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第六章)

  • 1.54 MB
  • 108页

水文学(第六章)

  • 108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水文学Hydrology汤婕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12.5 2第六章流域产汇流分析与计算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基本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三节流域产流分析第四节流域产流计算第五节流域汇流分析与计算 3第一节概述1.流域产汇流计算基本内容与流程由流域降雨推求流域出口的河川径流,大体上分为两个步骤:①产流计算:降雨扣除截留、填洼、下渗、蒸发等损失之后,剩下的部分称为净雨,它在数量上等于它所形成的径流深。在我国常称净雨量为产流量,降雨转化为净雨的过程为产流过程,关于净雨的计算称之为产流计算。 4②汇流计算:净雨沿着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然后经河网汇流形成流域出口的径流过程,称为汇流过程;关于流域汇流过程的计算称之为汇流计算。 52.流域产汇流计算的基本思路流域产汇流计算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仅介绍目前使用比较普遍和比较成熟的计算原理及其计算方法。产流计算的方法有:降雨径流相关图法流域蓄水容量曲线法初损后损法汇流计算方法有:时段单位线法瞬时单位线法 6无论产流计算还是汇流计算,基本思路都是:先从实际降雨径流资料出发,分析产流或汇流的规律;然后,用于设计条件时,则可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用于预报时,则由实际暴雨预报洪水。 7数量上相等 8一、降雨资料的整理二、下渗与下渗曲线三、径流资料的整理与计算四、蒸发资料的整理与计算五、流域蓄水量及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第二节基本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9一、降雨资料的整理关于测站的降雨分析计算,流域平均雨量、时段雨量、降雨强度等,在上一章已经讲过(见第五章有关内容)。但必须注意的是,降雨场次的划分一定要与洪水场次的划分相对应,如下图所示。当把洪水划分为两次时,暴雨也要相应地划分为两次,且两两对应,前次暴雨Ⅰ对应前面的洪水Ⅰ,后次暴雨Ⅱ对应后面的洪水Ⅱ,切不可混淆。 10次降雨径流分割及总径流量计算示意图 11二、下渗与下渗曲线1.下渗的物理过程(1)渗润阶段:分子力(2)渗漏阶段:毛管力、重力(3)渗透阶段:重力非饱和水流运动饱和水流的稳定运动 122.下渗率与下渗曲线(1)下渗率(下渗强度)f: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水量,mm/min,mm/h。初始下渗率f0稳渗率fc(2)霍顿公式:f=fc+(f0–fc)eβt(3)下渗曲线和下渗累积曲线 13三、径流资料的整理与计算1.洪水场次划分及次洪水总径流深W的计算洪水场次划分是指,将非本次降雨产生形成的径流分割出去。如上图,多数情况下,与本次降雨所对应的径流过程,不仅包括本次降雨形成的地面、地下径流,而且还包括前期降雨的地下径流。如图中的虚线ag以下的水量,它表示如果没有降雨Ⅰ时,河中仍有持续的径流,称其为"基流"。另外,该次洪水尚未退完又遇降雨时,还会有后期洪水混入,如图中的第Ⅱ场洪水。 14AEGBCHIDt(h)Q(m3/s)F深层地下径流(基流)前期洪水未退完的部分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过程 152.流域地下径流标准退水曲线退水曲线(图中数字为洪水号) 163.地面地下径流分割及计算⑴地面地下径流分割为分别研究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产汇流规律,需将总径流中进行地下径流(基流)分割。常用的有两种方法: 17WgWg水平线分割法示意图①水平线分割法:从实测流量过程线的起涨点a作一水平线交过程线的退水段于c点,则水平线ac就认为是该次洪水的地面地下径流分割线。 18斜线分割法示意图WgWg②斜线分割法:从实测流量过程线的起涨点a到地面径流终止点c连一斜线ac,即为地面地下径流分割线。 19WgWg水平线分割法简便易行,对地下径流小,洪水历时短的流域较为适合;而对地下径流比重大、洪水连续时间长的流域,则会造成比较大的误差,此时改用斜线分割法较为合理。 20AEGBCHIDt(h)Q(m3/s)F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过程C’D’B’地面径流地下径流 21⑵地面、地下径流深的计算地面、地下径流分割后,分割线上面的部分即地面径流WS,下面的部分即地下径流Wg,分别除以流域面积F即可得到其地面径流深RS、地下径流深Rg。 22四、蒸发资料的整理与计算流域蒸散发是产流量计算中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流域土壤蓄水量的主要因素。流域蒸散发一方面取决于蒸散发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供水条件,即流域蓄水量的大小。实用中一般假定流域蒸散发量E与流域蓄水量W成正比,即: 23五、流域蓄水量及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降雨开始时流域是干旱还是湿润,对此次降雨产生径流的量影响极大,流域的干湿程度常用流域蓄水量W或其前期影响雨量Pa表示。 241.流域蓄水量W和流域蓄水容量Wm流域蓄水量主要是指,在流域降雨能够影响的土层内土壤含蓄的吸着水、薄膜水和悬着毛管水,不包括重力水,是土壤能够保持而不在重力作用下流走的水分。流域上各地点的蓄水容量是不同的,可从零变化到点最大蓄水容量,其流域平均值以Wm表示,称流域蓄水容量。 25流域蓄水容量Wm的计算Wm是流域综合平均指标,一般用实测雨洪资料分析确定。选取久旱无雨后一次降雨量较大且全流域产流的雨洪资料,计算流域平均降雨量P及产流量R。因久旱无雨,可认为降雨开始时流域蓄水量W=0。所以:Wm=P-R-E式中,P为流域平均降雨量(mm);R为P产生的总径流深(mm);E为雨期蒸发(mm),如降雨时间短可忽略不计。 26一个流域的最大蓄水量是反映该流域蓄水能力的基本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验表明表一般为80~120mm,例如:广东95~100mm,福建100~130mm,湖北70~110mm,陕西55~100mm,黑龙江140mm等等。流域的实际蓄水量W在0~Wm之间变化。 27流域蓄水量W的计算实际上,一般都没有实测的流域土壤蓄水量资料,必须通过间接计算来推求前期流域蓄水量W。利用流域影响土层的水量平衡方程来推求,其计算式为:Wt+1=Wt+Pt-Rpt-Et式中,Wt+1、Wt分别为第t+1天、第t天开始时刻的流域蓄水量(mm);Pt为第t天的流域降雨量;RPt为Pt产生的总径流深(mm),或由实测径流资料计算,或按后面讲述的降雨径流计算方法计算。 282.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前期影响雨量Pa作为衡量流域干湿程度的指标,反映流域蓄水量的大小。前期影响雨量Pa的计算式为:式中K为土壤含水量的日消退系数(折减系数): 29几个应注意的问题Pa,t+1≤Wm(1)最大值限制问题当计算出的Pa值大于Wm时,取Wm作为该日的Pa值:(2)Pa起始值的确定一般前期较长一段时间无雨,土壤已很干燥,可令Pa=0;而在一场大雨或连续几次大雨之后,土壤含水量已近最大,此时可取Pa=Wm,依次为起点往后计算。(3)流域日蒸发能力EM可用E601型蒸发器观测的水面蒸发值作为近似值。一般按晴天和雨天或按月份分别选取相应的约平均值。 30【例】某流域经分析求得Wm=100mm,5月份多年平均的流域日蒸散发能力为5mm,6月份为6.2mm,由此算得:5月份:K5月=1-Em/Wm=1-5/100=0.956月份:K6月=1-Em/Wm=1-6.2/100=0.938按式计算得下表: 31 32所谓产流,是指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也是流域下垫面(包括地面和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本节介绍自然界两种基本的产流形式,并建立产流理论的基本概念。第三节流域产流分析一、包气带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二、产流面积的变化 33包气带: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也称非饱和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它是岩土颗粒、水、空气三者同时存在的一个复杂系统。包气带具有吸收水分、保持水分和传递水分的能力。 34一、包气带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一)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以流域内某一单元土柱为例,设某一时刻地面的下渗能力为fp,降雨强度为i。若i>fp,则实际下渗率为fp,其余部分(i-fp)形成地面径流;若i≤fp,则实际下渗率为i,全部降雨都渗入土壤中。 35因此,按i和fp的大小,包气带地面把其所承受的降雨划分为下渗的水量和地面径流两部分。 36对一场总降雨量为P的降雨过程来说,雨强时大时小,有时i>fp,有时i≤fp,下渗到包气带土层中的水量为:形成的地面径流为显然 37(二)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下渗到包气带土层的水量,一部分首先被土壤颗粒吸收,成为土壤含水量的增量,一部分以蒸散发的形式逸出地面,返回大气。 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蓄水量称为包气带蓄水容量,记为,另令表示降雨开始时包气带的起始蓄水量。则为包气带的缺水量。 38 39(三)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径流开始时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包气带的水量平衡方程:(1)径流开始时包气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包气带的水量平衡方程:(2)式(1)和式(2)适用于某时段,也适用于一场降雨的总历时。 式(1)和式(2)反映了自然界两种基本的产流方式。 40式(1)表明,只有当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才产生,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蓄满产流”。而在式(2)中,因包气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故在不产生地下径流的情况下就有地表径流,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超渗产流”。 41对某个具体的流域,这两种产流方式是相对的。湿润地区以蓄满产流为主,在长期干旱后,若遇到雨强大于下渗能力的降雨,即使此时包气带未蓄满,也会产生超渗的地面径流。同样,在干旱地区,以超渗产流为主的流域,在多雨的季节也可能在流域的局部甚至全流域出现蓄满产流现象。 42二、产流面积的变化在降雨过程中,流域上产生径流的区域称为产流区,其面积称为产流面积。由于流域下垫面因素并不均一,如包气带的厚薄、土壤性质、植被、降雨开始时的土壤含水量等情况并非处处相同,而且降雨量、降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也不一致,因此,流域产流面积的变化十分复杂。 431.蓄满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蓄满产流方式取决于包气带是否达到了田间持水量。当流域某处包气带达到了田间持水量,该处就产流,否则不产流。对于干燥土壤上的一场降雨,其产流面积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1)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产流面积也随之增加;(2)产流面积的变化与降雨强度无关。 442.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1)随降雨历时的增长,产流面积时大时小;(2)产流面积的大小与时段初流域蓄水量及降雨强度有关。 45产流计算的方法有:降雨径流相关图法蓄满产流模型初损后损法第四节流域产流计算 46一、降雨径流相关图法由分析计算得到的降雨量、流域蓄水量或前期影响雨量,按相关分析的方法,建立它们与径流深之间的相关图,这些相关图反映了流域的产流规律。应用此相关图可以由降雨计算出相应的产流量。随着各流域的条件不同,相关图中考虑的影响因素的多少有很大差别。 47P~Pa~R(Rs)三变量相关图法⑴降雨径流经验相关图法的制作以次降雨量P为纵坐标,以相应的径流深R(Rs)为横坐标,可按对应的P、R(Rs)在图上绘一个点,并把它的Pa值注在点旁,然后按点群分布的趋势,照顾大多数点子,绘出以Pa为参数的等值线,既为P~Pa~R(Rs)三变量相关图法。 48某流域三变量降雨径流相关图 49该图应符合下列规律:①P相同时,Pa越大,损失愈小,R(Rs)愈大,故Pa等值线的数值是自左至右增大的;②Pa相同时,P愈大,损失相对于P愈小,dR(Rs)/dP愈大,P~R(Rs)线的坡度随P的增大而减缓,P~Rs也不应小于450,P~R可以为450。 50⑵降雨径流经验相关图法的应用根据降雨过程及降雨开始时的Pa,首先累计各时段的降雨过程,在图上查出累计的净雨过程,然后将累计的净雨过程,两两相减,得到各时段的降雨所对应的时段净雨。若降雨开始时的Pa不在某一条等值线上,则用内插法查算。 51两时段降雨:P1=49mmP2=81mm降雨开始时:Pa=60mm(1)由P1=49mm,查得R1=20.0mm。(49mm)(2)由P1+P2=130mm,查得R1+R2=80.0mm。(130mm)(3)则第二时段净雨为R2=80-20=60mm 52二蓄满产流模型赵人俊等经过长期对湿润地区暴雨径流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蓄满产流模型计算总净雨过程,以及确定稳渗率fc,划分地面、地下净雨。该法是我国湿润地区产流计算的一个重要方法。1.蓄满产流模型的基本概念蓄满产流模式:降雨使含气层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此前的降雨全部用以补充土层的缺水量;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蓄满)后开始产流,以后的降雨(除去雨期蒸发)全部变为净雨。 53因为只有在蓄满的地方才产流,所以产流期的下渗为稳定下渗率fc。下渗的雨量形成地下径流,超渗的雨量成为地面径流。这种产流模式称为蓄满产流。 542.流域蓄水量计算流域蓄水量计算产流计算过程中,需确定出各时段时段初的流域蓄水量。设一场暴雨起始流域蓄水量为W0,它就是第一时段初的流域蓄水量.第一时段末的流域蓄水量就是第二时段初的流域蓄水量,依此类推,即可求出流域的蓄水过程。时段末流域蓄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553.产流过程(净雨过程)计算设降雨总历时为T,先确定计算时段△t,将T每隔一个△t划分为一个时段。按所划分的时段可得降雨过程P△t~t。用E601型蒸发器实测水面蒸发值(或作修正)作为蒸发能力,则E△t~t已知。起始流域蓄水量(W0=Pa,0)由实测资料预先分析确定,均为已知值。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即可得产流过程。 564.地面、地下径流(净雨)划分上述求得的径流量是时段总径流量,它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R=Rs+Rg)。对总径流量进行划分,以便分别进行汇流计算。 57三、初损后损法计算地面净雨过程初损后损法是一种超渗产流模型。该模型将降雨径流损失过程分为初损和后损两部分,综合分析其产流规律,在设计洪水或预报洪水时利用这种规律来由暴雨推求地面净雨过程。 58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流域的包气带很厚,缺水量大,降雨过程中的下渗的水量不易使整个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所以不产生地下径流,并且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地面径流,这种产流方式称为超渗产流。关键是确定流域下渗的变化规律。 591.基本原理初损后损法将下渗损失过程简化为初损和后损两个阶段,如图所示。①初损I0:产流以前的总损失水量。即从降雨开始到出现超渗产流,历时t0内全部降雨量,包括初期下渗、植物截留、填洼等。②后损:流域产流以后下渗的水量,以平均下渗率表示。tc 602.净雨量计算公式由水量平衡原理,净雨深Rc用下式计算:式中P为次降雨深(mm);Rc为P形成的地面净雨深(mm);I0为初损(mm);tc为后损阶段的超渗历时(h);为后期tc内的平均后损率(mm/h);P"为后损阶段非超渗历时t"内的雨量(mm)。tc 613初损I0的确定(1)由实测资料分析各场洪水的初损I0---对于较小流域,因汇流时间短,出口断面的起涨点大体可作为产流开始时刻,因此,起涨点前的累积雨量可作为初损I0近似值;---对于较大流域,需考虑流域内各雨量站至流域出口断面汇流时间不同的问题。 62(2)综合分析I0的变化规律利用实测雨洪资料,分析各场洪水的I0及相应的流域起始蓄水量W0(Pa,0),初损期的平均雨强,并建立相关图备用。 634.平均后损率的确定(1)由实测资料分析各场洪水的平均后损率平均后损率的计算式为:对于实测暴雨洪水,P、Rc和I0为已知,P’、tc均与降雨过程有关,可以采用试算方法,求平均后损率。 64(2)综合分析平均后损率的变化规律一次降雨过程中,由于后损是初损的延续,初损量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大,则后损能力越低,平均后损率就越小,所以后损下渗率不仅与流域起始土壤含水量W0有关,而且与初期降雨特性有关,初期降雨特性用初损期平均雨强表示。因此,可以根据实测雨洪资料,分析建立与tc及的关系。 65【例题】已知某流域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的24h暴雨过程如下表,设计暴雨初损为30mm,后期平均下渗能力为2.0mm/h。试求该流域设计24h设计地面净雨过程。时段(6h)1234合计雨量(mm)206010510195四、初损后损法产流量计算实例解题思路:从降雨开始时段起扣除初损;之后判断产流的时段并按产流历时内的平均后期率扣损;最后,将后期不产流的雨量扣除。 66时段(6h)1234合计雨量(mm)206010510195初损(mm)201030后损(mm)12/10121024/34地面净雨(mm)38/4093141/131时段(6h)1234合计雨量(mm)206010510195初损(mm)后损(mm)地面净雨(mm) 67第六章流域产汇流计算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基本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三节流域产流分析第四节流域产流计算第五节流域汇流分析与计算 68一、流域汇流分析流域汇流是指,在流域各点产生的净雨,经过坡地和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形成径流的全过程。同一时刻在流域各处形成的净雨距流域出口断面远近、流速不相同,所以不可能全部在同一时刻到达流域出口断面。但是,不同时刻在流域内不同地点产生的净雨,却可以在同一时刻流达流域的出口断面。第五节流域汇流分析与计算 69---流域汇流时间τm:流域上最远点的净雨流到出口的历时。---汇流时间τ:流域各点的地面净雨流达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等流时面积dF(τ):同一时刻产生、且汇流时间相同的净雨,所组成的面积。 70----等流时线:流域上汇流时间τ相等点的连线,如下图中标有1、2、…的虚线(为单位汇流时段长)。----等流时面积:两条相邻等流时线间的面积。1.用等流时线分析地面汇流 71利用等流时线概念,分析流域上不同净雨情况下所形成的出口断面地面径流过程。为计算上的方便,取计算时段△t等于汇流时段△τ,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72⑴地面净雨历时等于一个汇流时段(Tc=△t=△τ)流域一次均匀净雨:历时Tc净雨深Rc雨强ic 73⑴地面净雨历时等于一个汇流时段(Tc=△t=△τ)流域一次均匀净雨:历时Tc净雨深Rc雨强icRcF2RcF1RcF3 74⑴地面净雨历时等于一个汇流时段(Tc=△t=△τ)T=1△τ,Q1=RcF1流域一次均匀净雨:历时Tc净雨深Rc雨强icRcF2RcF1RcF3 75⑴地面净雨历时等于一个汇流时段(Tc=△t=△τ)T=2△τ,Q2=RcF2流域一次均匀净雨:历时Tc净雨深Rc雨强icRcF2RcF3 76⑴地面净雨历时等于一个汇流时段(Tc=△t=△τ)T=3△τ,Q3=RcF3流域一次均匀净雨:历时Tc净雨深Rc雨强icRcF3 77⑴地面净雨历时等于一个汇流时段(Tc=△t=△τ)T=4△τ,Q4=0流域一次均匀净雨:历时Tc净雨深Rc雨强ic 78(2)地面净雨历时等于流域汇流时间τm(tc=τm) 79R1F2R1F1R1F3t=0t0123456Q0Tc=3△t 80R2F2R2F1R2F3t=1R1F1R1F2R1F3t0123456Q0R1F1 81R2F2R2F1t=2R1F2R1F3R2F3R3F1R3F2R3F3t0123456Q0R1F1R1F2+R2F1 82R2F2t=3R1F3R2F3R3F1R3F2R3F3t0123456Q0R1F1R1F2+R2F1R1F3+R2F2+R3F1 83t=4R2F3R3F2R3F3t0123456Q0R1F1R1F2+R2F1R1F3+R2F2+R3F1R2F3+R3F1 84t=5R3F3t0123456Q0R1F1R1F2+R2F1R1F3+R2F2+R3F1R2F3+R3F1R3F30 85t=6t0123456Q0R1F1R1F2+R2F1R1F3+R2F2+R3F1R2F3+R3F1R3F30 87(3)地面净雨历时大于流域汇流时间τm(tc>τm) 88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1)一个时段的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等于该时段净雨与各块等流时面积的乘积,即Qi=RciFi。(2)多时段净雨在流域出口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等于它们各自在出口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叠加。(3)当净雨历时Tc小于流域汇流时间τm时,称为流域部分面积汇流造峰(部分汇流造峰);当净雨历时Tc大于或等于τm时,称为流域全面积汇流造峰(全面汇流造峰)。(4)地面径流总历时T等于净雨历时Tc与流域汇流时间τm之和,即:T=Tc+τm 892.地下净雨汇流计算(1)线性水库模拟法(2)简化计算法 90汇流计算方法有:时段单位线法瞬时单位线法 91二、单位线法汇流计算1.单位线法单位线:单位时段内、分布均匀的单位地面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称为单位线。单位净雨一般取10mm,单位时段Δt可取1、3、6、12、24h等,依流域大小而定。 92tr 93由于实际的净雨不一定正好是一个单位和一个时段,所以分析使用时有如下两条假定。---倍比假定:如果单位时段内的净雨不是一个单位而是k个单位,则形成的流量过程是单位线纵标的k倍。 94时间h10mm流量m3/s△t时间h19.7mm流量m3/s△tQmQm×19.7/10Q×19.7/10Qk 95---叠加假定:如果净雨不是一个时段而是m个时段,则形成的流量过程是各时段净雨形成的部分流量过程错开时段叠加。 96时间h流量m3/sQ1Q2Q3Q1+Q2+Q20000 972.单位线的应用当流域内降了一场雨后,先用产流计算方法推求出净雨过程,再利用单位线的两个假定推求汇流过程,从而得出洪水过程。【例题】 98 99计算步骤如下:①根据第(2)栏流域降雨用初损后损法推算地面净雨过程,列于该表第(3)栏。②根据该次降雨和净雨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单位线,列于表中第(4)栏。③按照倍比假定,用单位线求各时段净雨的地面径流过程,结果列于表中第(5)、(6)栏。④按叠加假定,将第(5)、(6)栏的同时刻流量叠加,得总的地面径流过程,列于第(7)栏。 100⑤计算地下径流过程,该站的地下径流比较稳定,且量不大;近似取起涨流量70m3/s作为本次洪水期间的地下径流,列于表中第(8)栏。⑥将(7)、(8)栏的地面、地下径流过程叠加,得第(7)栏要预报的洪水流量过程。 1013.单位线的推求单位线可利用实测的降雨径流资料来推求。一般选择时空分布较均匀,历时较短的降雨形成的单峰洪水来分析。方法步骤:(1)根据洪水资料,通过径流分割,求得出口断面的地面径流过程;(2)利用降雨资料,通过产流计算,求出地面净雨过程。(3)根据地面径流过程和地面净雨过程,运用单位线的两个假定反推单位线。当净雨时段数不多于2个时段,反推单位线常用分析法;多于2个时段,采用试错法。 1024.单位线的时段转换单位线应用时,往往因实际降雨历时和已知单位线的时段长不相符合,不能任意移用;另外,在对不同流域的单位线进行地区综合时,各流域的单位线也应取相同的时段长才能综合。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进行单位线的时段转换。例如,降雨记录只有四段制的,即每6小时观测一次,由此可分析得6h单位线,但实际上则需3h的单位线,就要将6小时单位线转换为3小时单位线。最常用的方法是S曲线法。 103S曲线:假定流域上净雨持续不断,且每一时段净雨均为一个单位,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流量过程线。S曲线在某时刻的纵坐标等于连续若干个10mm净雨所形成的单位线在该时刻的纵坐标之和,或者说,S曲线的纵坐标就是单位线纵坐标沿时程的累积曲线。 1045.单位线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单位线假定流域汇流符合倍比和叠加原理,事实上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因此,一个流域不同次洪水分析的单位线常有些不同。主要原因有:(1)洪水大小(净雨强度)的影响(2)暴雨中心位置的影响处理办法:按洪水的大小和暴雨中心位置分别确定单位线,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05(1)净雨强度的影响与处理方法不同时段净雨深的单位线不同,雨强大,流量大、汇流快、单位线峰高、峰现时间提前。应分析不同雨强度的单位线,预报或设计时,根据雨强选相应的单位线。 106(2)暴雨中心位置不同的影响与处理方法暴雨中心位置不同其单位线将不同,雨心在上游,净雨向出口的汇流中,与雨心在下游相比,汇流时间较长,受到河槽的调节作用更大,所以,单位线峰相对较低、峰现时间较晚。应分析不同雨心位置的单位线,预报或设计时,根据雨心位置选相应的单位线 107 108三、瞬时单位线法推求流域出口洪水过程瞬时单位线属于一种概念性模型,它是1960年由J.E.纳希推导出瞬时单位线的数学方程,用矩法确定其中的参数,并提出时段转换等一整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