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MB
  • 46页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 46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线K29+750~K40+500、西辅路K0+000~K5+694.454、东辅路K0+000~K5+517.758、狮子口立交)(初步勘察)第一册共三册总报告、主线平面图、主线柱状图二○二零年五月-10-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线K29+750~K40+500、西辅路K0+000~K5+694.454、东辅路K0+000~K5+517.758、狮子口立交)(初步勘察)第二册共三册主线剖面图二○二零年五月-10-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线K29+750~K40+500、西辅路K0+000~K5+694.454、东辅路K0+000~K5+517.758、狮子口立交)(初步勘察)第三册共三册狮子口立交图件二○二零年五月-10-2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线K29+750~K40+500、西辅路K0+000~K5+694.454、东辅路K0+000~K5+517.758、狮子口立交)(初步勘察)勘察等级:甲级院长:教授级高工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印章号:技术总负责:教授级高工注册岩土工程师印章号:项目负责:教授级高工注册岩土工程师印章号:报告编写: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注册岩土工程师印章号:审定:教授级高工注册岩土工程师印章号:施工图审查机构:重庆市勘测院二○二零年五月2 目录-41-1序言11.1勘察任务的由来11.2工程简况11.3前人研究成果11.4工程勘察范围与勘察阶段的判定11.5勘察目的、任务11.6技术标准和勘察依据21.7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21.8勘探工作质量评述42自然地理52.1行政区划及交通现状52.2气象52.3水文53工程地质条件63.1地形及地貌63.2地层及岩性63.3地质构造63.4水文地质条件73.5地震73.6不良地质作用73.7特殊性岩土73.8相邻建、构筑物84测试成果的分析整理与选用84.1重型动力触探(N63.5)测试成果及分析84.2岩石室内实验84.3土工实验94.4岩土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及建议值94.6土、石可挖性分级115工程地质评价115.1场地稳定性及筑路适宜性评价115.2基岩面及强风化带特征115.3地震效应与地震稳定性评价115.4场地水、土腐蚀性评价125.5地下水作用135.6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135.7线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135.7.1主线(K29+750~K40+500)135.7.2西辅路(K0+000~K5+694.454)155.7.3东辅路(K0+000~K5+517.758)215.7.4狮子口立交275.8地基均匀性评价375.9持力层的选择及基础形式建议385.10成桩可行性及施工条件分析385.10.1成桩可能性385.10.2施工条件及注意事项386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397结论及建议397.1结论397.2建议397.3详勘工作建议40-41-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线K29+750~K40+500、西辅路K0+000~K5+694.454、东辅路K0+000~K5+517.758、狮子口立交)(初步勘察)1序言1.1勘察任务的由来重庆高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业主)拟兴建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为查明该道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概况,委托我院对该道路进行工程地质初步勘察工作。拟建工程位于重庆市九龙坡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工程简况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南起于狮子口立交,北至中柱立交,道路全长10.5Km,路辐宽度74m-104m,采用主辅路形式,主线双八+辅路双六;主线为城市快速路,设计时速80km/h,辅路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40km/h;主线现状在建段长3.1km,已建段长7.4km;存量道路品质提升。全段改造主线长1.02Km;东西辅路共长19.7Km,其中,新建两侧辅路共长17Km,现状利用辅路长2.7Km;新建慢行系统东西侧总长22.8Km。本次设计范围内,含主线上盖1座,长1.02Km;主线桥梁7座,辅道桥梁7座,其中主线桥梁均为现状利用,辅道桥梁均为新建,新建辅道桥梁共长约695m;全段含人行地通4座,其中新建1座,改建3座,并增设人行梯步4处。全段贯通综合管廊,长约10.5Km。全段含枢纽立交3座,分别为狮子口立交、青龙咀立交、中柱立交,其中狮子口立交为新建,青龙咀立交现状利用,中柱立交在建;含一般互通4座,分别为驿云路、高龙大道、罗家院子立交、含青路,其中驿云路为现状利用,高龙大道、罗家院子立交、含青路为改建。本场地土质环境边坡最大高度12.50m、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岩质边坡最大高度20.80m、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1.3前人研究成果本次勘察主要收集利用了下列区域地质资料和工程勘察资料:1975年~1977年由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完成1:20万重庆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981年由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1:20万重庆幅地质调查。1986年~1990年——原四川省地矿局二○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测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重庆市幅H-48-94-A(1:5万)”区域地质调查。2012年8月重庆市勘测院完成的“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中柱段道路工程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2011年10月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完成的“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高新区拓展区段工程一阶段勘察报告”。2015年3月重庆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完成的“高新区拓展区青龙咀立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2015年6月重庆市设计院完成的“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狮子口立交至农马立交段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以上基础地质资料为本次勘察的地层识别、划分,了解场地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地下水分布情况等提供了参考。1.4工程勘察范围与勘察阶段的判定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发的渝建[2013]345号、渝建[2013]346号文件,本项为初步勘察,不必进行勘察阶段判断。其勘察范围判定表见附表1-1。1.5勘察目的、任务勘察目的:-41- 本次勘察的目的为初步查明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沿线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特殊地质条件,为初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与初步设计参数。具体任务是:(1)通过有针对性地资料收集,全面掌握路线区一带的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岩溶发育分布规律,水文地质特征,地震等区域地质环境状况,水文、气象资料;(2)初步查明路线区的地层层序、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岩土体类型及分布特征;(3)通过岩、土、水样采集和室内试验,系统提取岩、土、水的检测指标,进行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分级,评价地下水的侵蚀性等,调查沿线料场分布;(4)初步查明路线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及发育规律。并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初步查明路线区边坡的结构特征及稳定性,对稳定性不良边坡的分布桩号、长度、岩土体结构特征进行控制,评价高路堤及深路堑边坡的稳定性,且提出通过方式等建议;(6)初步查明路线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以及对路线方案的影响;(7)进行地震震害资料的收集、分析、评价对公路安全的影响;(8)评价场地特殊岩土;(9)初步分析、评价场地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1.6技术标准和勘察依据1.6.1执行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主要执行的技术标准如下:(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DBJ50-174-2014;(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5)《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7)《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1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11)《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1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3)《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同时,参照执行下列规范:(1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6.2基准系统坐标系统:重庆市独立坐标系;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1.6.3勘察依据⑴我院与业主签定的《建设工程勘察合同》;⑵业主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⑶业主提供的平面布置图、纵断面图;⑷勘察纲要。1.7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1.7.1勘察工作范围勘察范围为拟建道路两侧10~30m,调查范围:拟建道路范围外侧50~100m。1.7.2勘察等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2.3及表5.1.2判定,本工程为城市快速道路,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类别中等复杂场地。综合以上各因素,本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场地复杂程度判定见表1.7-1。-41- 表1.7-1场地类别划分序号判定因素特征描述复杂程度判定1地形、地貌两种地貌单元,地形坡角5~35°中等复杂2岩层倾角(°)8~12°中等复杂3岩土特征种类较多,较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有特殊性土中等复杂4 岩体完整程度较完整为主简单5土层厚度(m)0~21.08复杂6地表水、地下水对岩土体影响程度小简单7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不发育简单8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中等复杂1.7.3工程地质测绘(1)1:500线路轴线工程地质测绘:以实地测绘和调查访问为主,圈定和划分不同地层及岩土体界线;分析地层、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及其产状,测绘中特别注意了节理裂隙的统计调查及与隧道的关系,加强了地下水露头点的调查观测。(2)1:500线路轴线工程地质纵剖面及1:200工程地质纵横剖面:由测量人员配合地质人员用数字全站仪测定,实测岩土体、风化带界线,逐段填绘地质界线。1.7.4勘察工作布置本次勘察工作量是在对线路区1:500工程地质测绘资料基础上,结合本线路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布置并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实施的。本次初步地质勘察工作主要以资料收集和工程地质测绘为主,辅以钻探成果,收集利用相关的各种已有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项目的建设各工程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本项目沿线已有勘察资料丰富,与拟建项目处于同一场地,分别为2012年8月重庆市勘测院完成的“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中柱段道路工程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2011年10月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完成的“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高新区拓展区段工程一阶段勘察报告”;2015年3月重庆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完成的“高新区拓展区青龙咀立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2015年6月重庆市设计院完成的“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狮子口立交至农马立交段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次初步勘察利用了以上资料钻孔109个(钻孔编号以LZY、LJZ开头,详见平面图),岩样52组,水样3件,土样7件。⑴钻孔布置及钻探深度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以及设计要求,本线路按照直接详勘要求进行勘探点布设:道路中线上按50~100m间距布设勘探线,并结合线路高填、深挖工点和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勘探线的间距。对一般路基上的勘探线布设3个勘探点,对填方、挖方工点内的勘探线一般布设3~6个勘探点,勘探点间距按30~80m左右控制,对桥梁,采取隔墩台或隔墩台交叉布置勘探点。钻探深度:桥梁:一般性钻孔钻入中风化岩层12m;桥墩钻孔钻入中等风化岩层15m,技术性钻孔兼作取样孔测试孔。深路堑:技术性钻孔钻入潜在的不利结构面下5m,一般性钻孔钻入潜在的不利结构面下3m。陡坡路堤:对填方路段地形坡度大于20%的陡坡路堤原则上按50m布置一条横向勘探断面,对于地形地貌正发生改变,不存在稳定性地段则按一般路基段考虑,勘探线间距放大至60~80m,每条断面上按间距30m布置钻孔,技术性钻孔钻入稳定岩土层不低于5m,一般性钻孔钻入稳定岩土层不低于3m。一般路基:每间隔50~100m布设1条横断面,每条横断面按照30~40m的间距布设钻孔,技术性钻孔钻入设计路面标高下稳定岩土层3~5m,一般性钻孔钻入设计路面标高下稳定岩土层1~3m。按照以上要求和原则,共布置机械钻孔396个,钻孔编号以“ZK”开头。本报告为初步勘察报告,经审查合格后,供初步设计使用。⑵钻孔取样①原状土样:一般在粉质粘土厚度在1.50m以上的钻孔中,采集土样进行土工常规试验。②-41- 岩样:技术性钻孔均作为岩样孔,采集岩样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取样深度为进入路面以下中等风化岩层1~3m,高边坡技术性钻孔的一半作为取样孔,在坡顶下1/3坡高处取岩样进行三轴剪切和物理性质试验。在预计采样位置若遇岩性变化分层,则每层均应取样。③水样:在抽水试验钻孔中取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简分析和侵蚀性CO2分析。⑶水位观测全部钻孔按要求进行了孔内水位的观测工作。1.7.5工作完成情况任务接手后,查阅资料后转入室内资料的整理、检查、分析、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次勘察工作实际利用完成的工作量如表1.7-2:表1.7-2勘察工作量一览表测量机械钻孔(m/孔)利用钻孔(m/孔)现场试验室内试验1/500工程地质测绘(km2)勘探点(个)剖面(条)水位观测(孔)动力触探(m/孔)利用岩样(组)利用土样(组)利用水样(件)4041427657.89/396875.89/10939614/652735.21.8勘探工作质量评述我院接受勘察任务以后,工程人员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拟建工程场区进行踏勘,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以及勘察技术要求编制了勘察方案(大纲)。勘察方法运用地面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等多种手段。勘察中坚持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各项要素,对勘测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成果验收的三环节控制,杜绝不合格资料产生。⑴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使用比例1:500的地形图观测定点,填绘精度为岩性层,点位精度图上误差小于3mm,重点观察记录拟建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作用、邻近建构筑物特征等。⑵钻孔测量和管线探测勘察测量系统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56黄海高程系,采用GPS-RTK方式测放,每个钻孔测放采用全站仪测量,测放精度满足规范要求。钻探前采用探管仪逐孔核实孔位处地下管线等设施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对可疑孔点位进一步采用先人工开挖至基岩面,再钻探的控制。⑶钻探质量勘探线、点间距、钻孔深度以及测试样品的采集位置和数量均符合规范要求。钻探全部采用岩芯管清水回旋全取芯钻进工艺作业,钻探岩芯采取率土层大于65%,强风化层大于65%、中等风化层大于85%。钻探中无掉钻头、垮孔、伤及作业人员、伤及地下管线、伤及周边建筑物安全等安全事故。⑷取样本次初步勘察未进行取样工作,拟建科学大道沿一纵线扩建,一纵线以往地勘资料较多,与本项目处于同一场地,且沿线以往勘察资料试验数据变异系数小,因此其试验数据可作为本次勘察利用,其参数能满足初勘要求。⑸现场测试全部钻孔按要求进行了孔内水位的观测工作,钻探结束后抽排循环水并观测水位变化和流量的变化情况,抽干后第二天再观测孔内水位。重型动力触探(N63.5)采用自动落锤装置,落锤重量63.5kg,落距1.0m,探杆42mm,每10cm读数一次;探杆最大倾斜度不超过2%,保持探杆垂直,两侧采用钢管交叉固定,锤击速率保持在15~30击/分钟,每贯入1m,转动探杆一圈半。本次勘察外业工作期间,业主委派见证人员对外业钻探等工作量进行了见证,勘察外业质量合格。⑹外业见证:坚持外业见证制度,控制点的来源、钻孔的施放以及外业钻探的过程均有业主委托的见证单位“重庆乐羽大地测量有限公司”技术员进行旁站、巡视、验收,钻探外业资料真实可靠,满足规范要求,质量良好。见证人员是梁荣荣,见证号为YKJZ-WYJZ021-0001。⑺内业整理本次勘察成果资料的编制绘图软件采用理正工程地质勘察CAD6.7和AUTOCAD2008中文版,文字编写软件采用Microsoftword2003。-41- 本次勘察工作严格按照勘察方案和现行规范组织实施,勘察方案制定的工作内容、勘察意图均得到落实和完成,勘察重点突出,经复核,钻孔定位达到精度要求。本次勘察查明了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满足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符合《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达到了详细勘察的目的,勘察报告可供施工图设计使用。2自然地理2.1行政区划及交通现状重庆市道路工程位于重庆西部槽谷地区,主要为一纵线进行扩建,交通总体较方便。拟建区的地理位置详见“拟建道路交通位置图(图2.1-1)”。图2.1-1:拟建道路交通位置图2.2气象根据重庆市气象局气象观测资料,勘察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总时数1000~1200h,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气温的垂直分带明显,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区,年平均气温为18.0~18.8℃。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最大平均日温差11.9℃(1953.7)。降水量、蒸发量:最大年降水量1544.8mm,最小年降水量740.1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2.6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1951~2007年累计年月各月及年平均总降水量(0.1mm)表2-1月份123456789101112年平均降水量1932043809141583165015301369132996546124810828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重庆地区各月多年平均雾日数表2-2月份123456789101112年平均雾日数11.16.75.74.44.45.74.43.95.67.99.110.779.62.3水文区内无大型地表水体,沿线地表水体主要表现为鱼塘。大气降雨、苗圃用水是该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表水从地势高的地方汇入地势低的地方,最后汇入农田间的水渠。含谷水库位水域面积约9.2万平米,为小型水库,勘察时水位296.60m,拦截坝高程298.50m,水库尾段位于东辅路K2+440~K2+560段右侧。东辅路K2+440~K2+560段设计标高306~307m,高于含谷水库水位及坝顶高程,但该段路基放坡后将占用水库尾段约20m,建议该段边坡下部应采用格构等防护措施,防止水库水冲刷侵蚀边坡,造成边坡失稳。-41- 3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及地貌建区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区内地形地貌受构造和岩性的制约。地貌构架受构造控制,岭脊走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总体呈北东南西向排列,丘包呈串珠状排列,地形受岩性制约明显,区内地层以泥质岩为主偶夹砂岩,受其影响,地形起伏平缓,泥岩出露区,丘坡浑园,丘谷宽缓,砂岩出露地段常形成局部陡坡,因道路建设两侧形成挖、填边坡。地面坡角一般为5°~30°,局部段较陡,区内高程在288.45~368.65m间,相对高差80.2m。3.2地层及岩性经过调查沿线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填土、粉质粘土,侏罗系沙溪庙组岩层,沿线的岩层以砂岩和泥质岩为主。各地层及岩性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⑴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杂色,稍湿~湿,主要由粘性土、砂、泥质碎石、块石组成,粒径一般20~200mm,最大粒径可达500mm以上,含量15~55%,均匀性较差,分布于房屋、厂房周边,结构松散~稍密,回填年限约3~10年不等;分布于一纵线、成渝高速、驿云路等交通干道填土为道路修建时压实回填,结构中密,回填时间大于5年。根据填土的物质成分以及地区经验,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钢结构有微腐蚀性。⑵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淤泥(Q4al):灰黑色,一般呈流塑状,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光泽,有刺激性气味。主要分布于水田、藕田及鱼塘。一般淤泥厚度0.70~1.50m。粉质粘土:紫褐色~黄褐色,由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泥岩角砾,一般呈可塑状,该层在鱼塘、农田地段时,受有机质浸染和长期饱水顶部变异为淤泥,中下部则呈流塑~软塑状态。一般为中液限、中等压缩性土,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根据钻探揭露层厚0~9.52m。根据粉质粘土的物质组成及地区经验,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钢结构有微腐蚀性。~~~~~~~~~角度不整合~~~~~~~~~⑶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J2S-Ms):紫褐色~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胶结,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中等风化泥岩岩体较完整,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该层在场内分布较普遍,为勘察区的主要岩性。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砂岩(J2S-Ss):灰色~黄灰色,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中粒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以钙质胶结为主。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硬。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3.3地质构造场地处于北碚向斜东翼,倾向260°~300°,倾角8~12°,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场区构造纲要如下图3.1所示。勘察区图3.1勘察区构造纲要图-41- 勘察区内无断层构造发育,地质构造简单,岩体中发育两组裂隙:①Ⅰ组裂隙:倾向为89°~95°,倾角为83°~87°,裂隙间距0.50~2.0m,微张,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泥质充填,不充水,贯通性长度2.0~5.0m,优势裂隙倾向为90°,倾角为85°。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②Ⅱ组裂隙:倾向为170°~200°,倾角为80°~85°,裂隙间距1.0~3.0m,裂隙面张开宽度5~10mm,泥质充填,裂面较粗糙,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不充水,贯通性长度5~10m。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3.4水文地质条件道路区地层结构由人工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下伏砂岩、泥岩组成。素填土、砂岩属透(含)水层;粉质粘土、泥岩为隔水层。场地主要地下水类型及分布如下:①土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水流径流方式为大气降雨后向洼地地带汇聚储存,水位及水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大,水头性质无压。主要赋存于低洼的槽沟内的土层中,水量小、水位不连续、变化大。②基岩风化带裂隙水:水的储存形式以基岩强风化带裂隙。水量、水位随气候因素影响而相应敏感变化。由于地块开发形成的多级台阶,切穿强风化层,渗透条件好,水量极小,赋存时间短,具有就地排泄的特点。道路区属长期剥蚀丘陵斜坡地貌,局部地形变化较大,贮水条件差,大气降水后多形成地表径流经下水道向场外排泄,少部份下渗赋存于第四系素填土和基岩强风化带裂隙中,贮水条件较差。通过钻孔提水观测发现,提干钻孔内的施工用水,24小时后观测,钻孔勘探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存在;同时对区内调查并未有泉点等地下水露头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雨季在地势低洼的素填土层较厚处有形成局部滞水条件。对场地存在地下水部分基础开挖进行降水处理,根据地区经验提供渗透系数经验值如下:泥岩渗透系数K=0.080-0.095m/d(经验值),砂岩渗透系数K=0.50-0.70m/d(经验值),其渗透系数不稳定与基岩裂隙发育情况有关。根据地区经验本场地透水层素填土渗透系数K=一般8~15m/d(经验值)。素填土、砂岩属透(含)水层;粉质粘土、泥岩为隔水层。其砂、泥岩强风化风化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在雨季施工必须对上部土层做好支护措施,在降水时应做好相应的止水工作。根据对区域内已有建筑物的调查结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的有关标准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材料微腐蚀性;地基岩土对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材料微腐蚀性。3.5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3.6不良地质作用通过调查访问,拟建线路未发现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崩塌、危岩等不良地质作用,亦未发现河道、暗沟、渠、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7特殊性岩土场地内的特殊性岩土主要为人工填土和水田内粉质粘土。人工填土全线分布,主要由粘性土,砂、泥岩块石、碎石等组成。含量约含量15~55%,粒径以20~200mm为主。结构松散~稍密,道路区呈中密状态,稍湿。厚度0~15.73m,有微腐蚀。人工填土在工程上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非均质性和湿陷性;其块石粒径大小不均,分选较差,土体内局部存在大块石架空现象,其整体均匀性较差,其物理力学等性质差异较大;人工填土在地下水的浸泡渗透下,还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场地内粉质粘土局部呈软塑状,干强度低,摇震反映中等,承载力低,不宜作为路基持力层。场地内大部已不是原始地形,大部分水田、鱼塘已被填埋,残余少量的水田及鱼塘,水田及鱼塘段表层为淤泥,呈灰黑色,一般呈流塑状,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光泽,有刺激性气味,一般淤泥厚度0.70~1.50m,为软弱土,建议对地表水田段呈流塑~软塑状红粘土进行清除、换填或抛石挤淤处理。路段区强风化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其形式有表层风化、裂隙式风化及顺层风化。风化速度和深度与岩性、地形、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本区砂岩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41- 3.8相邻建、构筑物拟建场地相邻建(构)筑物主要为已建一纵线、成渝高速、污水箱涵和管网等。施工时应加强对相邻建构筑物的监测工作,动态信息法施工,作好应急预案,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置。道路下存在较多地下管网,施工前对地下管网进行摸排,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管网等设施进行改线,注意加强对其的保护、避让,避免造成安全事故。场地沿线分布有高压线、高压铁塔以及输电线路,施工时应加强对其保护,若线路施工无法回避时,则应提前与相关单位沟通,对其进行迁移。特别是K37+450处铁塔、K37+565~K37+600高压线、K38+400处高压线、K38+520处高压线、K39+050处高压线、K39+070处高压线、K39+270处高压线等等,应注意对其保护。4测试成果的分析整理与选用4.1重型动力触探(N63.5)测试成果及分析根据钻探机揭露,场地内填方厚度均匀性较差,堆填年限和堆填方式差异性大,分布于一纵线两侧、房屋、厂房周边,结构松散~稍密,回填年限约3~10年不等;分布于一纵线、成渝高速、驿云路等交通干道填土为道路修建时压实回填,结构中密,回填时间大于5年,为了解场地内人工填土的密实程度与均匀性,本次勘察选取一纵线两侧(拟建道路主要为扩建工程)的ZK1222、ZK1321、ZK1422、ZK1629、ZK1861、ZK1936共6个代表性钻孔进行重型动力触探(N63.5)测试,已建道路经压实处理,为中密状态,因此未进行触探实验,首先对锤击数(次/10cm)进行杆长修正,再进行数理统计,统计成果见表4.1-1。从现场试验和钻探分析判断,填土极不均匀,存在大块石,粗颗粒间还存在很大的空隙;从统计结果看,锤击数平均值4.44~5.80击,变异系数0.17~0.37,呈中等~高变异性。结合钻探、动探结果综合判定,填土呈松散~稍密状态。动探击数与深度无明显递增关系,击数差异大,粒径不均匀。表4.1-1动力触探(N63.5)测试成果汇总统计表钻孔编号动探深度(m)击数平均值(击)标准差变异系数厚度的加权平均值(击)密实度ZK12221.904.441.030.235.08松散~稍密ZK13211.705.090.890.17ZK14221.805.080.850.17ZK16293.105.161.170.23ZK18612.105.931.140.19ZK19363.404.471.660.37表中击数均为修正击数,部分异常值在统计中舍弃。4.2岩石室内实验由于初勘工期较急,未来得及送样实验,为满足初步设计需要,本次初步勘察利用沿线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拟建科学大道一期沿已建或者在建一纵线扩建,线路起止里程桩号为K29+750~K40+500,其中里程桩号K29+750~K33+400为在建一纵线,该段道路2015年6月重庆市设计院完成并提交了“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狮子口立交至农马立交段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里程桩号K33+400~K34+200段为已建青龙咀立交,该立交2015年3月重庆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完成并提交了“高新区拓展区青龙咀立交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K34+200~K38+400为已建一纵线,改段道路2011年10月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完成并提交“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高新区拓展区段工程一阶段勘察报告”;K38+400~K34+200段为已建一纵线,该段道路2012年8月重庆市勘测院完成并提交了“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中柱段道路工程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因此拟建科学大道一期全线均有以往勘察资料,并经相应资质审查机构审查合格,根据各段勘察报告实验数据分析,其试验数据取值合理,符合当地地区经验,本次初步勘察直接引用以上实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取值。能满足初步勘察需要,其详勘阶段再进行取样校核。本次勘察共利用26组砂岩样品和26组泥岩样品进行室内物理力学等测试,统计计算公式如下:fk=γs×fm…………..…….……………….....................(式4.2-1)γs=1±()d.……………………...............(式4.2-2)式中:fk——标准值:fm——平均值;n——样本数;d——变异系数。-41- 砂岩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统计表见表4.2-1,泥岩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统计表见表4.2-2。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在10.1~30.8MPa之间,标准值15.16MPa,变异系数0.27;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在14.6~39.0MPa之间,标准值21.39MPa,变异系数0.22,属较软岩;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在2.75~7.03MPa之间,标准值4.5MPa,变异系数0.20;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在4.93~11.3MPa之间,标准值7.3MPa,变异系数0.22,属极软岩。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岩石力学性质属中等变异性,试验结果可靠。本报告所提岩土参数值为在概率统计基础上的标准值,在实际工程采样检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测值与报告建议值的差异,根据开挖揭露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设计时应注意低值的影响。4.3土工实验4.3.1土工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本次初步勘察直接利用沿线勘察资料土工实验数据,对粉质粘土试验成果的统计、分析可知,场地粉质粘土呈可塑状,为中等压缩性土。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详见表4.3-1。4.4岩土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及建议值本次初步勘察根据沿线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并结合地区经验进行综合取值,结合本工程的特征按照《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C20-2011确定,其岩土体参数建议值见表4.4-1。-41- 表4.4-1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初步勘察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标准值建议表岩性天然重度g(kN/m3)抗压强度(MPa)抗剪强度变形模量E变(MPa)弹性模量E变(MPa)泊松比μ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kPa)水平抗力系数MN/m3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N/m4基底摩擦系数μ桩侧土的侧阻力标准值(kPa)M30砂浆与岩石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天然状态饱和状态天然饱和σc内摩擦角(°)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内聚力(kPa)范围值综合建议值素填土18.5~20.0020.00*25°~30°28*3°~6°5*18°~23°20*2°~4°3*试验定//粉质粘土18.4~20.0019.8*13.3~16.314.124~3727.110.1~13.211.215~2417.8120~15013010~18100.2~0.250.250~6050强风化基岩24.00200~3503000.35~0.400.35中风化泥岩24.6~25.725.46.85~7.626.954.2~5.014.3029.09~3231.90600~8686201000~130011561200~155815580.31~0.380.36500~80080060~80600.4~0.50.40270~360320中风化砂岩24.2~24.824.315.2~25.3920.209.2~18.914.833.4~4036.0830~132512001000~319423491200~350028840.16~0.260.171000~12001100180~2001800.45~0.500.50360~760450岩层面1020裂隙面12~181520~5030岩土界面188165备注:素填土负摩阻系数取0.25。-41- 4.6土、石可挖性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A.0.1,全线岩、土可挖性分级为:松土(I):沿线的粉质粘土。普通土(II):沿线的人工填土。填土主要由砂、泥岩块碎石、粘性土等组成,块碎石含量含量15~55%%,粒径一般为20~200mm,结构松散~稍密。硬土(III):强风化砂岩、泥岩。岩石风化强烈,呈碎块状,质软,部分呈土状或土夹石状。软石(IV):中风化的泥岩,层状~块状结构,裂隙较发育。次坚石(V):砂岩,中厚层状,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完整,强度相对较高,抗风化能力强,为较软岩。5工程地质评价5.1场地稳定性及筑路适宜性评价据工程地质钻探及工程地质测绘表明,道路区内无断层、滑坡、泥石流、无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岩土种类较简单,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岩体较完整,岩体为中厚~厚层状结构。强风化层基岩厚薄不均,风化裂隙发育;中等风化层基岩强度较高。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已建道路两侧因挖填形成的岩、土质边坡均经放坡处理,道路运行多年,其边坡未见变形迹象;工程建设中可能产生的场地稳定性问题主要为地基稳定性和边坡稳定性,在合理的设计、施工下都可保证其稳定。综上所述,道路区整体稳定,适宜拟建项目建设。5.2基岩面及强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范围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具有起伏变化的特征,其起伏变化情况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起伏特征及工程建设对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响。基岩面倾角一般2°~26°,局部达50°;基岩埋深0~21.08m。场区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一般0.30~3.23m左右,局部地段基岩强风化带厚度较大,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5.3地震效应与地震稳定性评价1、本次勘察参照周边勘察成果及地区经验:素填土剪切波速取110m/s,土的类型属软弱土,未来场平填土也取该值;粉质粘土剪切波速为180m/s,土的类型属中软土;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500~800m/s,土的类型属坚硬土;中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大于800m/s,为稳定岩石。2、拟建场地按设计意图平场后,场地存在两种土层(素填土及粉质粘土)。拟建道路地震效应评价见表5.3-1,计算深度(m)取履盖层厚度和20m两者的较小值。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Ⅰ类取0.20(s),Ⅱ类取0.35(s),Ⅲ类取0.45(s)。路基段场地类别判定一览表表5.3-1里程桩号达到设计路面标高时履盖层厚度(m)剪切波速Vs值(m/s)场地土类别场地类别设计特征周期地段类别总厚度素填土粉质粘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平均剪切波速(Vse)主线K29+750~K30+5608.158.150110180110软弱土Ⅱ0.35一般地段主线K30+500~K33+359.71916.557.109.45110180141.4软弱土Ⅲ0.45一般地段主线K33+359.719~K38+80015.207.697.51110180136软弱土Ⅲ0.45一般地段主线K38+800~K40+50017.478.978.5110180135.6软弱土Ⅲ0.45一般地段西辅路K0~K0+567.4320.2115.055.16110180120.86软弱土Ⅲ0.45不利地段西辅路K0+567.43~K0+840.43110180>800岩石Ⅰ0.20有利地段西辅路K0+840~K2+68014.059.454.6110180126软弱土Ⅱ0.35一般地段西辅路K2+680~K5+556.2620.0211.948.08110180130.3软弱土Ⅲ0.45一般地段-41- 东辅路K0~K0+30021.9816.615.37110180110.6软弱土Ⅲ0.45不利地段东辅路K0+300~K5+716.517.5614.72.86110180117.44软弱土Ⅲ0.45一般地段狮子口立交9.679.670110180110软弱土Ⅱ0.35一般地段备注场地尚未整平,建议平场时填土分层碾压。并且实测素填土的剪切波速Vs值进行校核。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拟建道路为标准设防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规定,建议对拟建道路进行适当抗震加固措施;地基为新近填土时,应考虑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失效等其他不理影响对拟建道路构建物可能造成的破坏,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抗震不利地段应采取相应措施。场地内未揭露砂土、粉土等易液化土,土体不会产生液化,可不需采用抗液化措施。1、场地覆盖层为人工素填土及粘土,无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及软弱粘性土层,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岩土体不易发生地震液化现象;场地未来素填土厚度局部较大,需经分层压实或处理,处理后素填土层无地震动液化、塌陷性质。2、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2016年版))抗震设防的边坡工程其地震作用计算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边坡工程支护结构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应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场地在地震作用下不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5.4场地水、土腐蚀性评价5.4.1、环境水腐蚀性评价场地内环境水主要为生活、工厂废水、鱼塘水、上层滞水、孔隙水等。本次勘察利用沿线地勘资料1组地表水、2组地下水进行环境水腐蚀性评价(详见水样检测报告),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有关规定,场地水的腐蚀情况评价见表5.4-1。场地环境水腐蚀性判定表表5.4-1评价类型腐蚀介质测试值评定标准腐蚀等级综合腐蚀等级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SO42-(mg/l)162.47-224.46<300微微腐蚀性Mg2+(mg/l)11.64-26.99<2000微NH4+(mg/l)0.0-0.18<500微OH-(mg/l)0.0<43000微总矿化度(mg/l)452.1-501.5<20000微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PH值A6.97-7.35>6.5微B>5.0微侵蚀性CO2(mg/l)A0.0-5.72<15微B<30微HCO3-(mmol/l)A1.555-3.79>1.0微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Cl-含量(mg/l)干湿交替19.86-123.95>100弱弱腐蚀性长期浸水<10000微表中A是指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B是指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强透水层是指碎石土和砂土;弱透水层是指粉土和粘性土。根据上表结果,结合环境地质条件(Ⅱ类)判断本线路区环境水在Ⅱ类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作用条件下,水中Cl-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弱腐蚀性。5.4.2、环境土腐蚀性评价场地环境土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本次勘察利用以往地勘资料3组土样进行环境土腐蚀性评价,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有关规定,场地水的腐蚀情况评价见表3-1。场地环境土腐蚀性判定表表5.4-2评价类型腐蚀介质测试值评定标准腐蚀等级综合腐蚀等级按环境类型土对混凝土结构SO42-(mg/l)73-196<450微微腐蚀性Mg2+(mg/l)23-41<3000微NH4+(mg/l)0.0<750微OH-(mg/l)0.0<64500微总矿化度(mg/l)194-377.5<30000微PH值A6.67-7.15>6.5微-41- 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B>5.0微侵蚀性CO2(mg/l)A0.0<15微B<30微HCO3-(mmol/l)A1.555-3.79>1.0微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Cl-含量(mg/l)干湿交替9-19<100微微腐蚀性长期浸水<10000微表中A是指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B是指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强透水层是指碎石土和砂土;弱透水层是指粉土和粘性土。根据上表结果,结合环境地质条件(Ⅱ类)判断本线路区环境土在Ⅱ类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作用条件下,土中Cl-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5.5地下水作用拟建道路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无统一地下水位,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受季节影响动态变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将对路基浸泡,软化路基,地下水的升降易引起路基沉降。同时地下水对边坡稳定差生不利影响,在动水压力下,边坡易变形,施工中边坡应做好截排水措施,设置泄水孔;在沟谷地段设置排水通道,避免填方后,地下水排泄不畅,导致路基沉降。5.6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1、对地下水的影响由于场地地层岩性主要为砂、泥岩不等厚互层且主要以泥质岩为主,其无典型含水层的分布,故本工程的修建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2、对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拟建场地相邻建(构)筑物主要为已建一纵线、成渝高速、污水箱涵和管网等。施工时应加强对相邻建构筑物的监测工作,动态信息法施工,作好应急预案,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置。道路下存在较多地下管网,施工前对地下管网进行摸排,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管网等设施进行改线,注意加强对其的保护、避让,避免造成安全事故。3、施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及重庆市有关环保及卫生方面的规定,禁止废碴、废水等随意排放,控制施工噪音等,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安排,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并应注意交通安全。5.7线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5.7.1主线(K29+750~K40+500)5.7.1.1K29+750~K30+560段该段为原新梧大道在建段,为本次道路利用段,目前正在路基施工、边坡治理阶段。5.7.1.2K30+500~K33+359.719段该段为原新梧大道段已建段,为本次道路利用段,目前已经路基施工完成,边坡已采用放坡治理,边坡未见有开裂、垮塌等变形迹象,路基未见开裂、沉降等变形迹象,现状稳定,可作为本次道路利用段。5.7.1.3K33+359.719~K38+800段该段为原新梧大道段已建段,为本次道路利用段,目前已经路基施工完成,边坡已采用放坡治理,边坡未见有开裂、垮塌等变形迹象,路基未见开裂、沉降等变形迹象,现状稳定,可作为本次道路利用段。左侧将新建西辅路,右侧将新建东辅路C段,主线左右侧边坡工程地质评价详见西辅路、东辅路工程地质评价。5.7.1.4K38+800~K39+200段左侧:该段左侧主要为挖方段(K38+882~K38+920段为填方,填方高度0.5~1.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填方段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和基岩面平缓,坡度约3~6°,填方土体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挖方高度0.5-4.0m(直立),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115°-41- ,边坡主要为泥岩和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素填土,厚度0.1~0.5m,厚度小,边坡开挖产生沿基岩面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滑塌;上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1.4-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②、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与裂隙①呈小角度相交,裂隙①为边坡的外倾不利结构面,直立开挖易沿裂隙①产生滑移破坏,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则放坡坡度(53°)小于外倾裂隙②倾角(55°),届时边坡稳定性不受裂隙①影响,主要受其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泥岩=31.9°、砂岩取36°)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1.4-1右侧:主要为填方(仅K38+970~K39+030段为挖方,挖方高度1.0~3.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K3+766~K4+000该段右侧紧邻科学大道主,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K4+000~K4+300段填方高度约0.5~5.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填方段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和基岩面平缓,坡度约3~6°,填方土体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K38+970~K39+030段为挖方,边坡坡向295°,边坡主要为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1.4-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呈大角度相交,与层面③呈小角度相交,为顺向坡,但该段岩层倾角仅10°,且无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受层面影响小,开挖后沿层面③产生顺层滑移的可能性小,其稳定性主要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泥岩=31.9°)61°,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工程地质建议:左侧、右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特别是右侧顺层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层面、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左侧、右侧填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1:1.50~1:1.75做放坡处理,坡面采用绿化等护坡措施,坡底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两侧新增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1.5K38+800~K39+500段左侧:该段左侧主要为挖方段,挖方高度0.5-6.5m(直立),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100~115°,边坡主要为泥岩和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其工程地质评价同K38+800~K39+200段左侧挖方边坡,边坡按设计坡率1:0.75放坡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泥岩=31.9°、砂岩取36°)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右侧:该段右侧为挖方段,挖方高度0.5-6.5m(直立),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280~295°,边坡主要为泥岩和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其工程地质评价同K38+800~K39+200段右侧挖方边坡,边坡按设计坡率1:0.75放坡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泥岩=31.9°、砂岩取36°)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工程地质建议:左侧、右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41- 路基建议:该段两侧新增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1.6K39+500~K40+500段该段为已建中柱立交,为本次道路利用段,立交段边坡已采用放坡治理,边坡未见有开裂、垮塌等变形迹象,路基未见开裂、沉降等变形迹象,现状稳定,可作为本次道路利用段。5.7.2西辅路(K0+000~K5+694.454)5.7.2.1K0+000~K0+060段右侧:该段右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其设计标高与主线相差很小,故该段西辅路右侧不会形成边坡。左侧:左侧按设计标高施工,将形成高约0.2~10.5m的挖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90°,边坡主要为泥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粉质粘土,厚度0.1~0.5m,厚度小,边坡开挖产生沿基岩面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滑塌;上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2.1-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②、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与裂隙①呈小角度相交,裂隙①为边坡的外倾不利结构面,直立开挖易沿裂隙①产生滑移破坏,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则放坡坡度(53°)小于外倾裂隙②倾角(55°),届时边坡稳定性不受裂隙①影响,主要受其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泥岩=31.9°)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2.1-1工程地质建议:左侧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层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并对坡面采取锚喷、绿化等坡面防护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2.2K0+060~K0+567.34段左侧:K0+060~K0+520段为填方段,边坡高度高约1.0~12.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该段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和基岩面平缓,坡度约3~6°,填方土体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可能性小,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K0+520~K0+567.34段为挖方段,挖方高度约0.5~12.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65°,边坡主要为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2.2-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②、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与裂隙①呈小角度相交,裂隙①为边坡的外倾不利结构面,直立开挖易沿裂隙①产生滑移破坏,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则放坡坡度(53°)小于外倾裂隙①倾角(60°),届时边坡稳定性不受裂隙①-41- 影响,主要受其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砂岩=36°)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2.2-1右侧:K0+060~K0+460段紧邻科学大道主线和立交匝道,其设计标高与主线、匝道相差很小,故该段西辅路右侧不会形成边坡。K0+460~K0+567.34段紧邻立交匝道,西辅路设计标高高于立交匝道,该段为填方段,填方高度约0.5~7.8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填方区域为匝道开挖的边坡段,地形陡峻,基岩面(原始地面)坡角约30~49°,填方后土体极易沿基岩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现选择最不利(岩土界面较陡)的313-313′剖面对未来整平后土体沿原始地面进行稳定性验算,因属折线形滑动面,计算方法采用传递系数隐式解法,暴雨工况时,填土饱和重度取20.5kN/m3,车辆荷载取20kN/m2,地面抗剪强度综合取值(饱和c取3kPa、φ取23°),计算结果见表5.7.2.2-1,计算模型见图5.7.2.2-2,经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Fs=0.43小于1.30(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t取1.30),表明该边坡填方后不稳定,极易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工程地质建议:K0+060~K0+520段左侧填方边坡,该段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1:1.50~1:1.75做放坡处理,坡面采取绿化等护坡,坡底设置截排水沟;K0+520~K0+567.34段左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K0+460~K0+567.34段右侧填方边坡,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予以支挡,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图5.7.2.2-2表5.7.2.2-1填方土体稳定性验算条块号饱和重度(kN/m3)面积(m2)车辆荷载(kN/m2)荷载长度(m)滑体重量(kN/m)滑面长度(m)滑面倾角(°)C(kPa)Φ(°)累计下滑力(KN/m)累计抗滑力(KN/m)稳定系数E120.507.6420.003.65229.625.5548.963.023.00173.1980.65E220.5018.7520.003.13446.984.7748.963.023.00510.32219.530.435.7.2.3K0+567.34~K0+664.21段该段为上跨高新大道,设置桥梁,拟采用两墩两台3跨桥,桥台位处匝道边坡段,地形陡峻,约45°,边坡未见拉裂、垮塌等变形迹象;桥墩位处高新大道隔离带,地形平缓,桥位内及邻近无断层通过,桥址区区域地质稳定。桥位区未见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桥梁建设。-41- 墩台建议:桥台处基岩出露,强风化厚约0.5~1.0m,建议采用明挖扩大基础、重力式桥台,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桥墩处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厚约1.0m,强风化厚约1.5~3.0m,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泥岩,建议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岩土参数参见表4.3-1。5.7.2.4K0+664.21~K0+840段左侧:该段主要为挖方段,挖方高度约1.0~8.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125°,边坡主要为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2.4-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与裂隙①和裂隙②的交线(产状130°∠55°)呈小角度相交,裂隙①和裂隙②的交线为边坡的外倾不利组合结构面,直立开挖易沿裂隙①和裂隙②的交线产生楔形体破坏,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则放坡坡度(53°)小于外倾组合结构面倾角(55°),届时边坡稳定性不受裂隙①和裂隙②交线影响,主要受其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砂岩=36°)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2.4-1右侧:该段主要为挖方段(仅K0+664.21~K0+680段为填方,填方高度0~7.5m,其工程地质评价参照K0+460~K0+567.34段右侧边坡),挖方高度约1.0~3.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305°,边坡主要为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2.4-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呈大角度相交,与层面③呈小角度相交,为顺向坡,但该段岩层倾角仅10°,且无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受层面影响小,产生沿层面③顺层滑移的可能性小,其稳定性主要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63°,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工程地质建议:左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K0+664.21~K0+680段右侧填方边坡,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予以支挡,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K0+680~K0+780段右侧挖方具备放坡条件(距离匝道较远),建议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特别是右侧顺层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层面、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K0+780~K0+840段不具备放坡条件(距离匝道较近,边坡高度较小,约0.2~1m),建议采用矮挡墙予以支挡,选取强风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2.5K0+840~K2+680段-41- 右侧:该段右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和立交匝道,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立交匝道相差较小(除K1+350~K1+560段高差较大,将与科学大道主线形成高约0.5~5.5m的挖方边坡),不存在边坡。K1+350~K1+434段右侧科学大道路堤处已经采用挡墙予以支挡(挡墙基础持力层为中等风化基岩),该段挖方后未开挖至挡墙基底(距基岩面尚有约5m),设计应验算挡墙稳定性,若挖方后挡墙稳定,则可维持挡墙不变,否则应新建挡墙或者对挡墙予以加固;K1+434~K1+470段挖方后,将于西辅路和科学大道主线之间形成土质挖方边坡,基岩面未临空,开挖后沿基岩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K1+470~K1+560段开挖后将于西辅路和科学大道之间形成岩土混合挖方边坡,边坡上部为粉质粘土或素填土,因为反向坡,土体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下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出现局部的垮塌和掉块,边坡欠稳定。左侧:该段主要为填方段(K1+460~K1+560段、K2+140~K2+340段为挖方段,挖方高度约0.5~8.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填方高度约0.5~12.5m,K1+720~K1+960段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其余段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填方段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和基岩面平缓,坡度约3~6°,填方土体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挖方段坡向92~100°,其工程地质评价同西辅路K0+000~K0+060段。工程地质建议:左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层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采用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左侧填方段建议采用1:1.50~1:1.75做放坡处理,坡面采用绿化等护坡措施,坡底设置截排水沟。K1+350~K1+560段右侧边坡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予以支挡,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2.6K2+680~K3+500段左侧:该段左侧主要为挖方段(仅K3+080~K3+160段为少量填方,填方高度小于1m),挖方高度1-20m(直立),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100~115°,边坡主要为泥岩和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粉质粘土,厚度0.1~0.5m,厚度小,边坡开挖产生沿基岩面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滑塌;上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6.1-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②、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与裂隙①呈小角度相交,裂隙①为边坡的外倾不利结构面,直立开挖易沿裂隙①产生滑移破坏,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则放坡坡度(53°)小于外倾裂隙②倾角(55°),届时边坡稳定性不受裂隙①影响,主要受其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泥岩=31.9°、砂岩取36°)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2.6-1右侧:该段右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和立交匝道,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立交匝道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工程地质建议:左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层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采用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2.7K3+500~K3+724段左侧:该段主要为填方段,填方高度约0.5~8.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填方段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和基岩面平缓,坡度约3~6°-41- ,填方土体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右侧:该段右侧紧邻科学大道主,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工程地质建议:左侧填方段建议采用1:1.50~1:1.75做放坡处理,坡面采用绿化等护坡措施,坡底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2.8K3+724~K3+766段该段该段与含青路平交,不会形成边坡。该段地形总体较平缓,区域内及邻近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稳定,未见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桥梁建设。桥台建议:桥台处土层埋深达4m~5m,强风化厚约2m,路基回填后,持力层埋深达12~14m,建议桥台设置桩基础,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岩土参数参见表4.3-1。5.7.2.9K3+766~K4+300段左侧:该段左侧主要为挖方段,挖方高度0.5-8.0m(直立),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约115°,边坡主要为泥岩和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工程地质评价同K2+682~K3+500段左侧边坡,按设计拟建1:0.75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泥岩=31.9°、砂岩取36°)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右侧:K3+766~K4+000该段右侧紧邻科学大道主,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K4+000~K4+300段填方高度约0.5~5.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填方段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和基岩面平缓,坡度约3~6°,填方土体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工程地质建议:左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层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采用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K4+000~K4+300段与科学大道距离较远,右侧填方具备放坡条件,建议采用1:1.50~1:1.75做放坡处理,坡面采用绿化等护坡措施,坡底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2.10K4+300~K5+180段该段西辅路位于科学大道主线之上,不具备填方路基的条件,建议设置桥梁,该段土层厚度普遍1~3m,局部4~7m,强风化基岩一般厚1~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该段地形平缓,区域内及邻近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稳定,未见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桥梁建设。墩台建议:桥台处位于科学大道主线之上,不具备设置扩大基础条件,建议采用桩基础、轻型桥台,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桥墩处建议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岩土参数参见表4.3-1。桥梁修建后将于K5+060~K+130段左侧形成高约0.5~9.0m的挖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边坡约115°,边坡主要为泥岩和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工程地质评价同K2+682~K3+500段左侧边坡,按设计拟建1:0.75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泥岩=31.9°、砂岩取36°)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将于K5+130~K5+180段左侧形成0.5~2.5m的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填方段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和基岩面平缓,坡度约3~6°,填方土体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41- 工程地质建议:左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层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采用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左侧填方段建议采用1:1.50~1:1.75做放坡处理,坡面采用绿化等护坡措施,坡底设置截排水沟。5.7.2.11K5+180~K5+556.26左侧:该段主要为挖方段(K5+180~K5+280段为填方段,填方高度1.0~3.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方高度0.5~11.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约115°,边坡主要为泥岩和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工程地质评价同K2+682~K3+500段左侧边坡,按设计拟建1:0.75坡率放坡后,边坡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泥岩=31.9°、砂岩取36°)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K5+180~K5+280段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和基岩面平缓,坡度约3~6°,填方土体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右侧:K5+210~K5+490段西辅路设计标高高于科学大道主线,该段为填方段,填方高度约0.5~20.6m,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填方区域为开挖的边坡段,地形陡峻,基岩面(原始地面)坡角约30~49°,填方后土体极易沿基岩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现选择最不利(岩土界面较陡)的493-493′剖面对未来整平后土体沿原始地面进行稳定性验算,因属折线形滑动面,计算方法采用传递系数隐式解法,暴雨工况时,填土饱和重度取20.5kN/m3,车辆荷载取20kN/m2,岩土界面抗剪强度综合取值(饱和c取5kPa、φ取16°),计算结果见表5.7.2.11-1,计算模型见图5.7.2.11-1,经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Fs=0.35小于1.30(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t取1.30),表明该边坡填方后不稳定,极易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其余段右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工程地质建议:左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层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采用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右侧填方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采用桩板挡墙予以支挡,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并建议将坡面开挖成台阶状后分层填筑。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图5.7.2.11-1表5.7.2.11-1填方土体稳定性验算条块号饱和重度(kN/m3)饱和部分面积(m2)车辆荷载(kN/m2)荷载长度(m)滑体重量(kN/m)滑面长度(m)滑面倾角(°)C(kPa)Φ(°)累计下滑力(KN/m)累计抗滑力(KN/m)稳定系数E120.5088.7820.0014.542110.7919.0040.025.0016.00558.521357.35E220.5021.8820.001.80484.541.81-4.445.0016.00471.55696.19E320.5097.7320.006.072124.8710.1053.065.0016.00784.072240.760.35-41- 5.7.3东辅路(K0+000~K5+517.758)5.7.3.1K0+000~K0+300左侧:该段左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右侧:该段主要为填方段(仅K0+000~K0+020段为挖方,挖方高度1.0~7.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填方高度约0.5~13.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填方段填方区原始地面和基岩面平缓,坡度约3~6°,填方土体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K0+000~K0+020段挖方边坡坡向270°,边坡主要为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3.1-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呈大角度相交,与层面③呈小角度相交,为顺向坡,但该段岩层倾角仅10°,且无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受层面影响小,产生沿层面③顺层滑移的可能性小,其稳定性主要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泥岩=31.9°)61°,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3.1-1工程地质建议:右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层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采用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特别是右侧顺层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层面、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右侧填方具备放坡条件,建议采用1:1.50~1:1.75做放坡处理,坡面采用绿化等护坡措施,坡底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2K0+300~K0+520左侧:该段为挖方段,挖方高度0.5~15.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121~135°,边坡主要为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粉质粘土,厚约0.5m,因土体厚度小,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滑塌破坏;边坡上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3.2-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与裂隙①和裂隙②的交线(产状130°∠55°)呈小角度相交,裂隙①和裂隙②的交线为边坡的外倾不利组合结构面,直立开挖易沿裂隙①和裂隙②的交线产生楔形体破坏,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则放坡坡度(53°)小于外倾组合结构面倾角(55°),届时边坡稳定性不受裂隙①和裂隙②交线影响,主要受其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砂岩=36°)两者中的小值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41- 图5.7.2.4-1右侧:该段主要为挖方段,挖方高度约1.0~16.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301~315°,边坡主要为砂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粉质粘土,厚约0.5m,因土体厚度小,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滑塌破坏;边坡上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3.2-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呈大角度相交,与层面③呈小角度相交,为顺向坡,但该段岩层倾角仅10°,且无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受层面影响小,产生沿层面③顺层滑移的可能性小,其稳定性主要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63°,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工程地质建议:左侧、右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体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特别是右侧顺层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层面、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3K0+520~K0+556.2该段为填方段,填方高度0.5~8.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填方区域地形和原始地面平缓,坡度1~3°,基岩面未临空,产生沿原始地面或基岩面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可能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工程地质建议: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1:1.50~1:1.75做放坡处理,坡面采用绿化等防护措施,坡底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4K0+556.2~K0+679.5该段为上跨高新大道,设置桥梁,拟采用两墩两台3跨桥,桥台位处匝道边坡段,地形陡峻,约45°,边坡未见拉裂、垮塌等变形迹象;桥墩位处高新大道隔离带,地形平缓,桥位内及邻近无断层通过,桥址区区域地质稳定。桥位区未见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桥梁建设。墩台建议:小里程桥台地形平缓,素填土厚约14.5m,强风化厚2.0m,不宜采用明挖扩大基础,建议采用桩基础、轻型桥台;桥墩处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厚约0.5~18.5m,强风化厚约2.0m,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泥岩,建议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大里程桥台按设计标高开挖后,将出露中等风化基岩,建议采用明挖扩大基础,重力式桥台。岩土参数参见表4.3-1。5.7.3.5K0+679.5~K0+920左侧:该段为挖方段,挖方高度0.5~20.8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54~76°,边坡主要为砂岩、泥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粉质粘土,厚约0.5m,因土体厚度小,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滑塌破坏;边坡上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3.5-1)分析:K0+679.5~K0+760段边坡坡向60~74°,边坡坡向与裂隙②、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与裂隙①呈小角度相交,裂隙①为边坡的外倾不利结构面,直立开挖易沿裂隙①产生滑移破坏,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则放坡坡度(53°)小于外倾组合结构面倾角(55°),届时边坡稳定性不受裂隙①影响,主要受其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开挖后稳定;K0+760~K0+920段边坡坡向54~59°,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无外倾不利组合结构面,边坡稳定性主要由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放坡后边坡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K0+679.5~K0+760段边坡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2(砂岩=36°-41- 、泥岩31.9°)两者中的小值55°,;K0+760~K0+920段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泥岩取61°、砂岩取63°°,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2.5-1右侧:该段为挖方段,挖方高度0.5~17.1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234~254°,边坡主要为砂岩、泥岩,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边坡顶部为粉质粘土,厚约0.5m,因土体厚度小,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滑塌破坏;边坡上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3.5-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无外倾不利组合结构面,边坡稳定性主要由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设计拟按1:0.75做放坡处理,放坡后边坡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泥岩取61°、砂岩取63°°,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工程地质建议:左侧、右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体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6K0+920~K1+645段左侧:K0+920~K1+500该段左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或,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K1+500~K1+645段东辅路设计标高略低于科学大道主道主线,按设计标高修建后,将于东辅路和科学大道主线之间形成高约0.2~3.2m的挖方边坡,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基岩面或原始地面未临空,产生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可能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右侧:该段主要为填方段(仅K1+240~K1+280段、K1+310~K1+400段、K1+600~K1+630段为挖方段,挖方高度1.0~9.7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K0+920~K1+240段填方高度0.5~7.6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K1+400~K1+600段填方高度0.5~11.5m,边坡安全等级一级,填方区域地形和原始地面平缓,坡度1~3°,基岩面未临空,产生沿原始地面或基岩面整体滑移的可能性小,可能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K1+240~K1+280段、K1+310~K1+400段、K1+600~K1+630段挖方边坡坡向270°,边坡顶部少量素填土或粉质粘土,因土体厚度小,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滑塌破坏;边坡上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3.6-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呈大角度相交,与层面③呈小角度相交,为顺向坡,但该段岩层倾角仅10°,且无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受层面影响小,产生沿层面③顺层滑移的可能性小,其稳定性主要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砂岩63°、泥岩61°,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41- 图5.7.2.6-1工程地质建议:K1+500~K1+645段左侧挖方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采用矮挡墙予以支挡,选取压实填土作为持力层,填土压实系数按相关规范执行;右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体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特别是右侧顺层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层面、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右侧填方段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填方土体按1:1.50~1:1.75做放坡处理,坡面采取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底部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7K1+645~K1+765段左侧:左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或,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右侧:该段为填方段,填方高度约0.5~5.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填方区域地形较陡,基岩面(原始地面)坡角约16°,填方后土体可能沿基岩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现选择最不利(岩土界面较陡)的364-364′剖面对未来整平后土体沿基岩面进行稳定性验算,因属折线形滑动面,计算方法采用传递系数隐式解法,暴雨工况时,填土饱和重度取20.5kN/m3,车辆荷载取20kN/m2,地面抗剪强度综合取值(饱和c取3kPa、φ取23°),计算结果见表5.7.3.7-1,计算模型见图5.7.3.7-1,经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Fs=1.63小于1.30(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t取1.30),表明该边坡填方稳定,不会沿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可能会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破坏。图5.7.3.7-1表5.7.3.7-1填方土体稳定性验算条块号饱和重度(kN/m3)饱和部分面积(m2)车辆荷载(kN/m2)荷载长度(m)滑体重量(kN/m)滑面长度(m)滑面倾角(°)C(kPa)Φ(°)累计下滑力(KN/m)累计抗滑力(KN/m)稳定系数E120.5032.3620.0014.85960.3815.4115.453.0023.00255.84439.16E220.5027.4320.005.50672.325.7015.453.0023.00434.95731.321.68工程地质建议:东辅路右侧紧邻含谷小学,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设置重力式挡墙予以支挡,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41- 5.7.3.8K1+765~K1+920段左侧:左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或,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右侧:该段为填方段,填方高度约0.5~10.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地形平缓,坡度约1~3°,基岩面未临空,填方后土体沿原始地面或基岩面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滑滑动。工程地质建议:该段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填方土体按1:1.50~1:1.75进行放坡处理,坡面采取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底部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9K1+920~K2+340段左侧:左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或,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右侧:该段主要为挖方段,挖方高度0.2~12.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280°,边坡顶部少量素填土或粉质粘土,因土体厚度小,产生沿基岩面的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滑塌破坏;边坡上部为强风化基岩,因其自身稳定性差,可能会产生局部的垮塌、掉块;下部为中等风化基岩,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3.9-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呈大角度相交,与层面③呈小角度相交,为顺向坡,但该段岩层倾角仅10°,且无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受层面影响小,产生沿层面③滑移的可能性小,其稳定性主要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砂岩63°、泥岩61°,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2.9-1工程地质建议:右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体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特别是右侧顺层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层面、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10K2+340~K2+678段左侧:按设计标高修建后,左侧将形成高约0.2~2.0m的挖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原始地面和基岩面平缓,坡度约1~3°,沿基岩面或原始地面产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产生沿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右侧:该段为填方段,填方高度约0.5~6.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地形平缓,坡度约1~3°,基岩面未临空,填方后土体沿原始地面或基岩面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滑滑动。工程地质建议:-41- 该段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右侧填方土体按1:1.50~1:1.75进行放坡处理,坡面采取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底部设置截排水沟;左侧可放坡至科学大道主线右侧路堤处(缓于1:1.50),亦可按1:1.50做放坡处理,坡面采取绿化等护坡措施。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11K2+678~K2+740段该段与高腾大道平交,无边坡。5.7.3.12K2+740~K3+000段左侧:左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或,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右侧:该段主要为挖方段,挖方高度0.2~12.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287°,边坡工程地质评价同K1+920~K2+340段右侧挖方边坡。按设计1:0.75做放坡处理后边坡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砂岩63°、泥岩61°,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工程地质建议:右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体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特别是右侧顺层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层面、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13K3+000~K3+750段左侧:左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或,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右侧:该段主要为填方段(仅K3+425~K3+525段为挖方段,挖方高度0.2~7.8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284°,边坡工程地质评价同K1+920~K2+340段右侧挖方边坡。按设计1:0.75做放坡处理后边坡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砂岩63°、泥岩61°,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填方高度0.2~11.0m,边坡等级为一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地形平缓,坡度约1~3°,基岩面未临空,填方后土体沿原始地面或基岩面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滑滑动。工程地质建议:K3+425~K3+525段右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体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特别是右侧顺层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层面、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其余段填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右侧填方土体按1:1.50~1:1.75进行放坡处理,坡面采取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底部设置截排水沟。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14K3+750~K3+800段该段为该段与含青路平交,无边坡,不会形成边坡。该段地形总体较平缓,区域内及邻近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稳定,未见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桥梁建设。桥台建议:桥台处土层埋深约1m~3m,强风化厚约2m,路基回填后,持力层埋深3~5m,建议桥台采用明挖扩大基础,重力式桥台,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岩土参数参见表4.3-1。-41- 5.7.3.15K3+800~K4+080段左侧:左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或,其设计标高与科学大道主线相差较小,不存在边坡。右侧:该段主要为挖方段,挖方高度0.2~7.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坡向300°,边坡工程地质评价同K1+920~K2+340段右侧挖方边坡。按设计1:0.75做放坡处理后边坡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砂岩63°、泥岩61°,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工程地质建议:右侧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体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特别是右侧顺层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层面、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3.16K3+080~K4+390段该段左右车挖填很小,普遍小于1m,局部达2m,具备放坡条件时,填方按1:1.50做放坡处理,挖方按土体1:1.50、强风化基岩1:1.00做放坡处理。5.7.3.17K3+080~K5+240段该段西辅路位于科学大道主线之上,不具备填方路基的条件,建议设置桥梁,该段土层厚度普遍1~3m,局部4~7m,强风化基岩一般厚1~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该段地形平缓,区域内及邻近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稳定,未见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桥梁建设。墩台建议:桥台处位于科学大道主线之上,不具备设置扩大基础条件,建议采用桩基础、轻型桥台,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桥墩处建议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岩土参数参见表4.3-1。5.7.3.18K5+240~K5+716.511段该段主要为填方段,填方高度约0.5~6.9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组成,填方区域原始地面地形平缓,坡度约1~3°,基岩面未临空,填方后土体沿原始地面或基岩面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小,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滑滑动。工程地质建议:该段右侧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右侧填方土体按1:1.50~1:1.75进行放坡处理,坡面采取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底部设置截排水沟;左侧紧邻科学大道主线,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设置挡墙予以支挡,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路基建议: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4狮子口立交拟建狮子口立交包括8个匝道(A、B、C、D、E、F、G、H)、高宇大道连接道(左右幅)、高于大道地面层(左右幅)、西侧辅道、东侧辅道。各线道路及各匝道分布图见图5.7.4-1,各线道路及匝道工程概况表见表5.7.4-1。-41- 图5.7.4-1狮子口立交道路及各匝道分布图表5.7.4-1各匝道工程概况一览表道路名称里程桩号设计标高纵坡长度A匝道K0+142.881~K0+243.376312.028~313.133-1.10%100.495K0+243.376~K0+527.412303.506~312.028-3.00%284.036K0+527.412~K0+736.260303.506~315.4115.70%208.848K0+736.260~K0+759.573315.411~315.9472.30%23.313B匝道K0+216.888~K0+260.047311.749~312.224-1.10%43.159K0+260.047~K0+472.547311.749~312.8120.50%212.5K0+472.547~K0+523.754311.634~312.812-2.30%51.207C匝道K0+000~K0+232.771308.697~314.0502.30%232.771K0+232.771~K0+464.054314.050~315.6690.70%231.283K0+464.054~K0+648.239308.302~315.669-4.00%184.185D匝道K0+144.553~K0+327.459313.063~317.2702.30%182.906K0+327.459~K0+574.062307.406~317.270-4.00%246.603E匝道K0+000~K0+178.191307.417~314.5454.00%178.191K0+178.191~K0+479.602314.545~318.4631.30%301.411K0+479.602~K0+635.426311.139~318.463-4.70%155.824K0+635.426~K0+898.623311.139~313.5080.90%263.197K0+898.623~K1+066.624309.644~313.508-2.30%168.001F匝道K0+171.038~K0+208.543318.051~318.5391.30%37.505K0+208.543~K0+349.985318.539~321.6502.20%141.442K0+349.985~K0+448.499319.680~321.650-2.00%98.514G匝道K0+157.609~K0+244.762320.955~322.6982.00%87.153K0+244.762~K0+488.616321.479~322.698-0.50%243.854K0+488.616~K0+832.122306.021~321.479-4.50%343.506H匝道K0+161.371~K0+189.852322.176~322.318-0.50%28.481K0+189.852~K0+456.681312.837~322.176-3.50%266.829K0+456.681~K0+542.902312.837~313.7851.10%86.221东侧辅道K3+733.875~K3+768.941305.797~307.8315.80%141.225K3+768.941~K3+998.831305.532~307.831-1.00%229.89K3+998.831~K4+329.511305.532~310.8231.60%330.68K4+329.511~K4+491.394309.852~310.823-0.60%303.028高宇大道地面层右幅K0+167.193~K0+736.738301.354~311.011-1.70%592.005K0+736.738~K1+179.665301.354~311.0982.20%442.927K1+179.665~K1+276.576307.222~311.098-4.00%96.911高宇大道地面层左幅K0+361.935~K0+925.622301.370~310.389-1.60%669.451K0+925.622~K1+354.560301.370~311.2352.30%428.938K1+354.560~K1+454.891307.222~311.235-4.00%100.331高宇大道连接道右幅K0+277.848~K0+760.298312.570~317.877-1.10%482.45K0+760.298~K0+960.482303.562~312.570-4.50%200.184K0+960.482~K1+175.638303.562~312.1684.00%215.156高宇大道连接道左幅K0+063.131~K0+382.018313.440~316.948-1.10%318.888K0+382.018~K0+635.096300.786~313.440-5.00%253.078K0+635.096~K1+046.077300.786~317.2264.00%410.981K1+046.077~K1+284.917307.672~317.226-4.00%238.84西侧辅道K3+699.782~K3+743.539308.050~310.8946.50%43.757K3+743.539~K4+100.015310.894~323.3713.50%356.476K4+100.015~K4+354.971323.371~325.9201.00%254.956K4+354.971~K4+599.737321.025~325.920-2.00%244.7665.7.4.1A匝道(K0+142.881~K0+759.573)由于A匝道大部分地区为厂房,钻孔无法施工,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故本次暂不评价,待协调施工后下阶段进行评价。5.7.4.2B匝道(K0+216.888~K0+523.754)该段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41- ,左侧K0+216.888~K0+390段与邻近A匝道标高相差不大,不会形成大的边坡,建议结合环境条件进行整平或放坡填筑,对形成的坡体做好护坡和绿化处理措施;左侧K0+390~K0+523.754段形成最高8.20m的填方边坡,边坡主要由未来道路平场时回填的人工素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离A匝道太近,无放坡条件,拟设置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为基础持力层。右侧K0+216.888~K0+448段形成最高8.60m的填方边坡,边坡主要由未来道路平场时回填的人工素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形较为平缓,路基填筑后,形成的路基填土不会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土质边坡整体稳定,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上部8m坡率1:1.50,8m以下坡率1:1.75放坡。对形成的坡体及时采取坡面防护。路基填筑前将地表分布的耕植土层采取清除处理措施,路床底部设置成台阶状,路堤底部设置护脚挡墙。其中K0+460~K0+485段分布水塘,表层土体长期受水浸泡,较软,物理力学性质差,承载力低。回填后路面将会产生沉降问题。建议填筑前应蔬干水塘内的地表积水,对上部软塑状土体进行清除。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4.3C匝道(K0+000~K0+648.239)该段为一般道路,整体挖填不大,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两侧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C匝道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仅右侧K0+005~K0+190段与邻近东侧辅道设计标高相差约7m,无放坡条件,拟设置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为基础持力层。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4.4D匝道(K0+144.553~K0+574.062)1、K0+144.553~K0+30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左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右侧K0+144.553~K0+160、K0+207~K0+232段形成高7.65m的挖方边坡,由于离东辅道太近,无放坡条件,拟设置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为基础持力层。右侧K0+240~K0+300段形成高3.80m的挖方边坡,边坡主要由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基岩组成,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放坡并做好临时坡面防护措施,放坡坡率取1:1.00(强风化基岩)、1:1.50(粉质粘土)。2、K0+300~K0+574.062段填方道路该段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仅右侧K0+300~K0+380段形成高5.20m的填方边坡,边坡主要由未来道路平场时回填的人工素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形较为平缓,路基填筑后,形成的路基填土不会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土质边坡整体稳定,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坡率1:1.50放坡。对形成的坡体及时采取坡面防护。路基填筑前将地表分布的耕植土层采取清除处理措施,路床底部设置成台阶状,路堤底部设置护脚挡墙。其中K0+420~K0+480段分布鱼塘,表层土体长期受水浸泡,较软,物理力学性质差,承载力低。回填后路面将会产生沉降问题。建议填筑前应蔬干鱼塘内的地表积水,对上部软塑状土体进行清除。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4.5E匝道(K0+000~K1+066.624)1、K0+000~K0+520段填方道路-41- 该段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其中K0+000~K0+160段分布鱼塘,表层土体长期受水浸泡,较软,物理力学性质差,承载力低。回填后路面将会产生沉降问题。建议填筑前应蔬干鱼塘内的地表积水,对上部软塑状土体进行清除。2、K0+520~K0+59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3、K0+590~K0+700段挖方道路该段拟下穿主线科学大道,下穿通道两侧设置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为基础持力层。4、K0+700~K1+066.624段一般道路该段为一般道路,整体挖填不大,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4.6F匝道(K0+171.038~K0+448.499)该段为填方道路,其中K0+260~K0+435段拟设置桥梁上跨成渝高速、高宇大道地面层,该段地形总体较平缓,区域内及邻近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稳定,未见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桥梁建设。墩台建议:小里程桥台地形平缓,粉质黏土厚约2.3m,强风化厚2.0m,建议采用桩基础、轻型桥台;桥墩处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厚约0.5~15.5m,强风化厚约2.0m,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泥岩,建议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大里程桥台素填土厚约15.5m,强风化厚2.0m,建议采用桩基础、轻型桥台。岩土参数参见表4.3-1。其余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5.7.4.7G匝道(K0+157.609~K0+832.122)由于G匝道大部分地区为厂房,钻孔无法施工,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故本次暂不评价,待协调施工后下阶段进行评价。5.7.4.8H匝道(K0+161.371~K0+542.902)该段主要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左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右侧将形成最高8.78m的填方边坡,边坡主要由未来道路平场时回填的人工素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形较为平缓,路基填筑后,形成的路基填土不会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土质边坡整体稳定,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上部8m坡率1:1.50,8m以下坡率1:1.75放坡。对形成的坡体及时采取坡面防护。路基填筑前将地表分布的耕植土层采取清除处理措施,路床底部设置成台阶状,路堤底部设置护脚挡墙。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4.9东辅道(K3+733.875~K4+491.394)1、K3+733.875~K3+233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左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右侧K3+733.875~K4+000段形成最高16.80m的挖方边坡,边坡坡向222~283°,坡体上部为粉质粘土,土体厚度总体较小,厚约0.60~2.50m,岩土界面总体较平缓。下部岩体组成岩性为砂岩、-41- 泥岩,强风化厚约1.60~2.60m,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边坡顶部基岩面较平缓,土质边坡整体稳定,破坏模式为圆弧滑移,建议采用1:1.50的坡率放坡处理。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3.9-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裂隙②呈大角度相交,与层面③呈小角度相交,为顺向坡,但该段岩层倾角仅10°,且无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受层面影响小,产生沿层面③滑移的可能性小,其稳定性主要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砂岩63°、泥岩61°,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4.9-1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土体按1:1.50、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特别是右侧顺层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层面、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建议边坡开挖施工中,应加强对此段边坡结构面产状及其结合程度的核实,采取信息化动态施工。建议采用逆作法施工,确保工程及施工安全。右侧K4+000~K3+233段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2、K3+233~K4+491.394段填方道路该段为填方道路,其中K3+233~K3+366段上跨高宇大道地面层,拟采用桥梁跨越,该段地形总体较平缓,区域内及邻近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稳定,未见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桥梁建设。桥台建议:小里程桥台处土层埋深约0.6m~2m,强风化厚约2m,路基回填后,持力层埋深3~5m,建议桥台采用明挖扩大基础,重力式桥台,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大里程桥台处位于高宇大道地面层之上,不具备设置扩大基础条件,建议采用桩基础、轻型桥台,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桥墩处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厚约0.5~2.5m,强风化厚约2.0m,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泥岩,建议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岩土参数参见表4.3-1。余下K3+366~K4+491.394段左侧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其右侧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右侧将形成最高5.8m的填方边坡,边坡主要由未来道路平场时回填的人工素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形较为平缓,路基填筑后,形成的路基填土不会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土质边坡整体稳定,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坡率1:1.50放坡。对形成的坡体及时采取坡面防护。路基填筑前将地表分布的耕植土层采取清除处理措施,路床底部设置成台阶状,路堤底部设置护脚挡墙。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4.10西辅道(K3+699.782~K4+599.737)1、K3+699.782~K3+851段填方道路该段主要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左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右侧将形成最高14.20m的填方边坡,-41- 边坡主要由未来道路平场时回填的人工素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形较为平缓,路基填筑后,形成的路基填土不会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土质边坡整体稳定,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上部8m坡率1:1.50,8m以下坡率1:1.75放坡。对形成的坡体及时采取坡面防护。路基填筑前将地表分布的耕植土层采取清除处理措施,路床底部设置成台阶状,路堤底部设置护脚挡墙。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中K3+810~K3+845段分布鱼塘,表层土体长期受水浸泡,较软,物理力学性质差,承载力低。回填后路面将会产生沉降问题。建议填筑前应蔬干鱼塘内的地表积水,对上部软塑状土体进行清除。2、K3+851~K4+382段桥梁该段上跨A匝道、B匝道、已建成渝高速、高宇大道地面层,拟采用桥梁跨越,该段地形总体较平缓,区域内及邻近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稳定,未见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适宜桥梁建设。桥台建议:桥台处地形低洼,为上跨桥梁,不具备设置扩大基础条件,建议采用桩基础、轻型桥台,选取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桥墩处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厚约0.5~10.5m,强风化厚约2.0m,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泥岩,建议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基础。岩土参数参见表4.3-1。3、K4+382~K4+420段填方道路该段主要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右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左侧将形成最高4.20m的填方边坡,边坡主要由未来道路平场时回填的人工素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形较为平缓,路基填筑后,形成的路基填土不会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土质边坡整体稳定,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坡率1:1.50放坡。对形成的坡体及时采取坡面防护。路基填筑前将地表分布的耕植土层采取清除处理措施,路床底部设置成台阶状,路堤底部设置护脚挡墙。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4、K4+420~K4+54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右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左侧形成最高18.50m的挖方边坡,边坡坡向99°,坡体上部为粉质粘土,土体厚度总体较小,厚约0.60~2.00m,岩土界面陡,土体不稳定,但土体厚度不大,建议直接清除。下部岩体组成岩性为砂岩、泥岩,强风化厚约1.40~2.80m,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4.10-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②、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与裂隙①呈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与外倾结构面之小值(砂岩=36°、泥岩31.9°)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清除土体、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建议边坡开挖施工中,应加强对此段边坡结构面产状及其结合程度的核实,采取信息化动态施工。建议采用逆作法施工,确保工程及施工安全。该边坡坡顶分布高压电线杆,注意对其基础的保护。-41- 图5.7.4.10-15、K4+540~K4+599.737段填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右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右侧将形成最高3.20m的填方边坡,边坡主要由未来道路平场时回填的人工素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形较为平缓,路基填筑后,形成的路基填土不会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土质边坡整体稳定,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坡率1:1.50放坡。对形成的坡体及时采取坡面防护。路基填筑前将地表分布的耕植土层采取清除处理措施,路床底部设置成台阶状,路堤底部设置护脚挡墙。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4.11高宇大道地面层右幅(K0+167.193~K1+276.576)1、K0+167.193~K0+25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道路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左侧与环境高程、相邻道路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右侧形成最高5.2m的挖方边坡,坡体上部为粉质粘土,土体厚度总体较小,厚约0.60~2.20m,为反倾,整体稳定,破坏模式为圆弧滑移,建议采用1:1.50的坡率放坡处理。下部主要为强风化砂岩、泥岩,厚约1.80~3.10m。建议按1:1.00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2、K0+250~K0+625段隧道该段穿越山脊,根据设计方案,拟以隧道方式通过。隧道设计左、右线采用分离式双洞隧道方案。隧道单洞净宽为11.50m。隧道进洞口:地面高程为317.60m,设计隧道路面高程309.5,洞口中心开挖深度8.10m,地形坡度约为16~32°,地表土层厚度较小,下伏基岩为砂岩、泥岩。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进洞口段岩、土现状总体稳定。按设计路面标高进行洞口开挖,将在洞轴线中心形成高8.10m的仰坡。坡体上部2.20~4.00m为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基岩,下部为中等风化砂岩、泥岩。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5.7.4.11-1):图5.7.4.11-1仰坡坡向(243°)与岩层倾向(285°)相切,为切向坡;仰坡坡向(243°)与裂隙、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无外倾结构面,仰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可能沿坡面产生崩落、掉块。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砂岩63°、泥岩61°,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1:1.00进行放坡,并设置格构+绿化护坡,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洞口端墙、翼墙基础均应置于中风化基岩上。施工时避免爆破,及时支护,确保工程及施工安全。隧道出洞口:地面高程为312.60m,设计隧道路面高程303.33,洞口中心开挖深度9.27m,地形坡度约为7~16°,地表覆盖人工素填土,下伏基岩为砂岩、泥岩。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进洞口段岩、土现状总体稳定。按设计路面标高进行洞口开挖,将在洞轴线中心形成高9.27m的仰坡。坡体上部2.20~4.50m为人工素填土及强风化基岩,下部为中等风化砂岩、泥岩。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5.7.4.11-2):-41- 图5.7.4.11-2仰坡坡向(101°)与岩层倾向(285°)相反,为反向坡;仰坡坡向(101°)与裂隙小角度相交,属外倾结构面;与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仰坡坡向(101°)与裂隙1和裂隙2组合交线(168°∠76°)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综上仰坡稳定性主要受裂隙1和裂隙2组合交线(129°∠48°)控制,仰坡稳定性差。仰坡坡潜在破坏形式为沿裂隙1和裂隙2组合交线(129°∠48°)发生平面滑动。。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与外倾结构面之小值(砂岩=36°、泥岩31.9°)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1:1.00进行放坡,并设置格构+绿化护坡,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洞口端墙、翼墙基础均应置于中风化基岩上。施工时避免爆破,及时支护,确保工程及施工安全。拟建隧道K0+578.540位置为在建科学大道,道路设计标高321.078m,道路标高距离拟建隧道洞顶约10m;拟建隧道K0+555.568位置为拟建G匝道,道路设计标高321.880m,道路标高距离拟建隧道洞顶约10.4m;拟建隧道K0+556.951位置为拟建西辅道,道路设计标高321.881m,道路标高距离拟建隧道洞顶约10.26m;建议设计应考虑隧道修建对邻近道路的影响,加强隧道支护结构措施设计及监测。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不属含有毒有害气体的产出地层层位,施工中将不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涌出排放。据区域资料,本区的地应力并不高,隧道围岩构造裂隙较发育,地应力亦将得到一定释放,水平主应力对围岩洞壁的稳定性影响小,隧址区属以自重应力为主的应力场,隧道在深埋段施工中可能产生局部洞顶围岩掉块、塌落、剥离、洞壁片帮现象。隧道施工和营运过程中不会产生岩爆。隧址区出露地层岩性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沉积岩类;在隧道区及邻近无岩浆侵入体及形成的岩浆岩类和火山岩类,隧道最大埋深约为55.80m,根据重庆类似工程经验,产生热害的可能性小,但在夏季施工中加强对隧道内通风,使空气产生对流。3、K0+625~K1+10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道路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两侧与环境高程、相邻道路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其中K0+940~K1+080段下穿拟建E匝道、拟建高宇大道连接道左幅,设置下穿通道,下穿通道两侧设置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为基础持力层。4、K1+100~K1+276.576段填方道路该段主要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左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右侧将形成最高4.30m的填方边坡,边坡主要由未来道路平场时回填的人工素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形较为平缓,路基填筑后,形成的路基填土不会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土质边坡整体稳定,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坡率1:1.50放坡。对形成的坡体及时采取坡面防护。路基填筑前将地表分布的耕植土层采取清除处理措施,路床底部设置成台阶状,路堤底部设置护脚挡墙。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41- 5.7.4.12高宇大道地面层左幅(K0+361.935~K1+454.891)1、K0+361.935~K0+435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道路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右侧与环境高程、相邻道路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左侧形成最高9.25m的挖方边坡,边坡坡向151°,坡体上部为粉质粘土,土体厚度总体较小,厚约0.60~2.70m,岩土界面陡,土体不稳定,但土体厚度不大,建议直接清除。下部岩体组成岩性为砂岩、泥岩,强风化厚约1.40~2.80m,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4.12-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与裂隙②呈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与外倾结构面之小值(砂岩=36°、泥岩31.9°)60°,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4.12-1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清除土体、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建议边坡开挖施工中,应加强对此段边坡结构面产状及其结合程度的核实,采取信息化动态施工。建议采用逆作法施工,确保工程及施工安全。该边坡坡顶分布高压电线杆,注意对其基础的保护。2、K0+435~K0+826段隧道该段穿越山脊,根据设计方案,拟以隧道方式通过。隧道设计左、右线采用分离式双洞隧道方案。隧道单洞净宽为11.50m。隧道进洞口:地面高程为317.20m,设计隧道路面高程309.2,洞口中心开挖深度8.00m,地形坡度约为16~32°,地表土层厚度较小,下伏基岩为砂岩、泥岩。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进洞口段岩、土现状总体稳定。按设计路面标高进行洞口开挖,将在洞轴线中心形成高8.00m的仰坡。坡体上部2.20~4.00m为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基岩,下部为中等风化砂岩、泥岩。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5.7.4.12-2):图5.7.4.12-2仰坡坡向(243°)与岩层倾向(285°)相切,为切向坡;仰坡坡向(243°)与裂隙、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无外倾结构面,仰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边坡可能沿坡面产生崩落、掉块。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砂岩63°、泥岩61°,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1:1.00进行放坡,并设置格构+绿化护坡,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洞口端墙、翼墙基础均应置于中风化基岩上。施工时避免爆破,及时支护,确保工程及施工安全。隧道出洞口:地面高程为314.60m,设计隧道路面高程303.4,洞口中心开挖深度11.20m,地形坡度约为7~18°-41- ,地表覆盖人工素填土,下伏基岩为砂岩、泥岩。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进洞口段岩、土现状总体稳定。按设计路面标高进行洞口开挖,将在洞轴线中心形成高11.20m的仰坡。坡体上部2.20~4.50m为人工素填土及强风化基岩,下部为中等风化砂岩、泥岩。根据裂隙结构面与边坡组合关系的赤平投影图分析(图5.7.4.12-3):图5.7.4.12-3仰坡坡向(101°)与岩层倾向(285°)相反,为反向坡;仰坡坡向(101°)与裂隙小角度相交,属外倾结构面;与②大角度相交,不属外倾结构面,仰坡坡向(101°)与裂隙1和裂隙2组合交线(168°∠76°)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综上仰坡稳定性主要受裂隙1和裂隙2组合交线(129°∠48°)控制,仰坡稳定性差。仰坡坡潜在破坏形式为沿裂隙1和裂隙2组合交线(129°∠48°)发生平面滑动。。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边坡岩体属较完整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与外倾结构面之小值(砂岩=36°、泥岩31.9°)55°,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1:1.00进行放坡,并设置格构+绿化护坡,坡顶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洞口端墙、翼墙基础均应置于中风化基岩上。施工时避免爆破,及时支护,确保工程及施工安全。拟建隧道K0+777.991位置为在建科学大道,道路设计标高320.958m,道路标高距离拟建隧道洞顶约10m;拟建隧道K0+755.195位置为拟建G匝道,道路设计标高321.690m,道路标高距离拟建隧道洞顶约10.1m;拟建隧道K0+744.852位置为拟建西辅道,道路设计标高321.680m,道路标高距离拟建隧道洞顶约10.29m;建议设计应考虑隧道修建对邻近道路的影响,加强隧道支护结构措施设计及监测。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不属含有毒有害气体的产出地层层位,施工中将不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涌出排放。据区域资料,本区的地应力并不高,隧道围岩构造裂隙较发育,地应力亦将得到一定释放,水平主应力对围岩洞壁的稳定性影响小,隧址区属以自重应力为主的应力场,隧道在深埋段施工中可能产生局部洞顶围岩掉块、塌落、剥离、洞壁片帮现象。隧道施工和营运过程中不会产生岩爆。隧址区出露地层岩性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沉积岩类;在隧道区及邻近无岩浆侵入体及形成的岩浆岩类和火山岩类,隧道最大埋深约为55.80m,根据重庆类似工程经验,产生热害的可能性小,但在夏季施工中加强对隧道内通风,使空气产生对流。3、K0+826~K1+27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道路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右侧与环境高程、相邻道路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左侧形成最高4.80m的挖方边坡,坡体上部为粉质粘土,土体厚度总体较小,厚约0.60~2.60m,为反倾,整体稳定,破坏模式为圆弧滑移,建议采用1:1.50的坡率放坡处理。下部主要为强风化砂岩、泥岩,厚约1.80~3.10m。建议按1:1.00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4、K1+270~K1+454.891段填方道路该段主要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右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左侧将形成最高5.30m的填方边坡,边坡主要由未来道路平场时回填的人工素填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形较为平缓,路基填筑后,形成的路基填土不会整体沿现状地面或基岩面产生滑动,土质边坡整体稳定,可能产生土体内部圆弧滑动。建议结合环境条件按坡率1:1.50放坡。对形成的坡体及时采取坡面防护。路基填筑前将地表分布的耕植土层采取清除处理措施,路床底部设置成台阶状,路堤底部设置护脚挡墙。-41- 该段路基在素填土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中K1+340~K1+454.891段分布鱼塘,表层土体长期受水浸泡,较软,物理力学性质差,承载力低。回填后路面将会产生沉降问题。建议填筑前应蔬干鱼塘内的地表积水,对上部软塑状土体进行清除。5.7.4.13高宇大道连接道右幅(K0+277.848~K1+175.638)1、K0+277.848~K0+680段一般道路该段为一般道路,整体挖填不大,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2、K0+680~K0+880段填方道路该段主要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两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3、K0+880~K1+175.638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仅K0+960~K1+040段下穿E匝道、科学大道、C匝道,拟设置下穿通道,下穿通道两侧设置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为基础持力层。其中K1+120~K1+175.638段分布鱼塘,表层土体长期受水浸泡,较软,物理力学性质差,承载力低。回填后路面将会产生沉降问题。建议填筑前应蔬干鱼塘内的地表积水,对上部软塑状土体进行清除。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7.4.14高宇大道连接道左幅(K0+063.131~K1+284.917)1、K0+063.131~K0+22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道路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右侧与环境高程、相邻道路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左侧形成最高19.3m的挖方边坡,边坡坡向148°,坡体上部为粉质粘土,土体厚度总体较小,厚约0.60~2.10m,岩土界面陡,土体不稳定,但土体厚度不大,建议直接清除。下部岩体组成岩性为砂岩、泥岩,强风化厚约1.50~3.20m,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极射赤平投影图(见图5.7.4.14-1)分析:边坡坡向与裂隙①、层面③呈大角度相交,与裂隙②呈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设计拟按1:0.75(53°)做放坡处理,边坡开挖后稳定。边坡岩体类别为Ⅲ类,边坡岩体破裂角取45°+/2(砂岩=36°、泥岩31.9°)与外倾结构面之小值(砂岩=36°、泥岩31.9°)60°,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图5.7.4.14-1挖方边坡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清除土体、强风化基岩按1:1.00、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护坡处理,坡面泥岩部分应采取锚喷、绿化等护坡措施,边坡顶部设置截排水沟。建议边坡开挖施工中,应加强对此段边坡结构面产状及其结合程度的核实,采取信息化动态施工。建议采用逆作法施工,确保工程及施工安全。该边坡坡顶分布高压电线杆,注意对其基础的保护。2、K0+220~K0+500段填方道路该段主要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41- 后,该段两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3、K0+500~K1+040段挖方道路该段为挖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仅K0+560~K0+780段下穿成渝高速、G匝道、E匝道、科学大道、C匝道,拟设置下穿通道,下穿通道两侧设置挡墙支挡,以中风化基岩为基础持力层。4、K1+040~K1+284.917段填方道路该段主要为填方道路,按路面设计标高进行整平后,对匝道结合环境条件进行绿化放坡后,该段两侧与环境高程、相邻匝道高程基本一致,无边坡分布。其中K1+120~K1+284.917段分布鱼塘,表层土体长期受水浸泡,较软,物理力学性质差,承载力低。回填后路面将会产生沉降问题。建议填筑前应蔬干鱼塘内的地表积水,对上部软塑状土体进行清除。该段路基在素填土或基岩之上,路基持力层可选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300kPa,中等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fao〕取泥岩取500kPa、砂岩取1000kPa,路基填方时应对填方土体进行压实或对原有填方进行换填压实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后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8地基均匀性评价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基岩土层有素填土、粉质粘土、砂岩、砂质泥岩。素填土在整个场地内均有分布,钻探揭露厚度差异大,为不均匀地基,工程力学性能差,地基均匀性差。粉质粘土在场地内广泛分布,局部地段钻孔在素填土下揭露,部分回填区缺失。厚度差异大,为不均匀地基,工程力学性能一般,地基均匀性较差。场地内强风化基岩分布均匀,但厚度变化大,工程力学性能差,地基均匀性较差;中等风华基岩承载力较高,且分布连续、稳定,工程力学性能好,地基均匀性较好。5.9持力层的选择及基础形式建议拟建道路以下为原有场地素填土及粉质粘土时,应进行换填及压实处理,强风化基岩可作为路基及荷载较小的挡墙基础持力层,中风化基岩为理想的基础持力层。路基、桥台、桥墩及挡墙的建议基础型式、持力层如表5.9-1所示。表5.9-1基础形式及持力层名称基础形式地基持力层路基/压实填土或强风化、中风化基岩挡墙浅基础坝基压实填土桥台明挖基础或桩基础中风化基岩桥墩桩基础中风化基岩综合管廊明挖基础压实填土或强风化、中风化基岩当采用压实填土作基础持力层时,压实填土质量及压实深度、范围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综合管廊以基岩和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时,不同的持力层接触带附近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建议增大接触带附近填土的压实系数,同时采取结构措施,避免不均匀沉降。5.10成桩可行性及施工条件分析5.10.1成桩可能性拟建项目存在桥墩、桥台,拟建位置的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可达21.08mm,勘察过程中未发现有毒有害气体,场地内地下水贫乏,但在地势较低洼处,容易汇集地表水。场工挖孔桩具有造价低、施工简单(可大面积展开),噪音小,易于清底,桩身质量易于保证和桩底岩层观察验槽工作易于进行等优点,但在土层厚度大及含有地下水场地,其施工过程复杂,工人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钻(冲)孔灌注桩因其是以机械成孔,噪音大,费用高,设备投入量大,大量的泥浆排放困难。同时因孔底沉渣的存在将较大的影响桩端阻力的发挥。其优点是可以在有地下水的条件下成孔,不需降水就可以施工,对土层厚度较大段,采用护壁措施后,成孔危险度小。场地土层整体厚度小,适宜人工挖孔桩成桩,且人工挖孔桩具有造价低、施工简单(可大面积展开),噪音小,易于清底,桩身质量易于保证和桩底岩层观察验槽工作易于进行等优点,建议本场地采用人工挖孔桩。桩基施工成孔后,验收浇筑前需对孔口作好防护措施,防止堕井伤亡事故出现。-41- 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应采取必要的护壁措施及必要的抽水、通风设备,保证施工安全,本勘察场地采取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后,场地成桩条件较好。若采用人工挖孔桩,应根据渝建发〔2012〕162号文,经建设单位会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组织专家充分论证通过。在施工过程中,桩底要采取有效的清除桩底沉渣,清理后立即进行桩身灌注。在桩身的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扩径和偏斜现象。桩身扩径对桩的承载力有提高的作用,但扩径的同时可能因为混凝土数量的不足导致桩身局部段的软弱,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桩身混凝土灌注情况的观察,保证桩身足够的充盈。岩土软硬不均匀时可能出现桩身偏斜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质量保证措施,减少和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5.10.2施工条件及注意事项当桩孔采用机械成孔时,在大气降水(或掘进冷却液)润湿和切割刀具旋转扰动的共同作用下,易产生“糊钻”粘结现象或堵塞渣口等情况,影响掘进效率,应考虑适当的掘进辅助措施。场地泥岩强度较低,不合理的机械选型及作业方式易使得在钻进该层时出现塌孔、缩径等现象,因此遇到该层岩层时应预先试钻以期减少对该类岩层的扰动,从而提高成桩质量。场地砂岩自然抗压强度高,石英含量较高,对刀具的磨损较大,因此,在掘进设备选型时,应对此有充分考虑。根据本场地的实际,建议设备的掘进参数中岩石抗压强度宜确定为砂岩自然抗压强度的最大值的2倍。场地人工填土中碎块石的母岩为软硬差异明显的砂岩与砂质泥岩,采用机械成孔时,土中砂岩块石随钻头(刃具)转动导致扰动区域增大进而影响孔壁稳定,同时影响孔底沉渣厚度。存在裂隙,在裂隙交汇处或局部裂隙密集处,也存在孔壁塌孔问题,应作好预防措施。综上,机械成孔对垮孔、缩径、垂直度及孔底沉渣厚度等控制难度较大,施工质量难以直观判别;优点为安全、高效。施工时应充分考虑以上情况,应配以合理的辅助措施(如套管护壁作业旋挖成孔,或采用强夯、灌浆等措施对场地土进行固结后再施工)确保安全和成桩质量。特别应注意该场地泥岩强度低,机械成孔(尤其是采用旋挖钻机)时可能存在取样困难的情况,施工期间应提前做好取样手段或现场对地基承载力检测的方案。6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1)边坡稳定性问题根据设计方案施工后,将在场地内形成挖填方边坡,若施工开挖和支挡不当时可能造成工程风险。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支挡和施工,严禁无序回填和大面积乱开挖。对边坡治理时,应采用逆作法施工,先支挡后开挖或填土。土体单级开挖支护高度宜≤3m。施工及使用期间应加强边坡侧向位移和周边环境的监测。(2)路基不均匀沉降拟建线路位于丘陵斜坡地貌,丘包与丘谷相间,基础持力层分别为压实填土或强风化、中风化基岩。为防止半填半挖路基在交界处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拉裂,建议在填挖交界路床内铺设土工格栅。局部地段存在较厚粉质粘,粉质粘土饱水,呈软塑状,不宜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筑路前应先清除地表1~2m范围内的耕质土及积水稻田表层软泥。7结论及建议7.1结论(1)场地处于北碚向斜东翼,倾向260°~300°,倾角8~12°,为软弱结构面,层面结合很差,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无不良地质作用。(2)拟建道路沿线未见地下水露头,区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在钻孔成孔后24小时观测,无稳定水位,地下水总体贫乏。(3)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拟建工程场地均为Ⅱ类场地,为抗震一般地段。(4)场地内地层层序正常,无断层等不良地质作用,岩土体总体稳定性较好,适宜项目建设。(5)场地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7.2建议⑴-41- 路基段应设置有效的截、排水沟,防止地表水下渗对路基产生危害及影响线路稳定性;在挖、填方边坡段,应设置相应坡面防护措施,并应在边坡坡顶、坡面、坡脚设置排水系统,在坡顶外围设置截水沟;挖方边坡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跳槽开挖,并应保持两侧边坡的稳定,保证弃土、弃渣不会导致边坡附加变形或破坏;挡墙施工应分段分层跳槽开挖,并设置有效的排水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对软化挡墙基础,从而挡墙稳定性产生危害及影响道路安全。边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信息法施工,施工中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高架段由于填土厚度差异较大,均匀性较差、承载力较低,建议桥台、桥墩采用桩基础,机械成孔,施工时应加强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井壁混凝土护壁工作。⑵对于道路两侧的挖方边坡,设计拟采用1:1.0的坡率进行放坡,岩质边坡按照设计方案放坡可行,上部土质边坡建议按照1:1.5的坡率分阶放坡处理;对坡高大于10m的边坡建议按8m进行分阶放坡,设置宽2m的平台,在坡顶设置截排水沟,并对坡面进行防护处理。对于道路两侧的填方边坡,设计拟采用第一级1:1.50,第二级1:1.75分级放坡处理方案,大部分道路段岩土界面平缓,方案可行。对坡高大于10m的边坡建议按8m进行分阶放坡,设置宽2m的平台,在坡脚设置截排水沟,并对坡面进行防护处理。特别是右侧边坡为顺层边坡时,边坡开挖前应对坡顶一定范围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沿裂隙入渗,造成裂隙与层面切割体失稳⑶按设计路面标高平场后,基岩出露地段可直接以基岩为路基持力层,填方地段回填前需对路面以下的人工填土、粉质粘土以及未满足设计要求的覆盖层进行清除或压实、换填处理后方可回填,回填后土体的填料、压实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要求。⑷本场地基岩为陆相碎屑沉积层,岩石强度存在一定的变异性,报告所提岩土参数值系概率统计的标准值,在工程施工采样检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测值与报告建议值之间存在差异。本报告所列岩层及裂隙产状为地表调查的优势产状数据,与实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应加强验槽及采样检测工作,加强层面、裂隙面的量测和观察分析工作,及时反馈,作到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以便及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作出合理调整。⑸对土石方开挖后不稳定或欠稳定的边坡,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特征和可能发生的破坏等情况,采取自上而下、分段跳槽、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或部分逆作法施工。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⑹若遇本报告未测的地质情况,及时通知我院,以便派人解决。⑺本工程道路存在填方路段填方高度大于8m,属渝建发(2010)166号文规定的高填方,应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规定进行管理。对于高度小于12m的填方边坡,在项目规划选址前,应进行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其支护方案设计完成后,须提交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可行性评估,其可行性评估报告作为主体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因场地尚未整平,控制好填方的质量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新填土沉降压缩、固结变形是高填方挡墙成败的关键。对于高度大于12m的填方边坡,还应在边坡支护方案设计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先组织专家现场踏勘,再进行支护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7.3详勘工作建议⑴在下一阶段工程地质详勘工作中,建议对路线段分布的未来将出现的高挖、高填路段、现状填方边坡路段等布置合理的勘察工作量,为设计提供准确的物理力学参数,提出优化坡形及合理的施工措施建议;⑵对路线区的不良地质现象布置合理的勘察工作量,以详细查明不良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及稳定性,对工点的影响及处理措施;⑶由于本次初步勘察时间紧迫,未来得及进行室内实验工作,详勘阶段加强取样工作以校核岩土设计参数。附件1-1: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满足要求满足勘察范围-41- 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2满足要求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大于1.5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勘察范围线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无/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注:1、勘察单位应按照本表逐条进行判定,并将勘察范围线在《勘探点平面位置图》中标明。2、判定结果栏填“满足勘察范围”或“不满足勘察范围”。-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