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 MB
  • 40页

无机及分析化学 教学课件 作者 王永丽 李忠军 伍伟杰 主编 无机及分析上交课件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新.ppt

  • 40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1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3第四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4 概述吸光光度法:以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所用的仪器为分光光度计(又称为分光光度法)。根据物质所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吸光光度法又有紫外、可见及红外分光光度分析法。本章重点讨论可见分光光度法。 人眼能感觉的波长在400~750nm,为可见光区。光波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γ射线等。可见光只是电磁波中一个很小的波段。不同波长的可见光使人们感觉为不同的颜色。具有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白光(日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当日光通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七色光(光的色散):一.电磁波谱第一节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在可见光中有色光的互补关系若两种颜色的光按适当的强度比例混合后组成白光,则这两种有色光称为互补色。如图所示,成直线关系的两种光可混合组成白光。物质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与它对互补色光的选择性吸收有关。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单色光和互补色光:当光束照射到某物质或溶液时,某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不被吸收,产生反射、散射或透过溶液。溶液的颜色由透过光的波长所决定。溶液对光的作用若被照射的是均匀溶液,则光的散射可以忽略。 例如:KMnO4溶液强烈地吸收黄绿色的光,对其他颜色的光吸收很少或不吸收,所以溶液呈现紫红色。(黄绿色与紫红色互补)又如:CuSO4溶液强烈地吸收黄色的光,所以溶液呈现蓝色。若溶液对白光中各种颜色的光都不吸收,则溶液为透明无色;反之则呈黑色。光的互补:蓝黄 物质颜色(互补色)吸收光颜色波长(nm)物质颜色与吸收光颜色和波长的关系黄绿紫400~450黄蓝450~480橙绿蓝480~490红蓝绿490~500紫红绿500~560紫黄绿560~580蓝黄580~600绿蓝橙600~650蓝绿红650~750 2.吸收曲线E=E2-E1=h:量子化、选择性吸收;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其吸光度A;以波长为横坐标,A为纵坐标作出吸收曲线;找到最大吸收波长max。邻菲罗啉络铁(Ⅱ)离子吸收曲线 吸收曲线的特点: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图中:c1<c2<c3<c4)。③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都不同。c1c2c4c3 a.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A有差异,在λmax=508nm处吸光度A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重要依据。④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依据b.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图10-3邻菲罗啉络铁(Ⅱ)离子不同浓度时的吸收曲线 (1)朗伯—比耳定律第二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透光度(透光率)T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T=It/I0吸光度—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用A表示:吸光度A与透光度T的关系:A=-lgT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b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cI0:入射光强度;It:透过光强度2.比尔-朗伯定律: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A=lg(I0/It)=kbc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L-1;k:吸光系数;朗伯—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依据。广泛地应用于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区的吸收测量。 二.吸光系数:吸光系数是物质的特征常数之一,在一定条件下是一个常数。吸光吸数的大小与入射光波长、溶剂和吸光物质本性有关,而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和液层厚度无关。1.摩尔吸光系数(ε):c单位为mol.L-1A=εbc是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mol.L-1,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 2.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溶液浓度单位为g/100ml,液层厚度单位为cm时的吸光系数,用E1cm1%表示3.摩尔吸光系数与比吸光系数的关系:推导 例11-1氯霉素的水溶液在278nm处有吸收峰,设用纯品配制100mL含2.00mg的溶液,以1.0cm厚的吸收池在波长278nm处测得透光率为24.3%,计算(1)该溶液的吸光度;(2)比吸光系数E;(3)摩尔吸光系数ε。(已知氯霉素的M=323.15) 浓度为25.5μg/50ml的Cu2+溶液,用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光度法测定,在波长600nm处用2cm比色皿测量A=0.297,计算摩尔吸光系数。=1.9×104(L·mol-1·cm-1)解:已知Cu原子量为63.55,[Cu2+]==8.0×10-6(mol·L-1)ε==例: 例题一有色化合物的0.0010%水溶液在2cm比色皿中测得透射比为52.2%。已知它在520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2.24×103L/(mol·cm)。求此化合物的摩尔质量。解:A=-lgT=bc=b×(0.0010×1000/100)/Mr=b×0.010/MrMr=b×0.010/(-lgT)=2.24×103×0.010×2/(-lg0.522)=159(g/mol) 三.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时,发现:标准曲线常发生弯曲(尤其当溶液浓度较高时),这种现象称为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引起这种偏离的因素(两大类):一类是物理性因素:由仪器的精度不够引起的。另一类是化学性因素:溶液发生相互作用引起的。 朗伯—比耳定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入射光为单色光。分光光度计只能获得近乎单色的狭窄光带。难以获得真正的纯单色光。复合光可导致对比耳定律的正或负偏离。非单色光、杂散光、非平行入射光都会引起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但主要还是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1)物理性因素——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复合光对比耳定律的影响在图上A-c曲线上部(高浓度区)则弯曲愈严重。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防止非单色光引起偏离的措施:首先应选择比较好的单色器。此外还应将入射波长选定在待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且吸收曲线较平坦处。 (2)化学性因素朗伯—比耳定律的假定:所有的吸光质点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假定只有在稀溶液(c<10-2mol/L)时才基本符合。当溶液浓度c>10-2mol/L时,吸光质点间可能发生缔合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对光的吸收。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当溶液中存在着离解、聚合、互变异构、配合物的形成等化学平衡时,也会使吸光质点的浓度发生变化,影响吸光度。 例:铬酸盐或重铬酸盐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CrO42-+2H+=Cr2O72-+H2O(黄色)(橙色)碱性溶液中测CrO42-或酸性溶液中测Cr2O72-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结果。若改变溶液的酸度会导致平衡移动,发生偏离比耳定律。 一.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1)光源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谱,具有足够的辐射强度、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寿命。可见光区:钨灯作为光源,其辐射波长范围在320~2500nm。信号显示系统器第三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单色器①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②准光装置:透镜或反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③色散元件:棱镜或光栅;可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④聚焦装置:透镜或凹面反射镜,将分光后所得单色光聚焦至出射狭缝;⑤出射狭缝:单色光由此射入样品室→吸收池→检测显示系统。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可从中选出一任波长单色光的光学系统。①②③⑤④吸收池④光源 (3)吸收池样品室:吸收池(比色皿)和相应的池架附件。吸收池:石英池(紫外区)和玻璃池(可见区)。(4)检测系统①硒光电池②光电管③指示器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光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用(硒)光电池(72)、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721、751)、(5)信号显示系统是把放大的信号以A或T的方式显示或记录下来的装置。有:检流计、微安表、数字显示记录仪、微机等进行仪器自动控制和结果处理。图10-7吸光度与透光率标尺刻度 1.72型1.稳压电源开关2.波长调节器3.光路闸门4.单色器光源开关5.比色皿定位装置6.光亮调节器7.检流计电源开关8.零点调节器9.灵敏度调节器10.比色皿架72型光度计的安装示意图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类型 1.指示灯2.电源开关3.灵敏度选择按钮4.比色皿座定位拉杆5.透光率100电位器旋钮6.透光率0电位器旋钮7.波长调节旋钮8.波长示窗9.光密度(透光率)表10.比色皿暗箱盖721型分光光度计2.721型 3.751型 附:几种常用的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计国产型号工作范围λ/nm光源单色器接收器应用可见分光光度计72型721型420~700360~700钨灯钨灯玻璃棱镜玻璃棱镜硒光电池光电管无机物和有机物含量测定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分光光度计751型或WFD-8型200~1000氢灯及钨灯石英棱镜或光栅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无机物和有机物含量测定;有机物结构分析红外分光光度计WFD-3型760~40000硅碳棒岩盐真空热电偶有机物结构分析 第四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 (一)吸收光谱特征数据比较法(二)标准物质比较法(三)标准谱图比较法一.定性分析 1.标准曲线法通常采用A-c标准曲线法定量测定。①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c)的被测组分的标准溶液,在选定的λmax和最佳操作条件下,测得各自的吸光度(A)。 ②以A-c作图得一直线(标准曲线):③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测得试样的吸光度Ax,然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浓度cx。标准工作曲线cx 采用标准曲线法时必须注意:(1)使用标准溶液浓度的范围应当使A与c之间保持直线关系。一般使A在0.15~1.0之间为宜,最好参照仪器的使用说明书,以保证足够的准确度。(2)须用不含被测元素的空白溶液作参比,用于仪器调零,以便从试样的吸光度中扣除本底空白值。(3)所有操作条件(光源、单色器、检测器等)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必须保持恒定。 2.吸光系数法A=E1cm1%bc例11-2维生素B12的水溶液在361nm处的百分吸光系数为207,用1cm比色池测得某维生素B12溶液的吸光度是0.414,求该溶液的浓度。 3.对照法:外标一点法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定待测溶液和某一标准溶液(浓度c标)的吸光度A样和A标A样=E样·b样·C样A标=E标·b标·C标 例11-3:精密吸取KMnO4样品溶液25.00mL。另配制KMnO4标准溶液的浓度为25.0μg·ml-1。在525nm处,用1.00cm厚的吸收池,测得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分别为0.224和0.250。求样品溶液中KMnO4的浓度。 (二)多组分的定量分析⑴各组分的吸收曲线互不重叠在各自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进行测定(与单组分测定无区别)。分别在λ1和λ2时测定组分a和b(互不干扰)。⑵各组分的吸收曲线互有重叠根据吸光度的加合性求解联立方程组得出各组分的含量。多组分体系的吸光度具有加和性A总=A1+A2+A3+……+An=ε1bc1+ε2bc2+ε3bc3+……+εnbcnAλ1=εaλ1bCa+εbλ1bCbAλ2=εaλ2bCa+εbλ2bCb 习题:p16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