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2.00 KB
  • 30页

以生态学为主导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ppt课件

  • 30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以生态学为导向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以山东淄博职业学校校区规划为例\n山东淄博职业学校校区规划以景观生态学为导向,以网格划分斑块,将大型的绿色斑块与水体斑块集中布置在校区中心,形成“绿色中心”,并围绕其布置教学区、生活区,以院落与景观轴线组成生长模式,满足大学校园的有机生长要求。\n由于城市用地的有限性,所以维持城市生态健康的大型城市绿地的建设始终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大学校园占地面积大,相对容积率不高,因而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的有效补充。\n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为指导,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形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反馈关系及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管理,在景观水平上使生态学研究具有整体观。因为景观生态学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相互作用、与景观空间格局的相互影响,所以对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体的大学校园规划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n背景:山东淄博职业学院是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规划范围东、西、北3个方向以教育园区规划路为边界,南到联通路,规划面积约为2km2。用地现状地形平坦,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形态,海拔在33m左右。用地内有一个即将拆迁的村庄,此外无其它建(构)筑物,地面无任何河流湖泊。此次设计要求运用先进的规划理念,突出淄博职业学院的生态功能,注意单元生长与分期开发的关系。\n规划实践1、景观生态网络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就是“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Forman提出了健康的生态结构,即以大型生态斑块为核心,以中小型生态斑块为补充,各个斑块之间通过廊道有效连接的整体格局,强调整体的连接性与大型生态斑块的作用。通过初步估算,认为可以营造大型生态斑块为基础形成校园的整体空间格局(图1,图2)。\n\n\n在整体的布局上,规划将校区按类别划分为林地、草地、水体和文化4种斑块,其中林地斑块13块、草地斑块4块、水体斑块2块。每块斑块的面积在2hm2左右,各个斑块之间通过宽30m左右的疏林草地廊道连接。在斑块的布局上,规划对用地进行网格的划分,然后将大型的绿色斑块与水体斑块集中放置在校区的中心,构建“绿色中心”,形成绿色与蓝色的“肺”,将中小型的绿色斑块按照面积大小与生态功能系统化的要求布置于校区的网格结点上。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学习、生活于其间的教师与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图3)。\n\n建筑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的形态出现,并以几何的、开放的形态面向自然景观。围绕“绿色中心”布置教学区、生活区。教学区采取组团布局结构,功能区与绿带相间布置,最大限度地将“中心绿色斑块”的生态环境向教学区渗透、延伸。生活区同样采取组团式布局结构,组团之间以大片绿地相隔。规划强调“细胞生长”的概念,用院落和林荫道组成基本单元使各院系形成相对独立的院落“细胞”,再通过景观轴线组成有机整体进行“生长”,使每一个组团如同一个个果实生长在整个校园的生态网络上。\n这种院落与景观轴线组成的生长模式能够适应各种形态的变化,可以满足任何生长规模的要求,使校园主体结构能够进行细胞式的组合生长,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相应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调整,而不破坏校园的总体格局。\n在功能布局上,整个校园以中心公共教学区为核心,其南侧为行政办公区,东侧为教学区,西侧为生活区。教学区包括院系教学区和实训区,分别以独立组团的形式布置,实训区选择在居中位置,方便各院系使用。生活区又分为学生宿舍区和教师生活区,配套服务设施(食堂、活动中心、公共浴室等)分散布置于生活区内。运动区结合中心绿地布置,既保证与生活区有良好的联系,又避免对教学区产生干扰。另外,根据校方要求,在校园的西南角设置对外接待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图4)。\n\n大型斑块是健康生态格局的重要内容,物种的数量与绿地斑块大小、数量及空间联系有关,如当绿地斑块规模接近24hm2时,鸟的种类数量就有显著增长。为了达到建设生态化校园的目标,本方案的理念是希望在校园的中心形成一片集中的绿色斑块,作为校园的核心和城市的“绿肺”。规划还考虑将校园附近的孝妇河水通过地下引入中心绿地,使之成为令人愉悦的自然公园,建构纵贯校园南北的开放化、园林化的绿色生态斑块。\n2、多样化多样化有3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通过维持物种的多样化达到生态化;二是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环境类型以满足物种的需要;三是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灵活处理环境设计,也就是多样化的思路。在规划中,多样化的思路是灵魂,多样化的物种是标志,多样化的环境处理是手法。\n规划提倡多样化的设计就是使那些硬性的、静止的空间内容更具有可变性,并适应经济结构、生态资源、自然地域、人文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创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环境能在满足学校师生使用、心理、社会交往和视觉等需要的同时,提供校园生活方式的可选择性。\n规划强调“渗透”与“延伸”的概念(图5)。首先,对于校园的景观环境,规划在保证各个斑块完整性,避免斑块破碎化的前提下,通过各个斑块的穿插与延伸使各种环境类型形成多重组合,在各个斑块的交界处增加环境类型的多样性。其次,规划将中心斑块通过绿色廊道向周边的院系组团渗透,增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汇,使人文环境类型多样化。再次,在同类斑块的景观设计上,规划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突出重点,混合运用。\n如规划将校区水体的岸线分为缓坡、陡坡,有些做成平台出挑,在临近建筑和观景点的地方做成规则式的驳岸,其余大部分为自然的草坡驳岸或卵石驳岸。为了做到当水处于最高水位时不致漫溢,处于最低水位时不致枯竭。规划将水岸设计成以斜坡为主,根据不同水位设置步行道,以适应水位高低的变化,利用岛、堤、桥、建筑及植物对水面进行分隔与联系。在地形处理上,规划利用湖泊清淤和开挖的土方堆筑成山,并对湖岸进行适当的地形处理,使校区既有登高瞰远之处,又有倒影奇观之处,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n\n3、物质与能量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生态系统组分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物种流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保持生态系统中3种流的正常循环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化的标志。在城市中导致景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主要机制是人的活动,因此首先应该从交通与功能布局的角度出发,节约物质与能量。\n规划在总体上采用人车分行的交通体系。为提高交通效率,规划十分注重道路系统的等级关系,首先在用地中心开设一条环状曲线型主干道,路面宽为16m。各功能区内的车行道路宽为6m,以次级环路的形式嵌套在主环路上。校园分设4个出入口,主入口设在联通路北侧。\n规划以一系列广场空间将主入口与校园中心相连,并以气势恢宏的景观水道强化其主导地位;西侧两个入口主要为生活区服务;南侧入口兼为后勤部门服务;东侧入口为教学区的辅助入口。规划沿主干道在各组团的外围布置若干停车广场,以适应未来机动车发展的需求。在步行系统方面,规划沿正对出入口的几条道路设置景观性步行道和广场,并使之向各建筑组群延伸,与布置在自然绿地中的小路共同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步行网络。步行系统设计以“小尺度、亲切宜人”为原则(图6)。\n\n规划还应尊重和维护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态过程,主要考虑硬质地面的处理。规划选取具有蓄水或渗水能力的环保铺地材料。如混凝土渗水型铺地砖及倍力砖,具有强度高、渗水性能稳定的特点,可用于完全渗水性排水、渗水与集中排水相结合等不同场合。而在各个院系的高密度地区,规划采用渗透排水管、渗透侧沟等人工设施来帮助降水渗入地下。\n4.建筑形态规划构思强调城市、建筑、景观三者相结合的整体设计。在总体设计思想上,把握21世纪新的建筑特点,塑造真正“以人为本”的内、外部空间,构思注重室内、室外空间环境的渗透及景观视线效果,创造充分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建筑空间环境。处于重要位置上的建筑应具有视觉上的标志性,并体现信息时代的建筑特征—高科技的精美与高效率的完美结合。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各个功能区域对外联系的便捷性要求、动静分区要求,将建筑内部划分为若干区域。\n组团状的建筑布局特别强调组团内建筑的整体感和围合感,通过广场、院落、连廊、平台等空间元素,使彼此之间取得紧密的联系,丰富建筑的空间形态,并强化其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层次感和场所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空间支持,增强建筑内外环境的活力。\n建筑形体设计追求简洁明快,以单纯几何形体的穿插与拼接作为主要创作手段。建筑主体外饰面可采用高级外墙涂料与石材局部采用点挂玻璃幕墙、亚光复合铝板等新型材料,突出时代精神与场所精神。建筑立面构图采取现代构图手法,着力推敲形体尺度、比例关系。\n5.分期开发与整体协调细胞生长模式的布局结构,能满足大学校园既是一个整体,又可按学科分类、按使用功能进行分割的要求,便于建设和管理,同时有助于项目的分期实施和调整,增强项目本身的抗风险能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