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 MB
  • 78页

热工水力学07(单相流水力分析)

  • 78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NuclearReactorThermohydraulics反应堆热工水力学第七讲(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主讲:李然 单相流水力分析0引言1水静力学2水动力学3粘性流动状态4粘性流动压降 引言前三章的遗留问题:1、流动工质的流速、流率如何确定?2、流动工质的压力如何确定?3、表面传热系数如何确定?需要进行流体力学分析和传热分析——先以单相流为例 1水静力学•完整的水静力学分析要求给出静止水体中压力的分布,但在此我们只进行基本的力平衡分析,为后面的水动力学分析做铺垫。•此部分隐含着水压测量的原理。 1.1水静力学的开端•阿基米德(Archimedes,287-212B.C.希腊)•阿基米德浮力定律:静止液体作用在物体上总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方向铅垂向上,作用线通过物体被液体浸没部分体积的形心—浮心。 阿基米德桥 1.2静止流体的压强(力)特点•静止流体的应力只有内法向分量—静压强(流体质点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不存在切(剪)应力)。•静压强的大小与作用面的方位无关。•帕斯卡原理:重力场中连通的同种静止液体中某点压强增加Δp,则液体内其他各点的压强也相应增加了Δp。 1.3流体的平衡微分方程•在静止流体中取出六面体流体微元,分析其在y方向的受力。 1.3流体的平衡微分方程•假设微元受到质量力f(如重力)的y方向分量为Y,则平衡方程:pYdxdydzpdxdz()pdydxdzy1pY0y1考虑各方向的分量fp0 1.3流体的平衡微分方程结论:•p的三个分量是压强在三个坐标轴方向的方向导数,它反映了压力场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流体的平衡微分方程实质上表明了质量力和压差力之间的平衡。•压强对流体受力的影响是通过压差来体现的。 重力作用下的液体平衡•考虑到重力方向特点:11pfpg00zp如果z=0为静止液体的自由表gz面,自由表面上压强为大气压,p则液面以下h处的表压为gh,zC所以在液体指定以后,液柱高度g也可度量压强,特别地,将压强对应的水柱高称为水头(Head)。 例题•下图二船坞,左面停泊两只船,右面停泊一只船,A、B两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左、右船坞水面同高),如下说法是否正确?A点压强大,B点压强小。 例题•两种液体盛在一个容器中(ρ<ρ),问下面12两个方程哪个正确?pp12zz12×gg12pp23√zz23gg23 1.4测压原理1)测压管利用液体的平衡规律,可知连通的静止液体区域中任何一点的压强,包括测点处的压强。pghpAbglsinpb 1.4测压原理液柱式压力计:血压计 1.4测压原理2)比压计ppgzghgz()hABBmmAmBAzBzAhhmm 1.4测压原理3)管环式弹性压力表,里面有一根弯曲的黄铜管,当液体相对压强发生变化时,黄铜管发生变形,由齿轮带动指针发生变化,可用于量测中、高压强(表压) 1.4测压原理测压管不只用于测量静压,还可测流速pp——水动力学()z()zhABgg与大气隔离hAB 2水动力学流道截面面积•从机械能守恒的角度分析上一例子:22vv()gzSv()gzSvppSvBAAB2222vpvp0()z()zzAB22gggg•这其实就是无旋无粘不可压缩流体的伯努利(Bernoulli)方程的积分式,其中z0称为总压头。 2水动力学按体积平均•但是,若速度取为流体的平均流速,可能会带来较大误差——流速的不均匀性2•解决方法:vp0zz2ggα称为动能修正系数(>1.0),其大小取决于断面上的流速分布。流速分布越均匀,越接近于1.0;反之则α的数值越大。在一般的渐变流中的α值为1.05-1.10。也常近似地取α=1.0 2.1恒定总流能量方程•对于恒定流动,利用伯努利(Bernoulli)方程表示流体的机械能总量守恒关系:22pvpv()z()zh12f12gg22gg•其中,h表示阻力造成的水头损失f1-2•利用这一方程,可以进行常见流体的流速、流量(率)测量 2.2流速测量•毕托管(Pitotgauge;Pitometer)22(gpp)ppABvBA0vg2hggg2gv 2.2流速测量•实用的毕托管常将测压管和总压管结合在一起。•实际使用中,在测得h,计算流速时,还要考虑毕托管修正系数c,即vc2gh 2.3流率测量•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meter)它包括“收缩段”、“喉道”和“扩散段”三部分 2.3流率测量•先忽略动能修正系数和阻力压降,则有:22pvpv()z()zh12f12gg22gg22vvpp2112()z-z()h1222gggg•认为水不可压缩,则有连续性条件:22vd/vd/1144222ghv2224vv21d/12d1(d/d21) 2.3流率测量•体积流量/率:222dd12Qcvd/(2)c2ghV224dd4412其中c<1.0称为文丘里管的流量系数,用于修正理论模型的误差。•质量流量/率:对于不可压缩流体,用密度乘以体积流量即可qQmV 2.4小结•伯努利方程:2pv0zzgg2势压头静压头动压头总压头适用条件——无旋无粘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总流能量方程:22pvpv()z()zh12f12gg22gg•适用于无旋不可压缩流体 2.4小结流动功•将能量方程变形为:p2gz()vw0f2其中w为单位质量流体上粘性摩擦力作功f•对比之前所讲的开口系稳定流动能量方程:12qhvgzws2 2.4小结•可见,恒定总流能量方程本质为机械能守恒。常与其联立求解的有连续性方程:vAvA111222其中A、A为过流通道截面积,v、v为相1212应截面上的平均流速。•对于等温、不可压缩流体:vAvA1122•本质:质量守恒 3粘性流动状态•实际流体都是有粘性(Viscosity)的。•因此,实际流体的流动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型态:层流(Laminarflow)和湍流(紊流)(Turbulentflow)•它们的区别在于:流动过程中流体层之间是否发生掺混现象。•在湍流流动中存在随机变化的脉动量,而在层流流动中则没有。 3.1雷诺实验•雷诺(O.Reynolds,1842-1912,爱尔兰)最早发现了圆管中流体的不同型态•方法:从进口处向管中稳定流动的水中恒速注入不溶于水的红色液体 3.1雷诺实验 3.1雷诺实验•层流:各流层质点层流(laminarflow)互不掺混,分层有规则的流动状态过渡(transition;LTT)•湍流:质点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各流层质点剧烈掺混湍流(turbulentflow)•随流速的增加,流体由层流向湍流过渡 3.1雷诺实验•湍流现象随处可见: 3.1雷诺实验•湍流现象随处可见: 3.1雷诺实验•湍流现象随处可见: 3.1雷诺实验•雷诺通过实验,确定层流向湍流的过渡,与流体的平均流速v、密度ρ、粘度μ、圆m管的直径D有关,整理得到如下结论:•定义无量纲量ReDv/,称为雷诺数m(Reynoldsnumber)Re<2100:层流工况2100≤Re≤10000:层流-湍流过渡Re>10000:稳定的湍流工况 3.2粘性•为了理解上述结论,必须了解流体粘性(Viscosity)的本质及其度量方法•1678年,Newton首先发表了他剪切流动的实验结果。•实验条件:两相距Y的平板间充满粘性流体,在上平板(面积为A)施力F使其向右以V作匀速运动,两板间速度分布如图: 3.2粘性现象: 3.2粘性结论:1FV,FA,FVYFAY•其中,比例系数μ称为动力粘度(Dynamicviscosity)或动力粘性/度系数,反映了流体自身粘性特征,单位:Pa·s。•上式称为牛顿粘性公式,满足这一公式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Newtonianfluid) 3.2粘性•实际上,常见的多数流体,剪应力与剪应变的关系式是非线性的,不满足牛顿粘性公式,称为非牛顿流体(non-Newtonianfluid)e.g.•牛顿流体:水、空气等分子结构简单的流体•非牛顿流体:奶油、蜂蜜、沥青、原油、水泥浆、树胶、血液等 3.2粘性粘性的本质•1860年,首先由Maxwell给出理论解释:•由于分子的随机运动,分子间的碰撞产生了不同层分子间的动量交换,依动量定理,两层流体间就产生了一对平行于运动速度方向的剪应力。对上层流体,剪应力起阻滞作用,对下层流体则起助推作用。•这一对剪应力是一种内摩擦力,或称粘性力。 3.2粘性•由此,不难理解,粘度与流体分子结构有关,还与温度有关,而且,动力粘度还与密度有关•可用与密度无关的运动粘度(Kinematicviscosity):v进行衡量,单位:m2/s/•非牛顿流体则无法用动力粘度或运动粘度来衡量 3.2粘性流体温度/Kμ·107(Pa·s)v·106(m2/s)空气300184.615.87二氧化碳3001498.4水蒸汽400134.424.25润滑油30048.6x105550甘油30079.9x105634氟利昂30025400.195水银300152300.1125 3.2粘性饱和水温度/Kμ·106(Pa·s)273.151750300855310695320577330489340420350365360324 3.3雷诺数r摩擦力流速驱动力zO摩擦力 暂不考虑质3.3雷诺数量力影响r摩擦力粘性力流速惯性力驱动力zO摩擦力 3.3雷诺数r摩擦力粘性力流速惯性力驱动力zO摩擦力 3.3雷诺数•实际上,层流向湍流的转换,正是沿流线方向的惯性力的影响超过粘性力的结果•重新审视雷诺数:2惯性力DvDv/Dpdsmm~Rev/Ddsm粘性力•惯性力加剧了流体分子团的径向脉动和旋转,从而最终打乱了层流的秩序 3.3雷诺数•计算雷诺数要用到平均速度,先看层流:在充分发展区(Fullydevelopedregion),vv/2v0为圆管中心流速m0 3.3雷诺数•再看湍流:湍流区(Turbulentregion),流速趋向于一致,Reichardt推荐关系式:v.v0817m0 3.3雷诺数•雷诺数无量纲,可以推广到非圆管:DvDvrefrefrefrefRe•其中,D称为定性长度或特征长度,v称refref为定性速度或特征速度,依具体模型选取•常用水力直径De:DAee4/CCe为润湿周长•层-湍转换时雷诺数的临界值称为临界雷诺数(CriticalReynoldsnumber):Rec 3.3雷诺数•临界雷诺数会随流道条件不同而不同e.g.流体外掠平板,Re=2×105~3×106c普通工业钢管,Re=2×103~4×103c特种光滑圆管,Re>105c•对于本课所涉及的压水堆中加压圆管,取Re=2100,小于此值即为层流c 4粘性流动压降•单相粘性流动过程中,流体压力的减小可归结为:总压惯性加速提升摩擦局部(形降压降压降压降压降阻)压降pppppplossineraccgravfricform 4粘性流动压降压降(Pressuredrop)•惯性(Inertia)压降•加速(Accelerative)压降•提升(Gravitational)压降•摩擦(Frictional)压降•局部(Local)(形阻)(Formresistant)压降 4.1粘性流动压降•惯性(Inertia)压降:由速度随时间变化引起,在稳定流动中为0•加速(Accelerative)压降:由流道面积或流体密度改变而导致速度变化引起。2v2q11pvdvm()acc22v12AA21其中,q为质量流率m密度相等情况下 4.1粘性流动压降•提升(Gravitational)压降:由流体重力势能变化引起的静压力变化,可能由垂直高度差、密度差(和温度有关)引起,对于等温流动z2pz()gdzgravz1若流体不可压缩,pgzgrav 4.1粘性流动压降•局部形阻(Form)压降:由流道形状变化引起,特别是突然变化,会导致漩涡的产生。2vrefpK()form2其中,K称为局部形阻系数(Formfactor) 表5-8各种典型的局部形阻系数类型K参考速度管道入口(充分圆角处理)0.04管内流速管道入口(稍微圆角处理)0.23管内流速管道入口(无处理)0.50管内流速管道出口1.0管内流速截面突然缩小,β=A/A0.5(1-β2)下游流速21截面突然扩大,β=A/A(1-β)2上游流速12阀门全开0.15~15.0 表5-8各种典型的局部形阻系数类型弯头半径/管直径K阀门半闭13~45090O弯头,R/D=0.51.2090O弯头,R/D=1.00.8090O弯头,R/D=1.50.6090O弯头,R/D=2.00.4890O弯头,R/D=3.00.3690O弯头,R/D=4.00.3090O弯头,R/D=5.00.29 4.1粘性流动压降•摩擦(Frictional)压降:由流体粘性引起,(而非管道粗糙度引起)的沿流动方向的压力下降•达西公式(Darcy’sformula):2LvrefpffricD2e其中,f称为摩擦系数,无量纲,L为流道长度,D即水力直径,对于圆管,D=Dee 4.2摩擦系数•现在,求摩擦压降变为了求解摩擦系数的问题•摩擦系数的大小,与流体的温度分布、速度分布、粘度(分布)、流动的发展形态、流道表面粗糙程度等都有关,故需分情况讨论:等温层流非等温(加热或冷却)湍流 4.2.1管内等温层流•对于圆管内等温层流,完全可以用解析方法利到结论:64fRe•非圆管同样具有fC/Re的形式,其中Re的计算要用水力直径。特别地,矩形流道C的取值:(表5-9,p89)长宽比10.05.02.01.0C84766357 4.2.1管内等温层流•思考:流道截面积A、长度L,流速v,流体物性相同的圆管和方管,哪个摩擦压降大?2Lv646464fcir2DRcir2ecirDcirDcir4A/2575757Lvfsqua2Dsqua2ResquaDsquaDsquaA160881.57 例题5-8•某压水堆停堆情况下,依靠自然循环一回路冷却剂系统大约有1%的满功率流量。假设满功率流量为4686kg/s,蒸汽发生器的传热管总数为3800根,传热管内直径为0.0222m,传热管平均长度为16.5m,流体密度近似为1000kg/m3,动力粘度为0.00100kg/(ms),试判断流动是层流还是湍流,并计算摩擦系数和入口到出口的摩擦压降。 例题5-8vDqD解:RemmA46860.02220.01707.2520.00138000.0222/4•Re<2100,可认为是层流•摩擦系数:64f0.0905Re 例题5-8•断面平均速度:q46860.01mv0.0318m/sm2A100038000.0222/4•摩擦压降:22Lv16.510000.0318mpf0.0905D20.0222234.0Pa 4.2.2管内等温湍流•一般由实验方法确定摩擦系数。1)对于工业用光滑圆管内的定型湍流情况,具有普遍关系式:nfCRe•常用关系式:(表5-10,p91) 4.2.2管内等温湍流2)对于粗糙圆管,考虑到管壁表面粗糙突起高度ε与管材有关(表5-11,p91)•可用Colebrook关系式:1218.71742lg.fRDefe610f.00055(1+200003)DRee 4.2.2管内等温湍流•当Re较小时,可以忽略其中/De,就是Prandtl关系式:12//12f2lg(Ref)08.•当Re较大时,可以忽略其中最后一项,就得到Nikuradse关系式:De2f[2lg()1.74]2 4.2.2管内等温湍流3)棒束通道,有通用形式:nfCReM•其中参数取值:(表5-12,p92,其中p表示节距或栅距,Pr为普朗特数(Prandtlnumber)) 4.2.2管内等温湍流 4.2.3管内变温流动•主要方法是引入相应的非等温修正系数,用主流的算术平均温度作为定性温度:TTf,inf,outTf2•用这一温度算得等温的摩擦系数,记为feu•常用Sieder-Tate关系式:nff()weuf 4.2.3管内变温流动•其中,μ、μ分别是与壁面温度和流体主流wf温度对应的动力粘度。•有的程序还考虑到加热周长C和润湿周长hC的不同,计算式:eChwnff{1[()1]}euCef•对于p=10.34~13.79MPa的水,Rohsenow和Clark实验证明,n=0.6•对于油类,McAdams推荐n=0.14 4.2.3管内变温流动•对于气体,Toylor推荐0.25Tw0.6f0.0028()()0.35ReTf•其中Re=ρvD/μ,ρ为温度T时的密度,μmf为温度T时的动力粘度w 例题5-9•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与例5-8相同,判断在满功率流量下流动是层流还是湍流,并计算摩擦系数和出入口压降。解:流量为例5-8情况下的100倍,因此平均流速相当于例5-8情况的100倍,即3.18m/s,Re也是其100倍即Re=70725Re>10000是充分发展的湍流。 例题5-9•摩擦系数:利用McAdams关系式0.2f0.184Re0.01972Lvpfm•压降:D2216.510003.180.01970.0222247.4010Pa 小结:流道压力计算•先给定某一点的相关参数(压力、流速、温度、标高等)•然后可根据恒定总流能量方程:22pvpv()z()zh12f12gg22gg•或更通用的方法:ppp21losspppppplossineraccgravfric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