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0 KB
  • 7页

农业生态学教学变革及实践

  • 7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农业生态学教学变革及实践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及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性科学。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为农学、生物、环境等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农业生态学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农业生态学的授课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学方法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学方法本身又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多年的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理论讲授与事实举例等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21世纪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们以所讲授的农业生态学课程为例,就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做了一些尝试。 一、多媒体授课与板书授课相结合 第7页共7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n教育部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直观性强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尽量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从而起到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探索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板书授课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进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包括: 1、制作并使用农业生态学多媒体课件从2002年起,我们收集了大量有关生态学的图片、图像等资料,先后独立完成了农业经济管理(30学时)、土地管理(54学时)、农业资源(40学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8学时)等专业本科生授课所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从2003年开始进行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授课相结合的教学。在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上,以图形、动画和色彩的设计为主,文字部分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板书和讲授为主而不是照着幻灯片去念,甚至对于概念和比较重要的文字叙述,也可以只在幻灯片上写上这个概念的名称和文字的标题,具体内容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这样避免了很多学生反映“多媒体上课记笔记时记不下来或记不全”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讲授而不是忙着记笔记上。 第7页共7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n2、收集生态学科教片,以开阔学生视野农业生态学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学时、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学生往往不可能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得对基本理论的直观认识。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充分利用生态学拥有一定数量教学资料片的有利条件,收集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农业生态学科教片。我们发现,通过这些科教片与课堂讲授相配合,可以形象化的声像资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拓宽农业生态学教学视野、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效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农业生态学课程最后一章主要是介绍中国的生态农业,单一的讲授法不能给学以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选用了一些介绍中国生态农业典范的录像片(如“春光永驻的土地”、“黄土高原的奇迹”等)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课程讨论:针对某一主题进行互动式讨论 在目前我国的教学体制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有其毋庸赘言的优点;但也不可否认,它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以及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为此,我们提出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讨论,并以之作为弥补教学局限性的一个手段。在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课堂讨论采取的具体做法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使理论理解上要点化,并根据不同专业类型和学时安排等选择不同的讨论题(如生态平衡问题、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生态问题等),通过教师答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更加融会贯通地掌握学习内容。在教改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课堂讨论的意义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可以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该方法效果良好,很受学生欢迎。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7页共7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n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的弊端已经逐步暴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法是受教育一方在明确教学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式,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策略。参与式教学在很多领域经过验证,能够有效的调动群体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建设性人才,需要学生不断提高参与意识。在农业生态学课程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实践性,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参与比教师的讲授更为重要。我们采取的具体做法: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预习各章节内容、准备自己的教案、让学生当老师来讲解部分内容并与其他同学讨论,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曾经有一名同学做了图文并茂、插入一定的音乐效果的电子课件来讲授部分章节内容,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实践证明,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参与式样教学方法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求撰写课程论文 第7页共7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n撰写课程论文,可以使学生对农业生态学课程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对农业生态学某一热点或难点问题的综合分析或对前人研究结果的综述,为毕业论文设计和撰写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在理论授课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并规定了必须查阅的参考文献篇数,最后将成绩折合到期末考试成绩中。按照课程论文的具体形式,整个实施过程又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度),课程论文采用教师命题的形式,也就是将学生分组,每组规定相应的论文题目,然后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阶段(2008年度),对于教师命题的课程论文形式,学生反映虽然不用自己选题,但某些设定的题目自己并不感兴趣,导致论文完成上出现敷衍现象,降低了课程论文应达到的效果,为此我们又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选题的课程论文形式,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首先对学生课程论文如何选题、如何写作以及如何查阅参考文献等进行方向性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 从最后的课程论文作业来看,学生的选题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有涉及当前农业生态学热点问题的论文如“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三农与中国农业的发展”等,也有与家乡生态建设相结合的论文如“西部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等,还有少数超出教材范围的论文如“论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等,这些论文的撰写无疑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都是非常有益的。 第7页共7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n从我们制作的农业生态学课件的使用效果看,认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36%、62%和2%,说明制作的课件基本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但还需要在简洁性、清晰性和可视性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多媒体与板书授课相结合教学方法,认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32%、62%和6%,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如何将两者更加有机的结合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对于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放映相关科教片的做法,学生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非常满意”、“满意”的学生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64%、36%,没有“不满意”的;并且在调查表最后的意见/建议栏中,学生还提议再多播放一些教学视频、录像或科教片,把各种生态现象通过更真实的图像表现出来,可以更加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绝大多数学生也给予了肯定,认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人数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58%、24%和18%,被调查学生希望参与式教学能够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但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尽管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堂讨论这种教学形式是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的,但不感兴趣的学生却占到了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44%,这可能归结为现在的学生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不愿意或不容易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还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并对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另外,还有一方面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就是有大部分学生认为撰写课程论文对课程学习的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两者占到了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62%,看来课程论文的具体开展形式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探索。 总的来看,我们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和完善,做到因人、因专业而宜,从而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7页共7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n第7页共7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