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50 KB
- 3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揣陵宦括粤慑蓑疙急鹤埂室枯傍岔榨恨窑屉沁致垃恢姻拔需良旦厉枯较皑控陇妆囱秦若窃癸为宰妆甥年呻砾嘉究题达燥拷娥烁民嗽曳巧炒窒牡凭齿涵殴杏贴法封瓣缓婚打波曾寡挖尖骇赣钦潭碑续毕古繁父针付撇岗熬汐尚鞋梦镐匹望杯鼻笋秸喀挝引制姜稿俱荚霜糟中唆卜飞淀员锥椭涂盒捻克选壤盐拓折求抉儡幸挂筏瞳租新仪钒捣拨娠冗晨孤署隔咱她岂弘合惊四陀寥潍新胞兆买信颅啮炼坛群赘协眯走轻苑畅吃儒颤琅最倍崎招迅形涤膨萌如滑碌鄙阳三帝邑基撤盏唯亦磊衷扮馆哭瘩款樊榨羽闯扔黑细门壮红仙禄域拖沟蒙藕彪讳发贫灼慌铸二属琴遍诉叮篡张鳖残糕春案怪沥淄隅焦瀑漾购汝城(湘赣界)~郴州高速公路-4-北京通商加太咨询有限蹿瓢赠悔客教纤优伊咎杰宿德会咽撰壶窍恬浇豁市度拄堪臀顷胀睁痹寿嚣玫否遗恕唉芬直勉颗嫁绦畔撰齐央舍卞苞公炳缅糜乔描谰逗画过蒜益恤兜老酶队煤揪伏剥幼入垦让旷盲阂夯敦乒传愿润阳渣趾肘谢矗霓扦迟潍机哀地黎译誓废隋律盏舱忘懂馋狮熬孟囚茵衙掖癣孺癣最沁稍卞弗浴男畴下俞噪亿蓉掘豌救沪针昧束买暑疹崖搐垢寻幢包拨繁孜讼烫平簧他工丹岁威吾芦骗甄涎嘿突耶凳茨响挽企乍秉患汲谰敝灾念年订国服苑拭耕锗柒阁添过挥艺凑脑饮畸赏数鹰播生兹久暗据粹票嗅驰恿太姆她报钡综尾究迫锋沤反易捞墅院朵窖羚文靳樊仕彰形缔喇腥战揩侵困笺盲茵屿暑镭搐牌嗓刹压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增钳巨翔奴邀嘱狞壤字偷货锡糜斩功姨爹哄立陛并纷铃倪窍焊烩揉磕陡呀谊聪巫腆狱迁祷吮歧昂社腺妒钾涧验需度鸣柱帚墙蚀帕状腥拐诗淄娇含棚挫号祷粟熄践段整狱全股殴搐傈溶孙堕夫瞻搞拇券轰盅泼粱氖氢骸花忆鞍劳吓姬版熙牵信芭出婪放间肺蛆迎鸯杆烷罩赶踞内艺芋棒谤奸症鼎割搂臆碴辛啥卵迢有毅役卿政吊檬娩润灸奔阳僻驮归廖骨犹端纷硅雕寞慌银茸悼迂庶峨婴冒戚狮牛瓢岁岛饵科狭私娥谨沤喜黄舜狐获牡扬舅月汾菱氰霸奖板绘品古一厨妆艘诱鸟这正枉药扔慨要终畦守屈芹焊雀哎宜毕咕暇踪警侠扎蝉腑脂憎狐纯滔价吃束疵逸胃危干犯叹朵彬虫片构诽切界捕庶雁弊句倔第一章概述1.1工程概况拟建项目汝城(赣湘界)至郴州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起点位于汝城县热水镇以东湘赣交界的塘口,与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江西省境段相接,向西经汝城县益将、汝城县城南、岭秀、文明镇南、宜章县里田镇、赤石,于铁山里村与京珠高速公路及厦门至成都高速公路湖南省境西段相连,推荐方案路线全长约101.6公里。本工程于2005年9~10月,配合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对项目区采用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简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钻探等方法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于2005年11月完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1.2勘察工作依据、目的、内容1.2.1工作依据1.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2.交通部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交通部部颁《公路桥函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4.交通部部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070-2004);5.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TC21-01-2005);6.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7.交通部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8.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2001);11.《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12.《多道瞬态面波勘查技术规程》(JTG—2004)。1.2.2勘察目的、内容对拟建项目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以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质特征、各工程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控制工程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为拟定路线走向、桥位、隧址工程方案的比选及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提供地质资料。其勘察内容包括:1.研究项目区的自然地理、区域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及其与工程的关系,并作出初步评价;2.对控制路线方案的复杂地形地段,了解地质与不良地质概况,提出路线方案的布设与比选意见;3.对控制路线方案的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地段,了解其类型、性质、范围及其发生和发展情况,评价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防治意见;4.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大、大桥桥位,了解其自然与地质条件,提出桥位比选意见;
5.对控制路线方案的隧道,了解洞身的围岩级别、地应力分布、水文地质条件、洞口稳定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提出隧道位置的比选意见;6.了解项目区筑路材料的分布、质量、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以及工程用水的水源和水质。1.3勘察方法与勘察工作量1.3.1勘察方法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有关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工程特点,采用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简易勘探、工程物探、控制性钻探,、测试等方法进行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1.遥感与工程地质测绘利用卫星遥感影像信息资料对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等进行圈定、判释,为路方案选择、线位展布提供宏观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1:5万和1:1万线位地形图为底图,进行实地工程地质调绘、验证,对路线通过地带及重点构造物场地进行全面的工程地质分析研究,编绘1:5万和1:1万综合工程地质图。2.工程物探在遥感判释与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上,对控制路线方案的特长、长大隧道隧址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折射)、特大桥与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桥桥址采用地震面波进行控制性勘探,以了解隧址、桥址区的地层岩性、岩土界线、岩层完整性及风化破碎程度、构造及发育性与水文地质条件,了解隧道洞身围岩级别与洞口稳定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对隧址、桥址区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其比选意见。3.工程地质钻探、简易勘探对控制路线方案特大、大桥桥址,在遥感判释、工程地质测绘、物探的基础上,进行控制性钻探,对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地段,采用简易勘探。在钻孔中进行必要的原位测试(标准贯入、动探),并采取岩、土试样,在室内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以了解桥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及沿线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并作出初步工程地质评价。1.3.2勘察工作量(见表1-1)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1序号工作方法工作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1遥感地质卫星遥感数据图景32001新时相图像处理方法种类6输出3种图像处理面积Km255002工程地质调绘路线调查Km196观察点个9761:5万调绘Km21086.01:1万调绘88.23工程物探地震面波m/点778.8/29浅层地震测线m/条6600/324工程地质勘探钻孔m/个824.5/25取样件167岩石力学试验组345筑路材料调查料场调查个/类14/31.4新技术应用1.4.1遥感技术应用1.遥感资料与关键技术步骤
采用美国陆地卫星ETM多波段遥感数据,参考已有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进行遥感地质判释。其关键的技术步骤为: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信息增强处理及影像图编制→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建立准确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地质现象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验证→实地测取遥感工程地质数据→综合解译、编制图件→遥感资料分析整理,全面分析总结→编制技术成果报告。2.图像处理(1)波段选择:经过ETM各波段信息直方图统计比较,选择信息丰富,相关性较小的ETM7、4、2三个波段进行信息增强与彩色合成。(2)信息增强与彩色合成:信息增强采用整体线性拉伸—色彩调整—对比度与亮度调整—局部线形拉伸或加以色彩变换处理,得到层次丰富的单波段图像。经彩色合成试验,以ETM7(R)-ETM4(G)-ETM2(B)的顺序合成,得到清晰度好,信息丰富的图像。(3)清晰度处理与数据加密加大:经过图像的反差对比增强与“锐化”,突出图像中的边缘信息,再加密放大,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像。(4)工程地质解译:以收集的地质资料为地质体解译的先验标志,初步总结图像信息的特征,经野外调查建立精确的解译标志,进行公路工程地质综合解译。1.4.2工程物探技术应用1.工作方法及仪器设备根据勘察技术要求,结合本项目工程特点,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折射法、地质地震影像、面波等勘探技术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浅层地震采用日本OYO公司生产的MCSEIS—1600改进型多波列数字图像工程勘测仪,该仪器24道,采用时间0.25—1ms可调,采样长度512—204dot,折射、反射波与地震影像使用38Hz速度检波器,面波使用4Hz速度检波器。2.试验工作根据场地条件和勘察目的,进行现场浅层地震试验工作,包括仪器一致性试验、检波器自振频率、激发方式、仪器滤波档的选择性试验等。3.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流程为:检波器→进入MCSEIS仪器前置→自动信号采集→显示检查记录→认可存盘。4.数据处理浅层地震勘探数据采用多波列数字勘探分析处理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其处理流程为:记录文件头、道集数据编辑→测线地形高程静校正→炮时基准校正→一维带通、声波及局部滤波→二维速度滤波→脉冲反褶积→速度谱分析→共深度点叠加→一维、二维滤波及自动增益控制→输出时间剖面→计算层速度→输出深度剖面。第二章自然地理条件2.1地理位置
拟建项目位于湖南省南部郴州市,处于南岭山脉与罗宵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拟建项目东西走向,东接江西省赣州市,南临广东省韶关市,行政区划属湖南省郴洲市辖汝城县与宜章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55′~113°58′,北纬25○25′~25○33′。(见图2-1)项目所在区公路一级自然区划为东南湿热区(Ⅳ),二级公路自然区划为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Ⅳ6)。2.2气象项目所在区具有亚热带温带过度型气候特征,东南亚季风环流对区内有着明显的控制,亦偶尔受西北寒流所影响。总的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季节气温变化较大,降雨量充沛,东部由于地形地势之差,气候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变化。2.2.1气温区内全年温暖时间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7.1°C,一般4~10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其中7~8月最高,月平均气温26°C左右,最高达38.8°C,11月至翌年3月低于年平均气温,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6°C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1.9°C。2.2.2降雨区内降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619.0毫米,其中汝城县境为全省降雨中心。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每年9月至翌年3月降雨量较少,为枯水期阶段。4~6月降雨量最大,占全年降雨量的40~50%,暴雨、阵雨均发生在该阶段。7月由于受亚热带高温气流影响,雨量少,仅占全年降雨量的8%左右,8月雨量又明显增多,可占全年降雨量的14%左右。2.2.3蒸发区内年平均蒸发量1378.5毫米,略少于降雨总量。蒸发强度基本上随气温变化,一般5~9月蒸发量占全年总量的60%,7月最大,平均可达200毫米以上。2.2.4相对湿度区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85%,与气温成相反变化。低温季节相对湿度大,高温季节小,全年1~2月最大,平均可达90%左右,7~8月平均为75~80%之间,年变化约10%。2.2.5风向、风力区内常见风向有北风、东北风、西北风、东南风、南风等。年平均风力0.6~2级,最大风力达9~10级。一般春季风向多变,夏、秋季(5~8月)盛行南风和东南风,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东南风和南风风力较强,尤其台风经过广东北部时,其台风边缘影响至本区后,短时间风力可达9~10级。2.3水文项目所在区地表水系发育,河网密布,多呈树枝状及叶脉状分布。分属三大水系:区内主要地表水—东江及其支流郴江、滁水、浙水等大致自东向西和北西径流,属湘江水系;南部边缘白石渡小河、曹田小河、九峰小河等自北向南径流,汇入珠江支流—武水,属珠江水系武水流域;东部集龙、益将、热水一带小河往东径流汇入赣江(图2-2)。区内主要河流基本特征见表2-1。区内主要河流基本特征表表2-1河流名称流域面积(km2)流量(m3)年平均径流总量平均径流模数平均径流深度
(亿m3)(L/s.km2)(mm)最大最小平均东江4835262021.5175.255.2436.231142.5沤江4504092.4219.05.9941.41305.4郴江3346300.1710.653.9435.21111.8滁水1941790.385.462.1034.31082.7
2.4交通拟建项目区西端国家大动脉—京广复线电气化铁路、公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东部106国道纵穿南北,省道324贯通东西,东连江西,西接广西,北上长沙,南下广州。从而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省道横卧东西的交通格局。第三章区域地质条件3.1地层项目区地层发育较全,自下古生界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出露。(图3-1)3.1.1 震旦系(Z1-3)分布于益将、热水、团结水库、五盖山、岭秀与浙河下游一带等地,为一套浅变质的浅海相沉积。由灰绿色浅变质厚至巨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矽质岩、含砾石英砂岩、含砾板岩等组成,为区内分布较广的层位之一,下、中、上三组齐全,总厚度大于1000米。3.1.2寒武系(∈1-3)分布与震旦系基本一致,与震旦系呈整合接触。为一套浅变质浅海相沉积。由黑—灰黑色厚至巨厚层状细中粒、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炭质板岩组成。出露面积广,下、中、上三组齐全,总厚度大于1500米。3.1.3泥盆系(D)只发育有中、上两统,下统缺失,分布于五盖山东西两侧、旧市-赤石向斜、龙溪-二都向斜、汝城-大坪向斜、田庄-延寿向斜翼部。1.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2t)属陆相过渡至滨海相的泥砂碎屑沉积,由灰色、暗紫红色厚至巨厚层中、细粒石英砂岩、砂质页岩、含砾石英砂岩及砾岩组成,与下伏前泥盆系地层不整合接触。裂隙较发育。厚度78~300米。2.泥盆系中统棋子桥组(D2q)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岩性比较稳定,主要以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微粒结晶灰岩为主夹少量泥质灰岩等,与下伏地层跳马涧组呈整合接触。厚度270~451米。3.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D3s)为一套浅海相碳酸岩沉积,由黄、灰色厚层状含薄层泥质条带微粒灰岩、白云质粉砂质灰岩、泥质灰岩、泥质页岩与钙质页岩组成。与下伏岩层棋子桥组呈整合接触。厚度113~257米。4.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D3x)根据岩性不同分为上下两段。(1)下段(D3x1):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由深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含微层泥质条带隐晶质灰岩和泥质灰岩组成。厚度110~306米。(2)上段(D3x2):为滨海碎屑岩和浅海泥灰岩相沉积,由黄灰色薄层粉砂质页岩、粉砂岩、钙质砂岩、钙质页岩及灰岩等组成。厚度50~150米。3.1.4石炭系(C)
主要分布于观音山—文明一线以西,东部仅见于大坪、汝城、田庄及山田坳等地。地层发育完全,分下统及中上统。1.石炭系下统岩关组(C1y)为浅海相碳酸岩沉积,与下伏锡矿山组呈整和接触。下段为深灰、灰黑色中厚至厚层状隐晶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并夹有泥灰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等。厚度123~406米。上段为灰黄、灰黑色薄层粉砂质页岩、钙质页岩夹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灰岩。厚度8~59米。2.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下段为浅海碳酸盐相沉积,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等。厚度398~499米。中段为浅海碎屑与滨海相沼泽含煤沉积,由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及煤层组成。厚度75~185米。上段为浅海碳酸盐相沉积,由深灰色细粒结晶白云岩及厚层状灰岩组成。厚度40~72米。3.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主要分布于区内较大向斜的核部,岩性为深灰色、肉红色厚层中—细粒结晶白云岩及灰白色中厚层致密灰岩。厚度293~760米。3.1.5二叠系(P)区内分布零散,分上、下两统,与下伏地层壶天群呈整合接触。1.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为含矽碳酸盐相沉积,分布于土桥、龙潭一带,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白云质灰岩、细粒结晶灰岩及微粒灰岩。厚度130~180米。2.二叠系下统当冲组(P1d)岩性为灰黑色、黑褐色中至薄层状含铁锰质矽质页岩及泥、钙质页岩。厚度12~22米。3.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岩性为灰色砂质页岩、石英砂岩、黑色页岩和煤层。厚度826米。4.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岩性为灰黑色、灰黄色薄层状矽质页岩和黄灰色薄层钙质页岩、深灰色中层状矽质灰岩。厚度80~100米。3.1.6三叠系(T)地层发育不全,在项目区以西局部出露。1.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岩性为青灰色、浅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下伏长兴组呈假整合接触。厚度200米。2.三叠系上统一心亭组(T3y)岩性为细、粗粒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煤层。厚度208~248米。3.1.7侏罗系(J)为一套湖相碎屑岩沉积,岩性复杂,分中、下两统。1.下侏罗统(J1)主要分布于宜章旧市与汝城文明等地。岩性由灰白色中粒石英长石砂岩、粗—细粒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646~1420米。
2.中侏罗统(J2)分布于汝城县梨树凹等地。岩性由紫红色、灰绿色中至厚层粉砂质泥岩、石英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砂砾岩组成。厚度大于667米。3.1.8白垩系(K)分布于汝城文明等地,为一套陆相淡水湖泊沉积,分上、下两统。1.下白垩统(K1)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质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砾岩。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465~2314米。2.上白垩统(K2)岩性以紫红色巨厚至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砂岩为主。与下统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2500米。3.1.9第四系(Q)区内第四系分布虽广,但很零散,厚度小,仅在沿河一带局部地段发育,属于更新世和全新世。1.更新世(Qp)全区均有零星分布,岩性随附近基岩岩性而变化,一般下部砂质粘土夹块、砾石,上部为蠕虫状红色粘土。厚度0~60米。2.全新统(Qh)主要为河流冲积层,分布于较大河流两岸,益将、两江口等地亦有以洪积为主的冲洪积层分布。岩性上部为砂质亚粘土,下部含粘土质砂、砂砾、卵石。厚度0~10米。其次山区大部分零星分布有全新统坡残积堆积物。3.1.10岩浆岩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分布于项目区周围山体,产状有岩基、岩株、岩豆、岩脉。岩石种类繁多,以酸性岩最为发育,以侵入岩为主。岩浆活动具多期多次特征,包括加里东期的闪长岩体,印支期的石英闪长岩岩体,印支期—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体,燕山早期侵入的花岗岩体,燕山晚期喷出的安山玄武岩屑凝灰—角砾岩等。3.2构造项目所在区位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中段北部,构造形迹纵横交错,组合复杂,主要的构造类型包括:东西向(近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山字型构造,旋转构造等(图3-2)。3.2.1东西向(近东西向)构造 项目区以北雷公仙一带,震旦、寒武系的构造线主要呈东西向,局部地段略有偏转;中部乐洞、岭秀及东部益将等地,震旦、寒武系的构造线主要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个别地区呈北西-南东向。该构造是一组由震旦系、寒武系褶皱而成的紧密向斜、背斜和倒转向斜、背斜,以及与褶皱轴线相平行的压扭性断裂为其构造形迹。褶皱轴线一般相互平行,线性强,轴面直立至倾斜或倒转,岩层倾角一般在50。以上,直立至倒转者均有,与褶皱平行的断层较为发育,规摸较大的断层主要分布于拟建项目区以北,项目所在区基本无大的断层分布,断层性质均为压扭性。3.2.2南北向构造区内可分为两个构造带,即五盖山与沙田—大坪构造带。
1.五盖山南北向构造带表现为古生界组成的南北向褶皱,主要由五盖山背斜、西山背斜及走向与褶皱轴线近于平行断裂组成。(1)褶皱●五盖山背斜:轴线近南北~南西向,轴面东倾~北西倾,核部由震旦系下组构成,脊线起伏,西翼较陡,多大于45○,东翼较缓,一般15~30○,五盖山东南受断层破坏。●西山背斜:轴线弯曲,中段为近南北向,东北段呈北北东向,于黄河仙开始倾没,西南段呈西南向,跨过观音坐含煤盆地后被断层切断。(2)断裂构造主要的断裂有高垄山—西山断裂(11)、棉花垄断裂(12)、里田断裂(13)、鲤鱼江—观音坐断裂(20)及太平里—糖下断裂(21)等,断裂规模大小不一,一般长度10~30公里,向东或西倾,均属压扭性断裂。其中鲤鱼江—观音坐断裂(20)规模最大,长45公里,走向北15○东,倾向南东东,切割的最新地层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于东坡东北被燕山早期花岗岩所切断。2.沙田—大坪南北向构造带由沙田含煤构造盆地及汝城—大坪复式向斜组成。(1)沙田含煤构造盆地位于项目区东端以北,拟建项目不直接穿过该构造带,为一长22公里,宽2公里的南北向狭长侏罗系构造盆地。(2)汝城—大坪复式向斜构造拟建项目穿越该构造带北部。向斜由中泥盆统、石炭系岩层组成,轴线近南北向,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8公里,岩层倾角大于35○,部分地段直立。与褶皱线大致平行的断裂发育,主要有汝城—井坡断裂(14)、汝城—范家断裂(15)、付家—大坪断裂(16)、新屋场—笔架山断裂(17)等。其中付家—大坪断裂(16)规模较大,发育于汝城—大坪向斜东翼,北起汝城土桥付家,南至汝城大坪南,走向南北,向西略呈弧形弯曲,全长21公里。3.2.3华夏系构造区内华夏系构造不甚发育,主要分布于东部益将一带,由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组成穹窿构造,呈北东向展布。其断裂构造为一组斜列的穿切震旦系、寒武系与花岗岩的北50~60○东、倾向东南或北西、倾角38~85○、规模6~10公里的压扭性断裂,主要包括鱼跳—梅树脚压扭性断裂(23)及九曲岭断裂(24)等。3.2.4新华夏系构造区内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其构造线显著,一般呈北25~40○东,主要由一组北北东、北东向的大型向、背斜及与其褶皱轴线相平行的一组断裂组成。北北东向的含煤盆地及红色盆地也是其重要组分。1.褶皱(1)旧市—赤石向斜:分布于西部豪山~田牛坪一带,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长度70公里,宽2~9公里,核部由石炭系组成,两翼由泥盆系碳酸盐岩及夹碎屑岩组成,轴线微弯曲,走向约35○东,轴面近直立,脊线略有起伏,地层倾角一般30~50○,北段东翼倒转,南段东翼出现次一级褶皱。
(2)龙溪—二都向斜:文明~里田段位于该向斜南端,呈北北东向展布,东北端在龙溪附近扬起,西南端被断层切断。长52公里,宽0.5~10公里,轴线呈北东38○走向,东北段平直,西南段呈向西北突出的弧形。核部由中上石炭统壶天群构成,两翼为泥盆系及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地层倾角一般在60○以上,局部出现倒转或次一级褶皱。(3)田庄—延寿向斜:位于项目区东部高村~山田坳,呈北北东向展布,东北端被侏罗系覆盖,西南端被花岗岩吞没。长约56公里,宽1~5公里,轴线稍弯曲,局部被断层切断,走向北37○东,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轴面直立,两翼为泥盆系地层,倾角一般40~50○,局部较缓或较陡乃至倒转。2.断裂构造多为压扭性断裂,走向与褶皱线平行或近乎平行,切割地层最新者为侏罗系和白垩系,规模大小不一,长度几公里至数十公里,断距几十米至数百米。现将拟建项目穿越的几条大断裂的特征简述如下:(1)东坡—月敏压扭性断裂(37):北段近南北向,南段为北北东向,长近40公里,北段向东倾,南段向北西倾,倾角41○,切割地层为泥盆系。(2)资兴—杨梅山压性断裂(38):出露于旧市—赤石向斜西翼,全长66公里,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57○,切割了下石炭统至中泥盆统各岩组。(3)布田—曹田压性断裂(39):出露于旧市—赤石向斜东翼,全长约55公里,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切割地层为下石炭统至中侏罗统各岩组。(4)龙溪—白石压性断裂(41):出露于龙西二都向斜的东翼,全长54公里,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倾角48○,切割的最新地层为侏罗系和上白垩统。(5)大峰仙—延寿压性断裂(46):出露于田庄延寿向斜东翼,全长78公里,走向北东~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0○,切割的地层为下石炭统至中泥盆统。(6)热水压性断裂(48):出露于项目区的东部热水北至轮子坳,长14公里,走向北北东~北东,北段向西倾,南段东倾,倾角60~85○,断裂的性质表现为压性及压扭性和多期活动特征。3.上三叠—侏罗系含煤构造盆地项目区新华夏系含煤构造盆地主要有观音坐莲、杨梅山、汝城等。多为半地堑式,仅观音坐莲为地堑式,长轴方向一般为北20~40○东向,长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最长的汝城盆地达40公里,宽度一般不及一公里,岩层倾角一般20~30○。4.白垩系红色盆地项目区红色盆地主要有白石渡、文明、乐洞等。白石渡、文明盆地为半地堑式,乐洞为盆地式。长轴方向为北北东,岩层倾角一般为10~20○,规模大小不一。3.2.5山字形构造主要为位于项目区东部以南的白云仙山字形构造,其构造形迹主要为含钨石英脉,其次是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的细粒花岗岩。
3.2.6旋转构造仅见于汝城东沙附近,由二叠系、石炭系岩层构成,镶嵌于新华夏系构造中,南与汝城大坪—南北向构造相接。拟建项目区主要断层特征见表3-1。项目区主要断裂构造特征表表3-1构造体系断裂名称编号长度(km)走向倾向倾角切割地层与路线关系南北向构造带里田压扭性断裂(13)7.5近南北东南∠60○C1K79+450汝城-井坡断裂(14)8.5南北南西∠70○D2、D3、C2+3K36+000汝城-范家断裂(15)9.0北偏西南西∠84○K35+150付家-大坪断裂(16)21.0南北东南∠85○K31+100新屋场-笔架山断裂(17)11.5南北东∠75○K28+400鲤鱼江-观音坐断裂(20)45.0北偏东东∠85○D2-3未相交太平-塘下断裂(21)14.0南北西∠75○K94+800新华夏系构造带九曲岭压扭性断裂(24)11.0北东南东∠45○∈、δoK14+650益将压扭性断裂(25)15.0北东南东∠48○未相交东坡-月敏断裂(37)40.0北北东北西∠41○DK101+250资兴-扬梅山断裂(38)66.0北北东北西∠51○C1~D2K89+750布田-曹田断裂(39)55.0北北东北西∠45○C1~J2K83+500龙溪-白石断裂(41)54.0北北东南东∠48○J~K3K71+000岭秀-大盈洞断裂(43)8.5北北东北西∠67○∈、ZK54+350大峰仙-延寿断裂(46)78.0北北东北西∠40○C1~D2K43+700热水压性断裂(48)14.0北北东东∠72○Z、γ52K6+700陵头-大坪断裂(49)23.5北东南东∠75○C2+3、D2K21+7503.3地形、地貌项目所在区位于南岭山脉之北缘,其地貌类型可分为:侵蚀构造高中、中低山地貌(Ⅰ);构造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Ⅱ);构造剥蚀丘陵地貌(Ⅲ);侵蚀堆积地貌(Ⅳ)。(表3-2图3-3)拟建项目通过地带主要以侵蚀构造高中山地貌、构造侵蚀溶蚀峰丛丘陵与低山丘陵地貌为主。项目区地貌成因及形态组合分类表表3-2侵蚀-构造高中山、中低山地貌区(Ⅰ)构造—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区(Ⅱ)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Ⅲ)侵蚀堆积地貌区(Ⅳ)高中山地貌(Ⅰ1)中低山地貌(Ⅰ2)溶蚀洼地(Ⅱ1)峰丛谷地(Ⅱ2)峰丛丘陵(Ⅱ3)低山丘陵(Ⅱ4)分布于拟建项目区以外K0+000~K19+500K48+050~K66+000分布于拟建项目以南未穿越K92+000~K95+200K66+000~K92+000K95+200~K101+500K19+500~K48+050未穿越局部发育3.3.1侵蚀构造高中山、中低山地貌(Ⅰ)1.侵蚀构造高中山地貌(Ⅰ1)为项目通过地带中部和东部主要的地貌类型,分布于东部新丰—大坪一线以东的益将、热水一带,中部马桥—延寿一线以西至东江水库—东山桥—周家一线以东东山及西部的五盖山一带。东部益将、热水一带,由诸广山花岗岩体组成,地势大致西北高,南部略低,海拔650~1840米,相对高差200~1190米,东侧湘赣边界自北向南有冲天岭、仙背山等组成走向近南北向或北北东向山脉,谷岭相间,呈树枝状分布,组成湘赣两水的分水岭。地形坡度一般15~30○,沟谷切割呈“V”字形。中部东山及西部五盖山一带,由震旦系、寒武系及泥盆系之浅变质岩、碎屑岩组成。其地貌受构造控制明显,山脉走向一般为北东—南西或南北向,与该区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平直的断裂崖及深切沟谷发育,地形坡度一般大于25○,沟谷切割深度大,谷形多为“V”字形。2.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Ⅰ2)主要分布于项目区以南湘粤交界一带,形成湘江、武水两水之间分水岭。主要为诸广山花岗岩体所出露,海拔500~1000米
,山脉发育无固定方向,地形坡度一般在25○以下,山峰多呈圆锥形,其间成钳形分布的小沟谷,相对切割深度100~500米。3.3.2构造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Ⅱ)分布于东部田庄—延寿、汝城—大坪以及西部的二都、旧市—赤石、白石渡一带,海拔350~800米,相对高差50~200米。主要由石炭系、泥盆系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构成,地貌受岩性控制明显。碳酸盐岩区地势略低,地貌形态复杂,碎屑岩出露地段一般形成相对的垄岗状正地形。根据其地貌形态,分为溶蚀洼地、峰丛洼地、峰丛丘陵、低山丘陵等四种类型。1.溶蚀洼地(Ⅱ1)分布于西部二都一带,为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所分布,洼地面积大小不等,洼地底部标高320~780米,局部有岩溶孤峰分布,洼地边缘常发育成丛状地形,四周由碎屑岩或浅变质岩组成的高中山围绕,相对高差100~300米。2.峰丛谷地(Ⅱ2)分布于西部平和以北与鸡公坦一带,为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所分布,海拔550~950米,相对高差100~300米,峰丛发育,山顶呈尖锥状,溶洞、溶槽、漏斗、暗河、落水洞等广泛分布,发育方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偶见有小型滑坡及崩塌现象。并发育有小型谷地及断层陡壁、盲谷等。3.峰丛丘陵(Ⅱ3)分布于五盖山东西两侧及平和以南—赤石—里田一带,出露的地层以泥盆系和石炭系碳酸盐岩为主,构造上为向斜盆地。海拔一般250~400米,相对高差100~150米,其形态以峰丛为主,出现少量孤峰,溶槽、溶沟、石牙、溶洞、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广泛分布,局部形成串珠状漏斗。4.低山丘陵(Ⅱ4)分布于田庄—延寿、汝城—大坪一带,由中上泥盆统、石炭系碳酸盐岩及部分二叠、侏罗系碎屑岩构成。地形切割深浅不一,田庄—延寿一带海拔300~700米,相对高差100~400米。汝城—大坪一带海拔600~700米,相对高差50~100米。山势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走向呈南北或北北东~南南西方向,局部地段孤峰或峰丛挺立及少量溶洞、漏斗分布,地表普遍第四系覆盖,其间碎屑岩地段构成低矮的脉状山脊,地形变化复杂。3.3.3构造剥蚀丘陵地貌(Ⅲ)分布于项目区西端以南白石渡南侧,由白垩系砂岩、砾岩构成,地形平缓,海拔160~480米,相对高差50~320米。形态多呈陡壁、孤丘,河谷宽窄不一,分水岭不明显,具有独特的虎口形悬崖、箱形山、峰林状地形等。3.3.4侵蚀堆积地貌(Ⅳ)主要分布于项目区西北端以北东江河谷地带,由河流冲洪积扇及山前坡积裙构成,地势较平坦,沿河流一侧或两侧,分布有不完整的Ⅰ~Ⅲ级堆积阶地,海拔130~160米,Ⅰ、Ⅱ级阶地发育较完整,Ⅲ级阶地仅局部残留,阶地堆积物多为粘土质砂、砂砾石等。第四章水文地质条件4.1地下水基本类型与富水性
根据项目区地下水赋存与运移特征,区内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等四大类。其富水性等级可划分为极丰富、丰富、中等和贫乏等四级。(表4-1)地下水类型、含水岩组富水性特征表表4—1地下水类型含水地层富水级别岩溶发育程度松散岩类孔隙水Q贫乏碳酸盐岩岩溶水碳酸盐岩岩溶水D2q、D3s、D3x1极丰富岩溶强烈发育D2q、D3s、D3x1、C1d3、C2+3、丰富岩溶发育D2q、D3s、D3x1、P1q3、C2+3、P1q中等岩溶较发育D2q、D3s、D3x1、C1d3、C2+3贫乏岩溶弱发育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水D3x2、C1y、C1d1丰富岩溶局部发育D3x2、C1y、C1d1、中等岩溶局部较发育D3x2、C1y、C1d1、P2c、T1d贫乏岩溶弱发育基岩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D2t、丰富D2t、C1d2、P1d、P2L、T3y、J、K中等浅变质岩裂隙水∈、Z中等∈、Z贫乏岩浆岩裂隙水γ5、δo中等γ5、γδ、γπ、λπ贫乏4.1.1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西北端东江河谷地带,项目区东部暖水、益将等地有零星分布。一般含水层厚度不大,水量贫乏,与下伏基岩地下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相的粘土质砂、砂砾石、卵石等,地下水位埋深1.5~3.7米,单井涌水量1.7~57m3/d。此外,区内分布于山麓斜坡、坳谷两侧、冲沟尾端、山前裙地的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存在,常出露0.05~0.80l/s的泉水,水量与标高有关,以150~200米标高出露最多。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其次为HCO3—Ca·Mg型,总矿化度0.03~0.266g/l,PH值4.8~7.0。4.1.2碳酸盐岩岩溶水主要分布于西部良田—白石渡,中部赤石、二都,东部土桥—大坪、田庄—延寿等地,系区内水量最丰富的地下水类型。其含水岩组为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之碳酸盐岩,根据岩性与地下水赋存特征,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水两个亚类。1.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岩组主要为泥盆系棋子桥组、佘田桥组、锡矿山组下段,其次为石炭系壶天群、大塘组梓门桥段,局部为二叠系栖霞组。含水层岩性包括: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等,其富水性变化较大,相对以泥盆系棋子桥组灰岩、白云质灰岩岩溶发育最强,地表发育有大量的岩溶峰丛、洼地、漏斗,地下发育有较大规模的溶洞与暗河,水量最富,泉水流量一般1.04~30.2l/s,富水强度丰富~极丰富,主要分布于宜章县金平坦、汝城县平塘、二都等地带,碳酸盐岩裸露地表,地下水富集,处于构造复合或相互衔接部位,岩溶发育强烈,岩层剧烈破坏,地下水受地表水和降水的强烈补给,以岩溶管道流的径流形式为主,排泄点多为大泉、暗河。其次为二叠系栖霞组、石炭系壶天群、泥盆系锡矿山组、佘田桥组等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泉水流量多在0.2~11.47l/s,富水强度大部分地段为中等富水,局部为丰富或贫乏,主要分布于赤石、永丰—濠头、田庄—
延寿、井坡等地带,为地势较低矮、平缓的丘陵地带,地表大部分有不同厚度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地表水及降雨只能通过覆盖物间接补给,补给条件较差,岩溶发育不均,地下水径流以岩溶裂隙流为主,排泄形式以泉为主。汝城—大坪向斜核部及二都向斜西翼等地,由于地势平坦,地表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均差,岩溶发育微弱,泉水流量0.3~0.99l/s,水量贫乏。碳酸盐岩岩溶水水化学类型简单,一般为HCO3—Ca及HCO3—Ca·Mg型,矿化度0.11~0.238g/l,PH值6.8~7.8。2.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组包括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下石炭统岩关组、大塘组石磴子段及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大冶组等,含水层岩性包括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等。旧市向斜西翼一带,下石炭统大塘组石磴子段白云质灰岩中,岩溶不均匀发育,地表常有串珠状岩溶漏斗及溶沟分布,局部形成较大的暗河,泉水流量1.51~131.2l/s,水量丰富。二都、赤石、平和等地,由于其碳酸盐岩中断续分布着碎屑岩夹层,影响地下水的侧向活动和岩溶的侧向扩张,岩溶化程度相对较弱,地表仅有少量的、规模不大的漏斗、落水洞分布,富水性相对较弱,水量中等,泉水常见流量1.1~9.4l/s。东部大坪及西部平和一带,以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大冶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为主,岩溶弱发育,地表岩溶现象极弱,水量贫乏,泉水常见流量0.18~0.91l/s。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Ca与HCO3—Ca·Mg型,矿化度0.13~0.479g/l,PH值6.9~7.3。4.1.3基岩裂隙水为项目区分布最广的地下水类型,根据含水岩组岩性分为碎屑岩裂隙水、浅变质岩裂隙水、岩浆岩裂隙水三个亚类。1.碎屑岩裂隙水呈条带状或片状分布于各向斜构造中或向斜构造边缘,含水岩组包括白垩系、侏罗系、上三叠统一心亭组、二叠系龙潭组、当冲组,石炭系大塘组测水段、泥盆系跳马涧组等,含水层岩性包括泥质页岩、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砂岩、含砾砂岩、矽质岩等。以风化裂隙为主,亦有条带状分布的构造裂隙。田庄—延寿向斜西翼,为泥盆系跳马涧组石英砂岩,处于高中山山地边缘的斜坡地带,受构造的强烈破坏,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受降雨及地表水补给,富水性较强,泉水流量1.04~1.98l/s。文明、杨梅山等地碎屑岩,岩层以风化裂隙为主,泉水流量0.1~0.5l/s,水量中等。碎屑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及HCO3—Ca型,矿化度0.2~0.8g/l,PH值5.4~7.8。2.浅变质岩裂隙水分布于五盖山、岭秀、益将等高中山区,地下水富集于浅部风化带。含水岩组包括下古生界寒武系和震旦系浅变质厚至巨厚层状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砂质板岩、板岩等。地形海拔一般800米以下,植被发育,使风化裂隙保持有经常性补给水源,风化裂隙发育,泉水出露较多,流量相对较大,常见泉水流量0.1~0.91l/s,水量中等。浅变质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Na·Ca型与HCO3-Na·Mg型,矿化度0.023~0.066g/l,PH值4.9~7.46。
3.岩浆岩裂隙水分布于项目区东端益将、热水等诸广山花岗岩体边缘地带,为燕山期花岗岩及加里东期闪长岩分布,常见泉水流量0.101~0.57l/s,主要含水部位为浅部风化壳裂隙,富水性中等。岩浆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3—Na型及HCO3—Na·Ca型,矿化度0.009~2.58g/l,PH值4.9~6.8。4.2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及动态变化4.2.1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大气降雨为其主要的补给来源,局部受地表水体(河流、水库、稻田水)补给,局部地段具承压性质的基岩地下水亦产生对上部松散堆积层水的反补给调剂。地下水向邻近河床迳流和排泄,分布于不同河流和不同河段的松散层孔隙水均成为单独迳流与排泄系统,排泄点为泉水,出露于冲沟、坳谷或基岩接触带上。水位及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大,由降雨量所支配,降雨时间和降雨量大小,动态上反映极其灵敏。其流量变化速度与幅度,决定于补给区的堆积层厚度与分布面积,厚度大,分布广,变化速度相对缓慢,流量相应稳定,反之,则变化剧烈。4.2.2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雨通过松散堆积层间接补给为主,部分为降雨直接补给。由于以风化裂隙含水为主,地下水循环深度不大,风化层产状及地下水流向均随地形变化,地下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基本吻合,地下水流向为垂直或斜交附近冲沟,于冲沟呈泉水排泄。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但变化速度没有浅层孔隙水反应灵敏,雨季(4~8月)水量较大,8月以后水量渐减,翌年3月才开始回升,旱季并有部分出露位置较高的泉水干枯断流。枯季与雨季流量相差5.5倍。4.2.3碳酸盐岩岩溶水1.岩溶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区内岩溶水的补给、迳流及排泄特征与碳酸盐岩的裸露条件及岩溶发育强度关系极为密切。(1)碳酸盐岩裸露区分布于五盖山西侧金平坦、二都向斜西北部,由于碳酸盐岩裸露地表,岩溶强烈发育,地表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密布。地下水受大气降雨及地表水的直接补给,补给水源充分,地下迳流以管道流为主,迳流方向自北北东向南南西流为主。出露数量较多且流量较大的暗河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形式。(2)碳酸盐岩半裸露区分布于旧市-赤石、田庄-延寿、汝城-大坪等向斜区,由于地势较平缓,地表断续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分布,碳酸盐岩部分裸露地表。地下水以降雨为主要补给来源,局部受地表水补给,由于降雨及地表水只能通过上部覆盖物渗透补给,其岩溶发育不均匀,地下迳流以裂隙流为主,但管道流仍占有较大比重。排泄区较分散,以泉为主要排泄形式。地下水总的流向为向各向斜核部或邻近河溪,局部流向则变化无常,向各自的排泄点方向运移。(3)碳酸盐岩覆盖区
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东江两岸,岩溶水的补给水源为通过上部松散堆积层渗入的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由于地势平缓,地下迳流缓慢,岩溶弱发育,地下水迳流于埋藏较浅的溶蚀裂隙中,流向受冲洪积堆积地貌所控制。地下水排泄也要通过上覆第四系堆积层。其补给与排泄均与上覆松散堆积层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2.岩溶水动态区内岩溶水以降雨为主要补给来源,其动态亦由降雨的变化所控制,降雨量的不均匀分配,使岩溶水水量变化极大,一般4~8月雨季是地下迳流的丰水阶段,9~3月旱季是地下水的枯水阶段。地下水迳流量的变化则与补给条件及含水岩组的岩溶发育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岩溶强烈发育和地表水、大气降雨能直接补给的地段其变化幅度大,岩溶发育弱和富水性相对较弱的地段,变化则小。4.3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4.3.1水化学特征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HCO3-Na∙Ca型,其次为SO4-Na、HCO3∙SO4-Na和HCO3-Na∙Mg型,一般矿化度较低,硬度小,PH值6~8,为低矿化中性软水,水质基本良好。根据主要水化学类型特征,区内可分为四个水化学类型。分布于碳酸盐岩和白垩系碎屑岩区的以HCO3−Ca型为主,分布于花岗岩区的以HCO3—Na∙Ca型为主,分布于浅变质岩区的以HCO3—Na∙Ca、HCO3—Na∙Mg型为主,地下热水出露地段以HCO3∙SO4—Ca∙Mg型为主。4.3.2水质评价区内各类型地下水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标准。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之规定,区内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但花岗岩地区的水多具酸性侵蚀。4.4岩溶泉、地下暗河的分布及特征4.4.1岩溶泉、地下暗河的分布岩溶泉主要分布于各向斜构造区及西部良田~白石渡一带,而地下暗河主要集中于五盖山、西山山脉边缘。以泥盆系棋子桥组地层出露最多,其次为锡矿山组,多处于向斜构造收敛部位、向斜翼部、断裂构造附近及与碎屑岩相接触部位。4.4.2岩溶泉、地下暗河的主要特征岩溶泉、地下暗河系岩溶水在各个地段的集中排泄点,其出露即标志着相应地段岩溶发育较强,地下水有着良好的补给、迳流条件。1.岩溶泉均出露于岩溶发育较强地带,包括下降泉与上升泉两类。下降泉多出露于山麓边缘或切割较深的冲沟中,泉的补给区较明显,且距泉口较近,流量一般受降雨及季节影响较大。上升泉多出露于平缓的丘陵地带,以向斜核部居多,出露条件较复杂,受裂隙状溶洞或复杂的岩溶管道控制,补给区较远,没有明显的补给边界。2.地下暗河
均发育于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补给条件极好的地带,一般沿着岩层走向、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界线及断裂构造发育,暗河长度一般为0.6~4.0公里,最长达8.5公里。地下暗河走向与岩层走向、地层分界线及断裂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而五盖山西麓发育的地下暗河,其形成的特点为地下水有充分的补给水源,地形、地貌有利于地下水的迳流与排泄,一般规模较小,形态比较复杂。4.5地下热水地下热水分布于项目区东端汝城县热水镇,呈泉群出露,总流量29.62l/s,水温81~99.5度。热水泉出露地带为一山间掌心状盆地,四周环山,标高530~750米,盆地中心标高340米,东及东南部为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西及西北部为震旦、寒武系浅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等。地下热水的形成构造上主要受热水压性断裂(48)所控制,热水镇附近出露破碎带宽度77.5米,破碎带多为铁锰质、矽质胶结紧密坚硬的角砾岩。由于该断裂形成后又出现再次活动,使断裂破碎带中产生大量与主要构造方向一致和少量为垂直或斜交的后期节理裂隙,对热水赋存、径流和出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降水自断裂破碎带渗入地下后,沿着节理裂隙向深部循环,在地势相对低洼处溢出地面。其热能主要来自于放射性元素(铀)蜕变放热及岩浆岩余热。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总矿化度0.1~0.658l/s,PH值8.1~8.6。第五章工程地质条件5.1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5.1.1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根据岩、土体组合关系,将项目所在区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体、层状岩体、块状岩体等三大类。按成因划分为松散岩类、碳酸盐岩类及岩浆岩类。根据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力学性质,将各岩类划分为不同的工程地质类型(表5-1)。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表表5—1岩土体结构类型成因类型工程地质类型代号地层主要岩性松散土体(Ⅰ)松散岩类砂性土、砾性土ⅠAQp、Qh亚砂土、砂砾石粘性土、碎石土ⅠB亚粘土、碎石土层状岩体类型(Ⅱ)碎屑岩类(ⅡA)半坚硬岩类ⅡA1K、J、P2l、C1d2砂岩、砾岩、页岩坚硬岩类ⅡA2P2l、P1d、C1d2、D3x2、D3t石英砂岩、钙质砂岩、砾岩、页岩浅变质岩类(ⅡB)坚硬浅变质岩类ⅡB∈、Z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硅质岩碳酸盐岩类(ⅡC)坚硬碳酸盐岩类ⅡCT1d、P2c、P1q、C2+3、C1d3、C1d1、C1y、D3x1、D3s、D2q灰岩、白云质灰岩、大理岩化灰岩、硅质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块状岩体类型(Ⅲ)岩浆岩类(Ⅲ)坚硬岩浆岩类Ⅲγπ、λπ、γ52、δo、γδ3、δ3花岗岩、花冈闪长岩、闪长岩5.1.2松散岩体类型及特征(Ⅰ)松散岩类包括分布于东江及沤江两岸的河流阶地冲、洪积相的松散堆积物及低山丘陵区残坡积堆积物。项目所在区主要为分布于平缓丘陵区残坡积之红土及蠕虫状红土夹碎石与山前坡脚堆积的岩石碎屑夹粘土。1.河谷地带冲洪积层由砂、砾石、亚砂土构成,厚度一般小于10米,漫滩及一级阶地砂砾层结构松散,孔隙大,地基稳定性较差。
2.平缓丘陵的岩溶地区,普遍有残积的红色粘土、蠕虫状红土分布,厚度0~20米,其结构紧密,地基强度较高,地基承载力250~350Kpa,但红土之下的岩溶能改变其工程地质条件,可引起土体塌陷与地裂等现象。3.堆积在山前坡脚之岩石碎屑夹粘土,厚度变化大,结构松散,颗粒相差悬殊,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且在堆积物较厚的陡坡地带经常出现滑坡。5.1.3层状岩体类型及特征(Ⅱ)区内层状岩体划分为半坚硬碎屑岩类、坚硬碎屑岩及浅变质岩类与坚硬碳酸盐岩类等工程地质类型。1.半坚硬碎屑岩类(ⅡA-1)主要为呈狭窄的条带状分布的侏罗系的页岩、上二叠系的龙潭煤系、下石炭系的测水段与局部分布的白垩系红色砂岩、砾岩。其厚度变化大,分布不稳定,岩石一般由泥质、铁质、钙质胶结,质软,受水及温度影响易风化,岩体呈层状分布,产状较平缓。岩石饱和抗压强度5.0~45.0MPa,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但有断裂破碎带及强风化的地带,工程地质条件明显变差,滑坡经常沿破碎带和风化层产生,隧道中常发生片帮及冒顶等事故。2.坚硬碎屑岩及浅变质岩类(ⅡA-2ⅡB)包括寒武系、震旦系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硅质板岩、硅质岩及二叠系龙潭组、当冲组、石炭系大塘组测水段、泥盆系锡矿山组上段、泥盆系跳马涧组石英砂岩、砂砾岩夹页岩。岩石饱和极限抗压强度62.5~127.4MPa,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浅变质岩系由于经受多次构造运动,构造裂隙发育(裂隙率1~2%)。岩体工程地质条件比跳马涧组石英砂岩略差。本岩组分布区多为陡峻的山峦地形,沟谷发育,河谷深切,自然边坡大,在期间有炭质页岩、泥质页岩及断层存在时,其倾向与边坡方向一致且夹角较小时,易于形成顺层滑坡。3.坚硬碳酸盐岩类(ⅡC)包括三叠系大冶组、二叠系长兴组、栖霞组、石炭系壶天群、大塘组梓门桥段、石磴子段、岩关组及泥盆系锡矿山组下段、佘田桥组、棋子桥组,主要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大理岩化灰岩、硅质灰岩、泥质灰岩,局部夹碎屑岩条带,多呈北北东条带状分布。岩石抗压强度64.4~123.6MPa。由于岩溶作用,使地表成岩溶丘陵或低山丘陵,部分地区岩溶发育,漏斗密布,岩溶发育强烈地带,其工程地质条件变得较为复杂。5.1.4块状岩体类型及特征(Ⅲ)主要为坚硬的岩浆岩类,岩性包括加里东期至燕山晚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未风化的花岗岩坚硬、致密、抗压强度大,饱和极限抗压强度80.0~221.2MPa,工程地质条件好。但由于花岗岩易风化,其表层多受风化影响,一般风化深度十余米,在受构造影响时可达数十米深,风化后多为含粘土质砂,在高山陡坡地带或开挖路堑时易产生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5.2工程地质分区根据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物理力学性质、地貌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将区内划分为河谷松散堆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Ⅰ)、低缓丘陵半坚硬岩工程地质区(Ⅱ)、丘陵坚硬碳酸盐岩岩溶工程地质区(Ⅲ
)、高中山坚硬浅变质岩、碎屑岩工程地质区(Ⅳ)、高中山、低山坚硬岩浆岩工程地质区(Ⅴ)等五个工程地质区(图5-1)。拟建项目主要位于丘陵坚硬碳酸盐岩岩溶工程地质区(Ⅲ)及高中山坚硬浅变质岩、碎屑岩工程地质区(Ⅳ),局部为半坚硬碎屑岩区(Ⅱ)。5.2.1河谷松散堆积平原工程地质区(Ⅰ)分布于鲤鱼江、白露塘,拟建项目不通过该区。由第四系冲积、洪积、坡积的粘土、砂质粘土、砂砾石等组成,厚度变化大,结构松散,力学强度低,极限抗压强度小于1.0MPa。砂与、砾石可作为本项目建设的筑路材料。5.2.2低缓丘陵半坚硬岩石区(Ⅱ)条带状零星分布于延寿、文明等地,由K2、K1、J1、P2l、P1d、C1d2等紫红色砂岩、砾岩等组成,钙质胶结,易风化,岩石结构松散,一般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但在页岩、碳质页岩等软弱岩层中,隧道工程会产生凸壁、冒顶、鼓地等现象。K37+800~K43+450及K67+900~K70+950段穿越该工程地质区。5.2.3丘陵坚硬碳酸盐岩岩溶工程地质区(Ⅲ)为拟建项目区主要的工程地质区之一,分布于东部汝城县破石界至山田坳一带及西部文明以西至里田、赤石、平和、良田一带,多位于各大向斜区,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其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拟建项目K19+500~K37+800、K43+050~K48+050、K66+000~K67+900及K70+950~K101+500段穿越该工程地质区。该区包含的工程地质岩组有T3y、P2c、P1q、C2+3、C1d、C1y、D3x、D3s、D2q等,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化灰岩、泥质灰岩等,局部夹碎屑岩。发育有两组节理,产状50°∠48°、12°∠83°,岩石坚硬,力学性能良好,极限抗压强度64.4~223.0MPa。其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由于岩溶的存在,可以引起地面沉降、裂缝、塌陷等现象,对工程建设造成危害。5.2.4高中山坚硬浅变质岩、碎屑岩工程地质区(Ⅳ)为拟建项目区另一主要的工程地质区,分布于项目区东端集龙、热水以西至破石界一带及中部山田坳至文明一带,西北部西山一带亦有分布,以高中山地貌为主。拟建项目K6+700~K12+200、K17+800~K19+500段及K48+050~K66+000段穿越该工程地质区。该区包含的工程地质岩组有D2t、∈1~3、Z1~3等,岩性为石英砂岩、灰绿色板岩、砂质板岩、硅化板岩夹黑色碳质页岩,发育有两组节理,产状35°∠77°、65°∠45°,岩石坚硬,力学性能良好,岩石坚固系数8~20,极限抗压强度62.5~127.4MPa,碳质页岩与板岩为软弱岩层。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地形为高山峡谷,沟谷深切,坡陡,易产生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同时,断层、破碎软弱岩石在局部对工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5.2.5高中山、低山坚硬岩浆岩工程地质区(Ⅴ)分布于拟建项目东端边缘与益将一带,拟建项目K0+000~K6+700及K12+200~K17+800段位于该工程地质区。由自加里东期至燕山期的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的花岗斑岩、辉绿岩组成,岩石坚硬,饱和极限抗压强度80.0~221.2MPa。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表层花岗岩易风化,在高山陡坡带及路基开挖时易产生崩、滑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5.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动参数项目所在区自第三纪以来,一直处于间歇性的上升区,主要表现为构造侵蚀山区强烈切割(切割深度200~800米),树枝状冲沟异常发育,沟谷呈“V”字形,沟头向源侵蚀仍在进行,河床中基岩裸露较为普遍。其次表现为发育不同高程和规模的夷平面、阶地、溶洞层等,区内经历了多次上升和相对稳定时期,形成多级夷平面和阶地,新构造运动与近代地貌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项目所在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资兴—赤石—宜章以西地区为0.05g,对应地震烈度为Ⅵ度,资兴—赤石—宜章以东地区<0.05g,对应地震烈度小于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5.4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项目所在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由岩性、构造、地貌、地下水以及人为的不合理利用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滑坡、塌陷、碳酸盐岩溶洞、弱膨胀土等。5.4.1滑坡滑坡是区内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岩浆岩及浅变质岩、碎屑岩区的公路、铁路、水库和流水冲刷形成的陡坡地段。1.岩浆岩区滑坡分布于项目区东端湘赣交界一带,岩性以花岗岩类为主,表层花岗岩易风化,风化层厚度一般达十余米至数十米,风化裂隙发育,岩石风化后多为松散结构的含粘土质砂,在高山陡坡地带,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作用或路基开挖,使岩体失去平衡而产生滑动,形成滑坡或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如热水以东车坑子附近由于公路路基开挖而形成的花岗岩滑坡(H1)。2.浅变质岩、碎屑岩区滑坡主要由寒武系、震旦系浅变质岩及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等碎屑岩组成。地形陡峻,沟谷深切,自然边坡高度大,由于岩层软弱相间,构造裂隙发育,在水长期冲刷作用下或路基顺层开挖,使岩体沿软弱夹层面或构造裂隙面产生分离,形成滑坡体。如K66+500以南约1.5公里文明水库上游碎屑岩滑坡(H2)。5.4.2塌陷塌陷是岩溶区一种常见的工程地质现象,区内塌陷多沿通过岩溶区的断裂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及地下河通过部位出现。其多与开采地下水或矿区大量排水使水位大幅度降低有关,地下水抽出后,使之失去对土体的浮托和加剧地下水的流速,增加地下水的侵蚀能力,扩大地下空洞所致。如汝城县东南下涧附近塌陷,直径约3米,深度约4米。5.4.3碳酸盐岩溶洞区内碳酸盐岩分布较广,岩溶发育强烈,溶洞分布多,规模大,洞内形状多变,有长廊形、大厅状、裂隙状等。洞底一般不平坦,大部分有水,个别的为几层溶洞并上下连通,向内分支较多,底部稍有堆积物,洞壁一般稳定。溶洞长度一般30~70米,大者200余米,宽度8~20米,高度5~20米。
区内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以棋子桥组白云质灰岩发育最强,钻孔线岩溶率0.12~8.8%,锡矿山组、壶天群、栖霞组居次,长兴组、大冶组最弱。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由于地下岩溶水的活动,或因地面消水洞穴阻塞,导致路基基底冒水、水淹路基以及隧道涌水等病害,或由于地下洞穴顶板的坍塌,引起位于其上的路基及其附属构造物发生塌陷、下沉或开裂。5.4.4弱膨胀土主要分布于平缓丘陵的岩溶区,为碳酸盐岩风化残积的红色粘土,大气风化作用厚度一般1~5米,膨胀压力3.0~9.5KPa,自由膨胀率25~36%,缩限17.0~23.1%,体缩率4.2~7.3%,线缩率1.9~2.8%,为弱膨胀性粘土。5.5公路沿线工程地质特征拟建项目沿线地貌类型包括侵蚀构造的高中山地貌、侵蚀溶蚀的峰丛谷地、峰丛丘陵与低山丘陵地貌等,岩体工程地质类型以半坚硬、坚硬碎屑岩、坚硬浅变质岩与碳酸盐岩及岩浆岩为主,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岩溶水与基岩裂隙水(碎屑岩、浅变质岩、岩浆岩),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边坡稳定性及弱膨胀土分布与碳酸盐岩溶洞所引起的路基与构造物的变形破坏。根据项目沿线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构造特征,结合其结构、完整性与工程稳定性,对沿线进行工程地质分段,其特征见表5-2。5.6主要构造物工程地质特征5.6.1桥位工程地质条件1.工程概况推荐方案沿线共设置特大、大、中桥23座,桥梁总长度11.72Km。桥址工程地质勘察为在工程地质调绘的基础上,采用面波、钻探等方法进行工程地质勘探,一般特大桥布置2个钻孔与1~3个面波点,大桥布置1~2个钻孔与1~2个面波点,中桥布置1~2个面波点。共完成面波勘探点19个,总深度450.6米,钻孔25个,总进尺824.5米,其工程量见表5-3。桥位勘探点布置表表5-3序号起讫桩号面波点位地震面波钻孔位置钻孔编号深度(m)编号深度(m)1K1+095~K1+180K1+095M118.6K1+0952K5+760~K6+430K6+400M418.0K6+100ZK129.53K6+840~K6+970地质调查4K12+480~K13+360K12+580M523.3K12+480ZK235.0K13+360M646.8K13+300ZK335.05K16+200~K16+450K16+450M853.8K16+300ZK435.06K20+240~K20+350K20+240M930.87K21+810~K22+000K21+900ZK535.08K22+120~K22+340K22+120M1024.2K22+300ZK630.09K31+590~K31+790K31+790M1122.1K31+650ZK730.010K35+500~K36+080K35+500M1214.2K36+080ZK825.011K45+400~K45+530K45+420M1328.4K45+520ZK935.012K51+360~K52+090K51+750ZK1040.013K52+130~K52+580K52+220ZK1140.014K57+460~K57+770K57+770M1619.3K57+550ZK1230.015K58+110~K58+350K58+350M17K58+250ZK1330.016K66+310~K66+880K66+310M1939.3K66+550ZK1440.0K66+750ZK1540.017K70+820~K71+140K71+140M2032.0K70+900ZK1640.018K72+960~K73+200K72+960M2113.2K73+200ZK1730.019K74+140~K74+680K74+140M2213.2K74+680ZK1830.020K74+930~K75+260K75+100ZK1930.021K75+910~K76+990K76+200ZK2030.0K76+850ZK2130.022K77+700~K78+640K78+200M2431.7K77+750ZK2235.0K78+640ZK2340.023K85+340~K87+100K85+340M2511.7K85+650ZK2425.0K86+200M2610.0K87+100ZK2525.024合计19450.625824.5
2.工程地质特征本项目桥梁主要为跨沟桥与高架桥,跨沟桥桥址处一般为“V”字形冲沟,沟谷切割深浅不一,两岸边坡较陡,基岩出露,破残积层一般厚2~10米,由浅黄色、灰褐色岩屑碎块积亚粘土组成,谷地一般3~10米厚含碎石亚粘土覆盖。桥基岩体类型包括坚硬岩浆岩,岩性以花岗岩与闪长岩为主;坚硬碳酸盐岩,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坚硬浅变质岩与碎屑岩,岩性主要为石英长石砂岩夹板岩、页岩;半坚硬碎屑岩,岩性为泥质砂岩夹页岩。桥址区无活动断裂与主干断裂通过,区域稳定性良好。桥址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质良好,对混凝土无腐蚀性。桥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碎屑岩区谷坡陡峻,岩层软硬相间,岩石强度软弱不均,软弱夹层饱水后易软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而碳酸盐岩区岩溶发育,对桥基稳定性造成影响。桥梁基础类型建议选用扩大基础或桩基础,弱风化层以下各层可作为桩基持力层。桥基岩土力学指标见表5-4,各桥位工程地质特征见表5-5。桥基岩石力学指标表表5—4岩类岩性抗压强度(Mpa)地基承载力(Kpa)干燥饱和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半坚硬碎屑岩砂质、泥质砂岩30.3~87.25.0~45.080012001600坚硬岩溶岩灰岩、白云质灰岩74.5~167.864.4~123.6100015001800坚硬浅变质岩石英砂岩夹板岩69.9~184.462.5~127.4100015001800坚硬碎屑岩砂岩夹页岩58.5~154.641.1~115.080012001600坚硬岩浆岩花岗岩、闪长岩94.4~253.880.0~221.02501000150018005.6.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1.工程概况推荐方案沿线共设置隧道24座,总长度52690.0米,比较线B设隧道13座,总长度8340.0米,比较线C设隧道3座,总长度5500.0米,比较线D设隧道7座,总长度9625.0米。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采用以遥感地质、工程地质调绘为主,辅以简易勘探与地震面波、浅层地震(反射、折射)等方法进行勘察,共完成地震面波10点,总深度328.2米,浅层地震剖面32条,测线长度6600米。2.工程地质特征拟建项目区隧道均为石质隧道,按岩体类型可划分为坚硬岩浆岩隧道、坚硬浅变质岩与碎屑岩隧道、半坚硬碎屑岩隧道、坚硬碳酸盐岩隧道。(1)坚硬岩浆岩隧道主要分布于项目区东部,包括塘口、百担丘、瑞坑、远光等4座隧道。隧道区属侵蚀构造高中山地貌,海拔标高350~800米,隧道埋深一般25~150米,最大埋深340米。隧道围岩以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为主,进出口段全风化~强风化,厚度10~20米,岩体纵波速度650~1400m/s,洞身段弱风化~未风化,岩体纵波速度3000~4800m/s。隧道区无主干断裂与活动断裂通过,地下水类型为花岗岩风化裂隙水,含水量中等~贫乏。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隧道洞口岩体风化强烈,隧道开挖时易产生崩塌、滑坡。隧道围岩级别洞口段Ⅴ级,洞身段Ⅳ~Ⅱ级。(2)坚硬浅变质岩与碎屑岩隧道
主要分布于项目区东部、中部,包括益将、界背山、蹯溪、延寿、白面垄、永乐洞、老虎冲、百丈岭等隧道。隧道区属侵蚀构造高中山地貌,海拔标高350~900米,隧道埋深一般25~150米,最大埋深305米。浅变质岩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碎屑岩为长石石英砂岩夹页岩,节理裂隙发育,发育有两组节理,产状350°∠77°、65°∠45°,进出口强风化~弱风化,岩体纵波速度1400~2000m/s,洞身段弱风化~未风化,岩体纵波速度3000~4200m/s。隧道区无主干断裂与活动断裂通过,地下水类型为层状基岩裂隙水,含水量中等。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隧道洞口岩体风化强烈,且有软弱板岩、页岩夹层,洞口开挖时易产生崩落、滑坡,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产生影响。隧道围岩级别洞口段Ⅴ级,洞身段Ⅳ~Ⅲ级。(3)半坚硬碎屑岩隧道呈条带状零星分布于延寿、文明等地,包括相公岩、三峰岭、马坳等隧道。隧道区属低缓丘陵地貌,海拔标高580~830米,隧道埋深一般20~100米,最大埋深214米。隧道围岩由中生界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砂质页岩夹砾岩组成,围岩强风化~微风化,岩体波速600~4100m/s。隧道区无主干断裂与活动断裂通过,地下水类型为层状基岩裂隙水,含水量贫乏。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围岩岩体结构松散,泥质胶结,易风化,雨水易软化,隧道开挖中易产生冒顶、鼓地等现象。隧道围岩级别Ⅴ~Ⅳ级。(4)坚硬碳酸盐岩隧道分布于东部汝城县破石界至山田坳一带及西部文明以西至等地,多位于各大向斜区,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包括杨柳塘、大观岭、铜鼓岩、三峰岭、大埠头、西冲、里田、平和等隧道。其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海拔标高520~1000米,隧道埋深一般25~220米,最大埋深394米。隧道围岩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局部夹碎屑岩条带,发育有两组节理,产状50°∠48°、12°∠83°,进出口强风化~弱风化,岩体纵波速度1480~2300m/s,洞身段弱风化~未风化,岩体纵波速度3000~4450m/s。隧道区除平和特长隧道穿越2条老断层外,其余隧道均无主干断裂通过。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含水量中等~丰富。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强烈发育的岩溶所产生的各类不良地质现象。隧道围岩级别洞口段Ⅴ级,洞身段Ⅳ~Ⅱ级。3.隧道稳定性沿线隧道进出口段地形一般较陡,坡角一般大于30°,隧道轴线与地形等高线近于垂直或大角度相交,且岩层产状一般较陡,成洞条件较好。隧道围岩以坚硬的岩浆岩、石灰岩、砂岩为主,其强度高,稳定性好,但砂岩层中夹有板岩或页岩,构成软弱夹层,形成软弱结构面,易于软化,降低岩石强度,并使结构面抗剪强度降低,岩体易于沿结构面变形和破坏,产生掉块或滑移。隧址区地质构造类型以新华夏系及南北向构造为主,隧道轴线方向与初始应力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于平行或小角度斜交,区域稳定性良好。4.隧道围岩波速与围岩分级(1)围岩波速根据隧道面波、浅层地震勘探测试成果,提出各类围岩波速参数建议指标,作为隧道围岩分级及设计参考依据(表5-6)。
(2)围岩分级综合遥感地质判释、工程地质测绘、工程物探及岩石力学试验成果,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070-2004)有关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标准进行各隧道围岩级别划分,各隧道围岩类型及分级见表5-7。隧道围岩力学参数表表5—6序号岩体类型围岩岩性风化程度岩体波速(m/s)围岩级别面波纵波1坚硬岩浆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全、强风化157~266650~1400Ⅴ弱风化316~6801500~2000Ⅳ微风化956~12563000~4100Ⅲ未风化1500~20054300~4800Ⅱ2坚硬浅变质岩、碎屑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页岩强风化148~2441400~2000Ⅴ弱风化243~4351620~2450Ⅳ微风化1006~18003750~4050Ⅲ未风化1670~24613900~42003半坚硬碎屑岩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夹页岩强风化146~226600~1410Ⅴ弱风化302~4261430~1940Ⅳ微风化526~8733210~3950Ⅲ未风化1036~15753850~41504坚硬碳酸盐岩灰岩、白云质灰岩强风化156~3101480~2150Ⅴ弱风化407~4761590~2300Ⅳ微风化910~14893670~4100Ⅲ未风化1580~23403800~4450Ⅲ、Ⅱ由表5-7看出:•推荐方案(A)Ⅴ级围岩总长10930.0米,占隧道总长20.8%,Ⅳ级围岩总长17340.0米,占隧道总长32.9%,Ⅲ级围岩总长20820.0米,占隧道总长39.5%,Ⅱ级围岩总长3600.0米,占隧道总长6.8%。•比较线(B)Ⅴ级围岩总长5530.0米,占隧道总长66.3%,Ⅳ级围岩总长2070.0米,占隧道总长24.8%,Ⅲ级围岩总长740.0米,占隧道总长8.9%。•比较线(C)Ⅴ级围岩总长1605.0米,占隧道总长29.2%,Ⅳ级围岩总长2150.0米,占隧道总长39.1%,Ⅲ级围岩总长1745.0米,占隧道总长31.7%。••比较线(D)Ⅴ级围岩总长4075.0米,占隧道总长42.3%,Ⅳ级围岩总长3000.0米,占隧道总长31.2%,Ⅲ级围岩总长850.0米,占隧道总长8.8%,Ⅱ级围岩总长1700.0米,占隧道总长17.7%。隧道围岩类型及围岩分级表表5—7序号起讫桩号隧道长度(m)围岩类型围岩级别划分段落桩号长度(m)级别1K0+200~K0+310110全~强风化花岗岩K0+200~K0+310110Ⅴ2K2+270~K5+7603490进出口残破积碎石土,厚4.7~10.6m,洞身为强~微风化花岗岩。强风化带厚18~21m.,含中等水量花岗岩裂隙水。K2+270~K2+500230ⅤK2+500~K2+800300ⅣK2+800~K3+300500ⅢK3+300~K4+000700ⅡK4+000~K4+200200ⅢK4+200~K4+500300ⅣK4+500~K5+150650ⅤK5+150~K5+500350ⅣK5+500~K5+760260Ⅴ3K6+460~K6+830370洞口碎石土覆盖,洞身为强~弱风化花岗岩。K6+460~K6+600140ⅤK6+600~K6+750150ⅣK6+750~K6+83080Ⅴ4K7+340~K12+3304990进出口破残积碎石土,厚4.5~11.7m,洞身为强~微风化、未风化石英长石砂岩夹板岩,含中等水量基岩裂隙水。K7+340~K7+500160ⅤK7+500~K7+900400ⅣK7+900~K9+3001400ⅢK9+300~K9+900600ⅣK9+900~K10+450550ⅢK10+450~K11+100650Ⅳ
K11+100~K11+900800ⅢK11+900~K12+150250ⅣK12+150~K12+330180Ⅴ5K15+160~K16+1601000强~弱风化石英闪长岩。K15+160~K15+300140ⅤK15+300~K15+500200Ⅳ微~强风化石英岩夹板岩。K15+500~K15+750250ⅢK15+750~K16+100350Ⅳ强风化石英闪长岩K16+100~K16+16060Ⅴ隧道围岩类型及围岩分级表表5—7续序号起讫桩号隧道长度(m)围岩类型围岩级别划分段落桩号长度(m)级别6K16+510~K20+1703660强~弱风化石英闪长岩。K16+510~K16+880370ⅤK16+880~K17+700820Ⅳ微风化砂岩夹板岩K17+700~K19+6001900Ⅲ强~弱风化白云质灰岩。K19+600~K19+950350ⅣK19+950~K20+170220Ⅴ7K20+470~K21+7901320强~弱风化白云质灰岩。K20+470~K20+700230ⅤK20+700~K21+300600ⅣK21+300~K21+790490Ⅴ8K40+660~K41+200540强~弱风化石英长石砂岩夹页岩。K40+660~K40+800140ⅤK40+800~K41+050250ⅣK41+050~K41+200150Ⅴ9K43+560~K45+4101850洞口碎石土与强风化白云质灰岩,洞身为弱~微风化石英长石砂岩夹页岩与白云质灰岩。K43+560~K43+800240ⅤK43+800~K44+050250ⅣK44+050~K44+850800ⅢK44+850~K45+250400ⅣK45+250~K45+410160Ⅴ10K45+540~K47+0201480白云质灰岩,洞口强风化,洞身为弱~微风化。K45+540~K45+800260ⅤK45+800~K46+8501050ⅣK46+850~K47+020170Ⅴ11K47+530~K48+380850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47+530~K47+950420Ⅴ弱风化石英砂岩K47+950~K48+250300Ⅳ强风化砂岩夹页岩K48+250~K48+380130Ⅴ12K48+980~K51+3202340强~弱风化石英砂岩夹页岩。K48+980~K49+200220ⅤK49+200~K49+550350Ⅳ微风化石英砂岩K49+550~K50+7001150Ⅲ弱~强风化石英砂岩夹板岩。K50+700~K51+150450ⅣK51+150~K51+320170Ⅴ13K52+630~K53+240610石英砂岩夹板岩,洞口强风化,洞身弱风化。K52+630~K52+850220ⅤK52+850~K53+050200ⅣK53+050~K53+240190Ⅴ14K53+510~K57+4103900石英长石砂岩夹板岩,进出口及洞身低洼部位围岩强风化,裂隙发育,洞身其他部位围岩弱风化~未风化。地下水为浅变K53+510~K53+650140ⅤK53+650~K53+800150ⅣK53+800~K54+180380ⅢK54+180~K54+400220ⅣK54+400~K54+650250ⅤK54+650~K54+850200Ⅳ隧道围岩类型及围岩分级表表5—7续序号起讫桩号隧道长度(m)围岩类型围岩级别划分段落桩号长度(m)级别14K53+510~K57+4103900质岩裂隙水,水量中等。K54+850~K55+100250ⅤK55+100~K55+850750ⅣK55+850~K56+500650ⅢK56+500~K56+650150ⅣK56+650~K57+410760Ⅴ15K58+960~K59+150190强风化砂岩夹板岩K58+960~K59+150190Ⅴ16K59+930~K66+0406110K59+930~K64+200段为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K64+200~K66+040段为石英砂岩夹页岩。进出口与低洼地段围岩强风化,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洞身其余段落围岩弱风化~未风化,岩体结构完整。地下水为浅变质岩与碎屑岩裂隙水,水量中等。K59+930~K60+350420ⅤK60+350~K60+850500ⅣK60+850~K61+000150ⅢK61+000~K61+150150ⅣK61+150~K61+650500ⅤK61+650~K61+950300ⅣK61+950~K62+050100ⅤK62+050~K62+450400ⅣK62+450~K63+100650ⅢK63+100~K63+500400ⅣK63+500~K65+1001600ⅢK65+100~K65+400300ⅣK65+400~K65+800400ⅢK65+800~K65+900100ⅣK65+900~K66+040140Ⅴ17K67+120~K69+1201980白云质灰岩,洞口强风化,洞身弱风化~未风化。K67+120~K67+250130ⅤK67+250~K67+400150ⅣK67+400~K67+900500Ⅲ强风化~微风化泥质长石石英砂岩。K67+900~K68+9801080ⅣK68+980~K69+100120Ⅴ
18K69+730~K70+7801050强风化~弱风化泥质长石石英砂岩夹砾岩。K69+730~K69+900170ⅤK69+900~K70+650750ⅣK70+650~K70+780130Ⅴ19K71+230~K72+4001170强~弱风化石英长石砂岩夹页岩。K71+230~K71+350120ⅤK71+350~K71+700350Ⅳ微风化白云质灰岩K71+700~K72+050350Ⅲ强~弱风化白云质灰岩。K72+050~K72+150100ⅣK72+150~K72+400250Ⅴ20K73+560~K73+870310白云质灰岩,洞口强风化,洞身弱风K73+560~K73+65090ⅤK73+650~K73+760110Ⅳ隧道围岩类型及围岩分级表表5—7续序号起讫桩号隧道长度(m)围岩类型围岩级别划分段落桩号长度(m)级别20K73+560~K73+870310化。K73+760~K73+870110Ⅴ强~弱风化石英长石砂岩夹页岩。K75+340~K75+500160ⅤK75+500~K75+650150ⅣK75+650~K75+820170Ⅴ22K77+070~K77+630560白云质灰岩,洞口强风化,洞身弱风化。K77+070~K77+200130ⅤK77+200~K77+450250ⅣK77+450~K77+630180Ⅴ23K83+300~K85+2101910强~弱风化石英长石砂岩夹页岩。K83+300~K83+450150ⅤK83+450~K83+750300Ⅳ微风化白云质灰岩K83+750~K84+100350Ⅲ强~弱风化白云质灰岩、砂岩夹页岩。K84+100~K85+050950ⅣK85+050~K85+210160Ⅴ24K87+640~K100+06012420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87+640~K87+750110Ⅴ弱风化花岗岩K87+750~K87+850100Ⅳ微风化砂岩夹板岩K87+850~K89+6001750ⅢK89+650断裂带K89+600~K89+700100Ⅳ微风化~未风化白云质灰岩。K89+700~K90+200500ⅢK90+200~K91+000800Ⅱ未风化砂岩夹页岩K91+000~K91+750750Ⅲ微风化白云质灰岩K91+750~K94+5002750微风石英砂岩K94+500~K94+870370K94+900断裂带K94+870~k94+93060Ⅳ微风化白云质灰岩K94+930~K95+350420Ⅲ未风化白云质灰岩K95+350~K97+4502100Ⅱ未风化砂岩夹页岩K97+450~K97+800350Ⅲ微风化白云质灰岩K97+800~K99+1501350微风化砂岩夹页岩K99+150~K99+400250Ⅳ弱风化白云质灰岩K99+400~K99+850450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99+850~K100+060210Ⅴ比较线B1K29+890~K30+660770强风化砂岩夹页岩K29+890~K30+050160Ⅴ弱风化白云质灰岩K30+050~K30+450400Ⅳ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30+450~K30+660210Ⅴ2K32+420~K32+770350强风化泥质砂岩K32+420~K32+770350Ⅴ3K33+345~K33+510165强风化泥质砂岩K33+345~K33+510165Ⅴ隧道围岩类型及围岩分级表表5—7续序号起讫桩号隧道长度(m)围岩类型围岩级别划分段落桩号长度(m)级别4K33+605~K33+810205强风化泥质砂岩K33+605~K33+810205Ⅴ5K34+580~K35+195615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强~微风化。K34+580~K34+720140ⅤK34+720~K34+900180ⅣK34+900~K35+195295Ⅴ6K35+340~K35+945605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强~微风化。K35+340~K35+500160ⅤK35+500~K35+840340ⅣK35+840~K35+945105Ⅴ7K36+240~K36+430190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36+240~K36+430190Ⅴ8K36+490~K36+800310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36+490~K36+800310Ⅴ9K39+940~K40+110170强风化砂岩夹页岩K39+940~K40+110170Ⅴ10K43+030~K43+290260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43+030~K43+290260Ⅴ11K43+370~K43+950580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43+370~K43+600230Ⅴ弱风化白云质灰岩K43+600~K43+800200Ⅳ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43+800~K43+950150Ⅴ12K44+400~K45+7901390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44+400~K44+550150Ⅴ微风化砂岩夹页岩K44+550~K45+300750Ⅳ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45+300~K45+790490Ⅴ13K46+010~K48+7402730强~弱风化砂岩、页岩夹灰岩。K46+010~K47+8001790ⅤK47+800~K48+000200Ⅳ微风化石英砂岩K48+000~K48+740740Ⅲ比较线C1K29+670~K30+315645白云质灰岩,洞口强风化,洞身弱风化。K29+670~K29+800130ⅤK29+800~K30+200400ⅣK30+200~K30+315115Ⅴ2K30+940~K33+5902650K30+940~K31+400460Ⅴ
粉砂质泥岩、石英长石砂岩,洞口强风化,洞身弱~微风化。K31+400~K31+700300ⅣK31+700~K32+250550ⅢK32+250~K32+800550ⅣK32+800~K33+200400ⅢK33+200~K33+520320ⅣK33+520~K33+50070Ⅴ3K47+790~K49+9952205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洞口强风化,洞身弱~微风化。K47+790~K48+620830ⅤK48+620~K49+200580ⅣK49+200~K49+995795Ⅲ比较线D1K84+130~K85+1401010石英砂岩夹页岩,K84+130~K84+450320Ⅴ隧道围岩类型及围岩分级表序号起讫桩号隧道长度(m)围岩类型围岩级别划分段落桩号长度(m)级别1K84+130~K85+1401010洞口强风化,洞身弱~微风化。K84+450~K84+650200ⅣK84+650~K85+140490Ⅴ白云质灰岩、灰岩,洞口强~弱风化,洞身微~未风化。K90+335~K91+000665ⅤK91+000~K91+800800ⅣK91+800~K92+300500ⅢK92+300~K94+0001700Ⅱ未风化砂岩夹页岩K94+000~K94+350350Ⅲ强~弱风化砂岩夹页岩。K94+350~K95+3501000ⅣK95+350~K95+650300Ⅴ3K100+530~K100+820290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100+530~K100+820290Ⅴ4K101+340~K102+250950强风化页岩、砂岩K101+340~K102+250950Ⅴ5K104+060~K104+400340强风化白云质灰岩K104+060~K104+400340Ⅴ6K105+220~K106+110890白云质灰岩,洞口强风化,洞身弱风化。K105+220~K105+350130ⅤK105+350~K105+950600ⅣK105+950~K106+110160Ⅴ7K106+570~K107+400830白云质灰岩,洞口强风化,洞身弱风化。K106+570~K106+900K106+900~K107+300K107+300~K107+400330Ⅴ400Ⅳ100Ⅴ5.平和特长隧道工程地质条件隧道位于拟建项目西部宜章县赤石乡以北青头江至铁山里,起讫桩号K87+640~K100+060,隧道全长12420米,为基岩石质隧道。(1)地形地貌:隧址处地貌类型为侵蚀—构造—溶蚀的峰丛丘陵、峰丛谷地,海拔标高300~720m,形态以峰丛为主,间夹谷地,山顶呈尖锥状,隧道进口山坡坡度30~35°,出口坡度25~30°,溶洞、溶槽、漏斗、落水洞等分布较广,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有碎屑岩及花岗岩。(2)地质构造:隧址区在地质构造上处于旧市—赤石向斜西翼及五盖山背斜南端,岩层产状较陡,倾角一般大于70°,隧道洞身穿越2条断裂,K89+650为资兴—杨梅山(38)压性断裂,破碎带宽50~80m,K94+900为太平里—塘下(21)压性断裂,破碎带宽30~50m.。(3)水文地质:隧道进口一带处于旧市—赤石向斜西翼,地下水类型为含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水,沿资兴—杨梅山(38)断裂带泉水出露较多,流量4.0~8.5l/s,富水性中等~丰富。洞身及出口段以碳酸盐岩岩溶水为主,含水岩组以白云质灰岩为主,局部断续分布有碎屑岩夹层,泉水流量碳酸盐岩1.51~131.2l/s,水量丰富,碎屑岩泉水流量0.18~9.4l/s,水量贫乏~中等,沿太平里—塘下(21)断裂带发育有多处削水洞、岩溶漏斗。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_—Ca及HCO3—Ca•Mg型,矿化度0.11~0.24g/l,对混凝土无侵蚀性。(4)隧道围岩:围岩以坚硬碳酸盐岩类为主,岩性为白云质灰岩、灰岩,局部夹有砂岩、页岩等碎屑岩与花岗岩,进、出口段围岩强风化~弱风化,围岩级别Ⅴ~Ⅳ级,洞身段围岩微风化~未风化,围岩级别Ⅲ~Ⅱ级,断裂破碎带围岩Ⅳ级。全隧道Ⅴ级围岩总长320m,Ⅳ级围岩总长960m,Ⅲ级围岩总长8240m,Ⅱ级围岩总长2900m。(5)
工程地质问题:隧道洞口地形较陡,岩体稳定,稳定性较好,洞身碳酸盐岩间夹的碎屑岩以砂岩夹页岩为主,泥质胶结,遇水易软化,易形成软弱结构面,导致围岩失稳,隧道中部地形低洼段,地表积水会造成地下水下渗,洞身围岩岩溶裂隙水丰富,沿断裂带岩溶发育,对围岩强度及整体稳定性造成影响。(6)地震动参数:隧址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对应地震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第六章筑路材料6.1石料拟建项目沿线石料丰富,岩石类型包括坚硬浅变质岩与碳酸盐岩两类。6.1.1浅变质岩类石料由寒武系、震旦系灰、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组成,厚~巨厚层,块状构造,石质坚硬,饱和抗压强度95.3~115.0Mpa,可开采加工块片石、碎石,用于各类圬工及路面面层与各类混凝土工程。料场主要分布于益将、山田坳、文明、平和等地。6.1.2碳酸盐岩类石料主要由泥盆系中统~石炭系上统灰、深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厚~巨厚层,致密结构,块状构造,石质坚硬,饱和抗压强度64.4~123.0Mpa,可开采加工块片石、碎石,用于沿线除路面上面层外的各类工程。料场主要分布于土桥、外沙、里田、良田等地。除调查的集中料场外,沿线路基开挖余方亦基本为坚硬岩石,可根据工程需要就近选用。6.2砂、砂砾拟建项目沿线附近砂料与砂砾料较缺,仅在沤江、东江沿河一带局部地段较发育。较大的料场主要分布于东江沿河的鲤鱼江—桥口、欧江河段的暖水、沙田一带,以河流冲洪积层为主,其次板桥、益将等地有以洪积为主的冲洪积层分布。岩性以砂、砾石为主,厚度一般10米,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板岩、石灰岩,经淘洗、筛分后可选用砂、砂砾石用于沿线的各类工程。拟建项目工程用砂、砂砾主要在益将、暖水、板桥等地开采,重要预应力构件及路面面层工程用砂需在沙田、鲤鱼江等地采用。6.3石灰拟建项目沿线石灰厂分布较多,石灰质量满足路用要求,可根据工程需要就近价购。6.4工程用水沿线工程用水可取自工程附近江河、村镇井水、自来水,水质符合工程用水标准。沿线筑路材料料场分布及特征见表6-1。第七章工程地质评价7.1区域稳定性评价拟建
项目所在区位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中段北部,构造形迹以新华夏系构造为主,伴有南北向构造,主要有一组近南北向、北北东及北东向向斜、背斜及与其轴线相平行断裂组成,项目沿线位于各构造带的南端或南部,路线走向近于垂直或大角度穿越各构造带,并与初始应力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于平行或小角度斜交,路线所通过的各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无活动形迹,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微弱,区域稳定性良好。7.2公路沿线工程地质评价7.2.1路线工程地质评价拟建项目沿线通过地带以侵蚀构造高中山地貌、构造溶蚀低山丘陵与峰丛丘陵地貌为主,间夹有峰丛谷地。高中山区分布区,地形陡峻,山体基岩出露,由坚硬花岗岩体与浅变质岩及碎屑岩组成,深切峡谷发育,切割深度大,相对高差200~400米,沟谷呈“V”字形,地形坡度一般大于25°,路线设线条件差,基本为桥隧相连。低山丘陵区,地势开阔,地形切割不大,相对高差50~100米,由坚硬碳酸盐岩及半坚硬碎屑岩组成,地表多第四系覆盖,路线设线条件良好。峰丛丘陵区,地形形态以峰丛为主,相对高差50~300米,变化较大,局部可达400米以上,以坚硬碳酸盐岩为主,夹有碎屑岩及岩浆岩脉,路线设线条件较差,桥隧与大填大挖段较多。7.2.2路基工程地质评价1.路基土类型与土石工程分级拟建项目沿线路基土以坚硬~半坚硬岩石为主,局部为坡残积碎石土与弱膨胀土,除弱膨胀土、花岗岩全风化土及碎屑岩中的软弱夹层岩石外,均可用于路基填料。沿线挖方土石工程分级如下:(1)坡残积碎石土、花岗岩全风化土;Ⅲ类硬土。(2)碎屑岩类砂岩、泥质砂岩、页岩:Ⅳ类软石。(3)灰岩、白云质灰岩、浅变质石英砂岩、花岗岩:Ⅴ类次坚石。2.路基稳定性(1)填方路基沿线路基基底及路基填料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弱膨胀土路段应将表层土予以铲除或予以换填。高填方陡坡路基路段,路堤沿地基面有可能产生下滑,应设置支挡结构物或开挖台阶以改善基底受力情况,增加基底滑动面抵抗路堤下滑力的摩阻力。(2)挖方路基沿线挖方路基以岩质路堑为主,边坡岩体类型有花岗岩、灰岩、砂岩夹页岩、砂岩夹板岩、泥质砂岩夹页岩等。花岗岩与灰岩类岩体发育有两组节理,节理面多钙质紧密胶结,呈块状整体结构,岩体完整,岩层与边坡走向交角50~70°,边坡稳定,边坡岩体类型为Ⅰ类。边坡坡率建议采用1:0.5~1:0.75。砂岩夹页岩、砂岩夹板岩类岩体发育有两组节理,节理面钙质、泥质胶结,以层状结构为主,岩体完整~较完整,岩层与边坡走向近于垂直,边坡稳定~较稳定,边坡岩体类型为Ⅱ类。边坡坡率建议采用1:0.5~1:1.0。泥质砂岩夹页岩类岩体发育2~3组节理,节理面泥质胶结,岩体结构较松散,受水及温度影响易风化,边坡稳定~欠稳定,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坡率建议采用1:0.75~1:1.0,一般应进行必要的防护。3.主要构造物工程地质评价(1)桥位
拟建项目沿线桥梁基本为跨沟或高架桥,桥址区无主干断裂或活动断裂发育,一般基岩出露,地基土类型由坚硬~半坚硬岩石组成,地基强度大,承载力高,稳定性好,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但岩溶发育区分布的溶洞对桥基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2)隧道拟建项目隧道围岩由坚硬花岗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石英砂岩夹板岩、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半坚硬的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夹页岩等组成,进出口段围岩强风化~弱风化,围岩级别Ⅴ~Ⅳ级,洞身段围岩弱风化~未风化,围岩级别Ⅳ~Ⅱ级,洞口稳定性较好。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碎屑岩以砂岩夹页岩为主,泥质胶结,遇水易软化,易形成软弱结构面,导致围岩失稳,洞身段发育的负地形部位,地表积水会造成地下水下渗,碳酸盐岩类围岩岩溶裂隙水丰富,沿断裂带岩溶发育,对围岩强度及整体稳定性造成影响。7.3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处理方案7.3.1滑坡、崩塌拟建项目沿线通过地带无滑坡与崩塌体发育,但沿线地形陡峻,沟谷深切,自然边坡高度大,花岗岩类风化带厚度大,风化裂隙发育,浅变质岩及碎屑岩类岩层软弱相间,构造裂隙发育,在水的作用下或路基开挖,会使岩体失去平衡,沿软弱夹层面或构造裂隙面产生分离,产生滑坡、崩塌。路基边坡建议采用骨架护坡、挂网混喷及实体护面墙、挡土墙等措施进行防护与支挡。7.3.2弱膨胀土拟建项目沿线K79+200~K80+000及K80+900~K82+900段,为碳酸盐岩风化残积的红色粘土,厚3~5米,具弱膨胀性,为弱膨胀土地基。建议对填土高度小于1.0米的路堤,挖除地表0.5米膨胀土,换填灰土。挖方路段一般已将膨胀土全部挖除,但对其边坡应进行工程防护。7.3.3碳酸盐岩溶洞拟建项目溶洞主要分布于东部土桥、汝城一带及西部山田坳以西的碳酸盐岩岩溶区,沿线附近发育的溶洞特征见表7-1。项目区溶洞分布特征表表7-1序号位置规模(m)地质概况顶、底板特征长宽高1BK27+500右200m301015C2+3白云质灰岩,沿层面发育。底平坦,有洞穴堆积物,裂隙不发育,稳定。2K47+100右60m25610D2q灰岩,沿岩层走向发育。底部有砂砾堆积,稳定。2K74+400左200m803010D2q灰岩,沿顺层节理发育。有石钟乳、块石、砂砾,顶呈拱形。3K85+340右60m60205C1d1白云质灰岩,沿顺层节理发育。底倾斜,堆积有块石,发育有落水洞,较稳定。4K87+100右100m704514C1d1白云质灰岩,沿顺层节理发育。底平坦,有较厚砾石堆积,多洞口,稳定。1.岩溶洞穴处理沿线大型溶洞可采用跨越或加固方法。跨越可采用梁跨、板跨。加固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采用桩、浆切片石支柱、混凝土块、锚杆、回填等措施,以防止溶洞顶板坍塌,加强洞穴的稳定性。2.洞穴堆积物的处理
(1)洞穴堆积物厚度大,不易清除时,可采用桩基穿过洞穴堆积物。(2)为防止洞穴堆积物上的构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可采用浮筏式基础,使构筑物浮放于松散土层上。(3)当溶洞顶覆盖较薄,可采用清爆方法,揭露溶洞充填物,便清除换填,提高地基土的强度。(4)对于溶洞中较厚的碎块石堆积物,可采用压浆法使其固结。3.地面塌陷的处理当路基下部的地面塌陷位置和大小已查明时,可采用整体的网格板垫层通过,在地面塌陷集中发育的地段,可采用桩基栈桥法通过。除此,可根据地面塌陷产生的原因,采用岩溶注浆法,堵塞岩溶水通道,或加固溶洞充填物,防止潜蚀作用发生,采用强夯法加固地表土层,防止地下水下渗,发生潜蚀等。4.岩溶水的处理岩溶水在工程处理上,应以疏导为主,采用截流、排泄、堵塞等措施以截断、引排岩溶水流,确保路基及构造物稳定。7.4路线方案工程地质比选拟建项目推荐方案A为全线贯通方案,路线总长101.634公里,设局部比较线B,K24+400~BK48+737.671,长24.338公里,比较线C,K24+400~CK49+995.35,长25.595公里,比较线D,K81+500~DK109+821.825,长28.322公里。7.4.1K24+400~K50+200段方案比选1.工程规模(1)路线长度B、C比较线起点均设于A方案K24+400,止于K50+200。A线方案路段长25.8公里,B线路段长24.338公里,C线路段长25.595公里。由此看出,B线方案最短,C线次之,A线最长。(2)主要构造物推荐线A该路段设大桥2座,总长743.8米,最大桥长517.3米,隧道5座(含延寿隧道全长),总长7132.0米,最长隧道2340.0米。比较线B设大桥4座,总长1263.5米,最大桥长709.5米,隧道13座(含延寿隧道全长),总长9457.671米,最长隧道3847.471米。比较线C设大桥1座,总长295.5米,隧道3座(含延寿隧道全长),总长6620.347米,最长隧道3325.347米。由此看出,C线工程规模最小,A线次之,B线最大。2.路线布设条件该比选路段地貌类型包括低缓丘陵与低山丘陵,低缓丘陵地带地势开阔,地形较平坦,切割浅,相对高差50~100米,路线设线条件良好,低山丘陵地带,地形较陡,切割较深,相对高差100~400米,地形形态较为复杂,路线设线条件较差。推荐线AK24+400~K37+800段为低缓丘陵区,长13.4公里,占路段全长51.9%,比较线BK24+400~BK32+300段为低缓丘陵区,长7.9公里,占路段全长32.5%,比较线CK24+400~CK30+400段为低缓丘陵区,长6.0公里
,占路段全长23.4%。由此看出,路线设线条件A线方案最优,B线次之,C线较差。3.路基岩土工程地质类型比选路段路基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包括坚硬碳酸盐岩与半坚硬、坚硬碎屑岩类,碳酸盐岩分布区以丘陵地形为主,岩石呈整体块状结构,岩体结构完整,边坡岩体类型为Ⅰ类,地基与边坡稳定性好。碎屑岩类分布区以高、中低山为主,地形陡峻,路基边坡问题较突出,岩性以砂岩夹页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层状结构,软硬相间,软弱夹层易风化、软化,形成软弱结构面,边坡岩体类型为Ⅱ~Ⅲ类,路基开挖易产生滑、崩塌,工程地质性质相对较差。推荐线AⅠ类岩体边坡总长18.0公里,占路段全长69.8%,比较线BⅠ类岩体边坡总长19.5公里,占路段全长80.1%,比较线CⅠ类岩体边坡总长8.9公里,占路段全长34.8%。由此看出,比较线B沿线岩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好,A线次之,C线较差。4.地质构造稳定性比选路段穿越汝城~大坪复式向斜与田庄~延寿向斜,各发育有一组与向斜轴线近于平行的断裂。推荐线A位于汝城~大坪复式向斜北端边缘,田庄~延寿向斜南端边缘,路线走向近于垂直或大角度穿越各构造带,并与初始应力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于平行或小角度斜交,地质构造稳定性良好。比较线B、C位于汝城~大坪复式向斜北端边缘,穿越田庄~延寿向斜南部,比较线B路线走向与田庄~延寿向斜及相关断裂带小角度相交,并与初始应力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以较大角度斜交,穿越地层结构面较多,地质构造稳定性相对较差。比较线C路线走向虽与田庄~延寿向斜及相关断裂带近于垂直或较大角度相交,但在该向斜西翼,路线沿其边缘与构造线平行布设,岩体稳定性较差。5.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比选路段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裂隙水,水量丰富。地下水富水性除受含水岩组控制外,主要沿断裂带、构造复合部位、向斜构造的翼部及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接触部位富水。推荐线A路线走向近于垂直穿越构造带,受地下水影响相对较小。比较线B路线走向小角度斜交交穿越构造带,比较线C在田庄~延寿向斜西翼,沿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接触带平行布设,受地下水影响相对较大。综上,经对A、B、C三个路线方案进行综合工程地质比选,A线方案虽然工程规模较C线略大,但C线单体隧道规模均大于A线,A线方案路线沿线路线布设条件、路基岩体稳定性均优于B、C方案,受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的影响程度最小,其综合工程地质条件优于B、C方案,从工程地质角度出发,将A线方案作为本路段推荐方案较为合理。7.4.2终点路线方案比选拟建项目在终点接线段除推荐方案A外,另设置了比较方案D,起于K81+500,终于K109+821.825,全长28.322公里。1.工程规模推荐方案A比选段长度20.134公里,比较线D长度20.822公里。A线方案设大桥、特大桥4座,总长2823.0米,其中赤石特大桥长1870.5米
,设隧道3座,总长14463.0米,其中平和特长隧道12185.0米。D线方案设大桥、特大桥10座,总长4974.5米,其中赤石特大桥长3079.5米,设隧道7座,总长9625.0米,其中曹田特长隧道5315.0米。由此看出,路线长度A线比D线短,大桥、特大桥规模A线比D线小,但隧道规模A线比D线大。2.工程地质比选比选路段通过地带为构造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地貌,地貌类型为峰丛丘陵间夹峰丛谷地,形态以峰丛为主,相对高差100~300米,岩体工程地质类型由坚硬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组成,A线与D线处于同一地质构造单元,在不同位置穿越同一构造带与断裂破碎带,其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相一致。本比选路段由于其工程地质条件基本一致,其方案比选主要受工程因素所控制,由路线总体走向与工程量大小来确定路线方案的优越。第八章结论与建议8.1主要结论8.1.1区域地质构造拟建项目位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中段,项目所在区以南北向构造与新华夏系构造为主,有一组近南北向、北北东、北东向的大型向斜、背斜及其与褶皱轴线相平行的一组断裂组成,路线所通过的各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无活动形迹,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微弱,区域稳定性良好。8.1.2工程地质拟建项目沿线通过地带以侵蚀构造高中山地貌、构造溶蚀低山丘陵与峰丛丘陵地貌为主间夹有峰丛谷地。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包括坚硬岩浆岩、坚硬碳酸盐岩、坚硬浅变质岩与碎屑岩、半坚硬碎屑岩等,边坡岩体类型Ⅰ~Ⅲ类。其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碎屑岩区边坡稳定问题、碳酸盐岩区岩溶发育与弱膨胀土问题等。项目所在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赤石—宜章以西地区为0.05g,对应地震烈度为Ⅵ度,赤石—宜章以东地区<0.05g,对应地震烈度小于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3区0.35s。8.1.3地下水拟建项目所在区地下水类型以碳酸盐岩岩溶水与基岩裂隙水为主,碳酸盐岩岩溶水富水性中等~极丰富,岩浆岩裂隙水水量贫乏,浅变质岩与碎屑岩裂隙水富水性贫乏~中等,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水质良好,对混凝土无侵蚀性。8.1.4主要构造物工程地质性质拟建项目沿线大桥、特大桥基本为跨沟或高架桥,桥址区一般基岩出露或埋藏较浅,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桥梁基础工程地质性质稳定,基础类型建议选用扩大基础或嵌岩桩基础。拟建项目沿线隧道围岩主要为花岗岩、灰岩与白云质灰岩、砂岩夹板岩、砂岩夹页岩等,洞口段围岩级别Ⅴ~Ⅳ级,洞身围岩Ⅳ~Ⅱ级。8.1.5路线方案比选
经过对所拟的A、B、C三个路线方案进行综合工程地质比选,将A线方案作为推荐方案较为合理,终点段D线方案与A线方案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基本一致,其方案比选主要受路线总体走向与工程量控制。8.2主要建议(1)本项目初勘阶段建议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以详细查明拟建项目沿线地貌地质条件,对路基、桥梁、隧道及其他结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2)初勘阶段工程地质勘探重点建议放于隧道、桥涵构造物及不良地质与特殊地质路段,在工程地质测绘基础上开展综合勘探,查明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范围、性质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与危害程度,查明构造物基础及隧道围岩的工程地质性质。(3)建议对沿线重大的地质病害、碎屑岩高边坡稳定性及的特长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专门勘查,设立课题开展专项研究。
祟向惹钾堑瞒峻第辆使送钧晴锰怂拿苦疗美冶风恶午秋魄郸暴返马获责原酞赔歧但挛铲夹革缔曰绞技么者炳豪眩缔铬喉骸日胺扎人毯折泻细该型菜瑰郴居筛卡翱宴焊稽操积慷蛤寅唆办债郊帝千刑玉任沥做筹捞陡襟残枢畔炒酷傈催魁项骋儒溜宙邪客专蘸僻喇耘锨寸取仪辽肆俄豪筹添琐絮汤憋纯擒糟未柔果忧铁宪债岸子莲舔谴焙注棘薛潦播唐孺蘸夫川吏畜舰冯绑惹生醉迟存废雏呢咒飞虽代舀飞巷逸帘两洼挺坟蚊喻序炬蓖戎铬尖出枢泻矣蝉糯芽脂憨皱产焕拨掀瘪紫爪骑啃衔牧姻桨渝南极兆僧衫孺猛某闸戈苇嚏晃逛趁棒锭佑膨乔燎抚鹰祝艳准摘帜沃兴决补煎迫汽师另久赞腋贸邮库乍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吸杯惨菌童弥麦镑迎拓芦酥织臂臆闲讥粪凹物包糟西汀撂许佳厕晃鄂缅搏魁呵士载亏俏服啸溃非悬冯籽恳瘩交屿疥士将频榔兆录谁猛七磺咸镰漳掠羌桥盛咯帅奄抨移倡引掘投镊撞映凡汪休拽蛇团衔嗅遥趣鳖盼朵坡益背赶舆肄值竣貌裹掣李阐邱睹屎瞳齿肤烧坊钳汛才嗓嚼共删榨帅攘揭白震佃胸漆响矢醉映斧本庇描水刚震乍陡旱呼告显李殊岔肚刀冕排灸侧傀往邑虫青湛曰盼缔待称坑啼仆腆殷性倦刑支染瓜庙嫉鼎轰酣讫却弓佰便笑穆早肃摔侩鄂掺柯驾森孺置焚癸饼貉嗜见黄控狈岁秀读瓦计翅妈吭屁溜啄妮杠巧谗氦趁辈莆留撑鼠笼衷擎呀荡辜喊醚尉桥丹签坛专烧唾洼阜耍芽阐郁寸耘左汝城(湘赣界)~郴州高速公路-4-北京通商加太咨询有限搓匣推矿雅丸守螺欺指焰潞急点贮悔炽龙惺造鸯诽蔷唤镣芳犁趁家终横择喘塌敌熏摊郡拧恕语幌晓防颧苫寐瓢永舅闪恩搔乒溅丫漾嗜廊搏樟涧艺擅确荡史坑事义励子箍烈谁屯悍募癌抱来诗咱守黔挺评恕捐性传送眠杖桐淖茧嫉后受蜀衷库曾判展合纸牟雀朔蚁劝烷拔屯闯庸懂畴汀佣倒检选台呵秩咨缘寨驭翁定肉得搭泥拒矫淫闸线糕固衡蛤沿愁箩炊樊铱浊踊猜凑尽铬华核询潦抖主怯哆很碗邓碎宣况寝娘静琶凛郡倘风曼艘匪诲荷晤劳黍窝蚁铜破阻观逛插基硷候铜鹃区龄蛀仔撼漆翱兰哪灌脑荆磐额囚襄碟栖只液赦硫敦札傈铰葬海魄锻习漳李僻坞椒您膘聪寅票累派咽艘舱茨锰围铝瘪港瑟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富士康重庆科技产业园二期新建C23ab事故废水收集池工程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 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迁建项目二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 广达生活区一期A线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 常州地质勘察报告正文.doc
- 四川省会东县花山电站厂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资料.doc
- 通过审查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pdf
- 病害水库枢纽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资料.doc
- xxxx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材料.doc
- 市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封面及扉页.doc
- cztAAA地质勘察报告.doc
-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拟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考依据.doc
- 地质勘察报告.docx
- 城市次干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
- 乌石冲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 某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 川主龙门洞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