,强调激素分泌反馈调节机制。4、r—型生殖对策和K-型生殖对策的特点:r: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采取r—对策的生物称r-选择者,通常是短命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成体体形小。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及藻类等。K:慢速发育;大型成体;量少但体型大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世代周期。采取K—对策的生物称K—选择者。通常是寿命长、成体体形大、种群数量稳定、竞争力强、个体大但生殖力弱产生很少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如:脊椎动物和大型乔木等。5、C—R-S对策:竞争对策—C选择:成体间竞争能力最大化;适应生境--—低严峻度,低干扰;耐逆境对策-S选择:多属于寿命长,生长慢,营养物质循环慢的耐性植物;适应生境-—-高严峻度,低干扰;杂草对策-R选择:短的寿命,高的相对生长率,高种子产量,适应生境--—低严峻度,高干扰.6、生态位极其分化的表现形式:定义: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地位和角色(分布、可利用资源、活动时间等),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表现形式:a竞争排斥;b生态位重叠: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c性状替代:竞争产生生态位收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变化,叫性状替代;d生态位分离:种间竞争使两物种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e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实际生态位,此现象称竞争释放;f生态位漂移:资源竞争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7、群落的基本特征:a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b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c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d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e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f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g群落的边界特特征: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群落交错区;h各物种地位的不平衡性:如优势种、建群种等8、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a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在种;b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c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9、演替的类型:按发生的时间进程分: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发生的起始条件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按基质性质分为:水生演替;旱生演替.按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分: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群落发生演替.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分: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刘慎谔分类:时间演替;空间演替;历史植被演替。\n10、生物群落演替过程:水生演替系列:a裸底或自由漂浮植物阶段;b沉水植物阶段;c浮叶根生阶段;d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e森林群落阶段。旱生演替系列:a地衣阶段;b苔藓阶段;c草本植物阶段;d灌木阶段;e森林阶段--顶极群落。11、形成群落结构的一般理论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平衡学说和非平衡学说。平衡学说: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种群处于一种稳定状态:①物种通过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等种间相互作用而互相牵制;②生物群落具有全局稳定性特点,种间相互作用导致群落的稳定特性,在稳定状态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各种群落数量都变化不大;③群落实际上出现的变化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即干扰所造成的,且干扰是逐渐衰亡的。因此,平衡学说把生物群落视为存在于不断变化着的物理环境中的稳定实体非平衡学说: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群落不能达到平衡状态,自然界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性,只是有群落的抵抗性(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恢复性(群落在受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12、生态系统层次上能流研究的步骤:⑴确定组成生态系统生物组成部分的有机体成份;⑵确定消费者的食性,确定消费者的分类地位;⑶确定有机体的营养级归属,进而确定:各营养级的生物量;各营养级能量或食物的摄入率—I(摄食或吸收);同化率=An/In(营养级内部);呼吸率;捕食等因素引起的能量损失,导致生产效率降低。⑷结合各个营养级的信息,获得营养金字塔或能流图。13、演替的方向:逆行演替:在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污染和过牧)干扰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也可以向反方向进行,使群落逐渐退化,使群落的结构简单化和群落生产力下降。进展演替:群落演替按照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即群落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生产力由低到高,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对环境改造逐渐加强。14、演替顶级学说:单元顶级学说:在同一个气候区内,一般的演替系列终点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性质。主要表现在顶极群落的优势种能很好的适应该气候条件,这样的群落称为气候顶极群落。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内,所有的演替系列最终都将趋向一个顶极群落(只要给它们足够的时间),而这个区域最终也将被一种单一的植物群落所覆盖.多元顶级学说: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看作是顶极群落。任何一个区域的顶极群落都是多个的,都是由一定环境条件所控制和决定,如土壤湿度、土壤的营养特性、地形和动物活动等。有人则分别将这些群落称为地形顶极、土壤顶极和动物顶极.顶级-格局学说:自然群落中气候、土壤、生物、火、风等因素,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在逐渐变化的环境梯度中,顶极群落类型也是连续地逐渐地变化的,它们彼此之间是难以彻底划分开,即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分布最广泛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称为优势顶极。是多元顶极群落学说的一个变型。15、水循环的途径:凝结降水、水汽输送、蒸腾和径流等是水循环过程的四个最主要环节。16、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局部地形的影响.17、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放射性标记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产量收割法,pH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18、库——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19、流通率: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称。20、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1、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n2、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N”表示遗传个体的数量。构件生物: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3、小尺度三种分布格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4、年龄锥体: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的比率;其分布呈金字塔形—--—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下降、稳定和增长型5、性比:同一年龄组雌雄数量之比,即年龄锥体两侧的数量比例。6、生命表:按种群的年龄阶段、系统的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几个世代之中各个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年龄特征、死亡率、年龄特征生育力和生命期望值,以一定格式而编制成的统计表7、环境容纳量: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通常以K表示,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0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生物入侵:指生物通过扩散造成异地经济损失、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现象。9、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种群的高一层次的抽象和概括10、性选择: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由配偶竞争中的生殖成效差异引起。一般而言,雄性具有进攻性而雌性是挑剔的。性选择的发生方式: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对性间选择特征喜好产生的解释:a、Fisher的私奔模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b、让步赛的理论:奢侈的特征表明拥有者有好的基因。11、领域性:动物的个体、家庭,甚至社群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个体侵入的空间,称领域。占有领域的行为称领域行为,这种现象称领域性。动物的领域随占有者的体重而变化,受食物品质影响,领域面积随生活史而变化。12、他感作用: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甚至阻止在其周围生长,这种现象称他感作用,或叫异株克生。13、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地位和角色(分布、可利用资源、活动时间等),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14、协同进化:是指物种A的性状作为对物种B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物种B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物种A性状的反应而进化。15、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这种多种群的集合称群落16、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17、生活型: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各生活型数量对比关系—生活型谱。18、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生活型系统):a)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b)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c)地面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多年生草本植物.d)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e)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19、层片:是群落的结构单元,具有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组合。分三级:第一级层片-—同种的个体组合;第二级层片—-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第三级层片--不同生活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20、层片与层的区别:层可能属于一个层片,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片;由于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因此,层片的范围比层的窄.21、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22、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a、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在种;b、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23、群落演替: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或者一种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群落演替。一些群落的周期性变化,即由一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然后又回到原有类型———周期性演替.24、演替顶极和顶极群落\n: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称顶极群落24、中国植物分类系统单位: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群丛(基本单位)。26、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进行基因交流的自然群体27、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群体中增加适应性较强的基因型频率的过程.自然选择的类型:1)稳定选择选择对中间类型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两侧极端类型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个体间的表现型更趋于相似。2)定向选择选择仅对一侧极端类型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其他类型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种群内个体的表现型趋向一侧.3)分裂(中断)选择选择对两侧极端类型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类型的个体,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分成表现型区别较大的两个部分。28、建立者效应:表示小种群可以造成特殊的基因频率。一个种群中的几个或几十个个体迁移到另一地区而定居下来,自行繁衍后代,造成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差异扩大)的现象。29、瓶颈效应:种群个体数量由于环境灾难或过度捕捞等原因,数量急剧减少。就称其经历瓶颈,结果与建立者效应相似。30、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即一生中生长、繁殖等模式。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即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也称为生态对策3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统一体。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特点:a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d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e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3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a、栖息地减少和改变.如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栖息地片断化。b、生物组成改变。如农林业品种单一、盲目引种、物种灭绝等。c、环境污染。如农药、杀虫剂、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等污染。d、资源不合理使用:如滥捕、滥伐、滥渔、草原过度放牧等.33、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表示,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34、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产。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是由光、二氧化碳、水、营养物质(物质因素)、氧和温度(环境调节因素)六个因素决定的。35、生态系统中能流定律: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能量既不能消灭,又不能凭空创造。第二定律:熵律。任何形式的能(除了热)转化到另一种形式能的自发转换中,不可能100%被利用,总有一些能量作为热的形式被耗散出去,熵就增加了。生态系统中能流特点(规律):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能流是单向流;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过程,就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质量逐渐提高。36、物质循环: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物质循环。37、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38、生物积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生物浓缩: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生物放大: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结果--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著超过环境中的浓度.\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