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 MB
- 31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Chapter-010-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二).\n第一节珊瑚礁\n一、珊瑚礁的分布及其生境特征1、分布:在南北两半球20℃等温线范围内,一般在热带海岸我国分布从台湾海峡南部至南海由生物作用产生碳酸钙沉积而成珊瑚虫、石灰红藻属和绿藻的仙掌藻属共同组成,所以实际上是珊瑚―藻礁2、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区别:①有无共生藻;②深度;③分布\n\n\n\n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群落当中最富有生物生产力的、分类上种类繁多的、美学上驰名于世的群落之一。”珊瑚虫是构成珊瑚礁的基本结构的主要生物。印度―太平洋区系共有造礁珊瑚500种以上(其中大堡礁就有350种左右)。在珊瑚礁生活的生物种类繁多,几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门类都有代表生活在礁中各种复杂的栖息空间。被誉为蓝色沙漠中的绿洲,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成为无数海洋生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其中已经记录世界海洋生物种类高达近十万种,占已记录的世界海洋生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在一个珊瑚礁区共同生活的鱼类种数可高达3000种。珊瑚礁区鱼类的密度大于大洋平均数的100倍。三、珊瑚礁生物群落多样性\n外海0.1~0.35;海草11.0;蔗园19.0;麦田5.0;珊瑚礁5.0~10.0(gC/m2·d)珊瑚礁初级生产力范围为1,500~5,000gC/(m2·a),这个数字表明它是代表自然生态系统的最高初级生产力水平。营养盐供应主要是依靠系统内的高效再循环机制初级生产者的的呼吸消耗占总初级生产的比例很高,因此净初级生产力就比预料的低,人类可持续利用量并不高。四、生产力与能流特点\n第二节海藻场和海草场一、海藻场(一)海藻场的生境特征和分布冷温带的潮下带硬质底上生长着大型褐藻类植物,与潮间带岩岸群落相连接,形成独特的一类生态系统,称之为海藻场,也称海藻床(kelpbeds)底质硬质底部光线清澈海区,藻场可延伸至20~30m深处。温度仅分布在冷水区,暖温带和热带海区则不出现大型藻场。\n海藻场的地理分布(关注夏季20ºC等温线)\n(二)大型海藻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n(三)生物群落及其关键种巨藻丛形成一复杂、特殊的三维地形,提供藻场生物群落的“框架”,其巨大的叶片表面,为很多附着植物和动物提供生活空间,如叶片附生大量小型藻类、原生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是海洋中的森林。(四)生产力和营养关系初级生产力大约介于600至3,000gC/(m2·a)之间。据估计只有10%的初级产量是通过直接摄食进入食物网,其余90%是通过碎屑或溶解有机质进入食物链的。\n海獭是冷温带巨藻场关键种(例)\n(一)海草组成和分布有根开花植物如热带的泰莱菜暖温带的大叶藻(大叶草)生活在盐沼向海一侧的潮间带和潮下带6~30m深处(二)海草场生物群落组成和生产力生物种类:大量附着生物(附生植物、原生动物及无脊椎动物)生产力很高。二、海草场海草与海草场\n(三)海草场的生态作用附着生物重要的附着底物浅海区重要的生产者,为浅海许多生物提供食物资源海草的根及地下茎可起稳定软底质的作用,抵御风暴对底质的破坏。对很多底栖生物,尤其是许多经济种类有掩护作用。加速沉积使海床面上升,最后可能使其漂浮的叶子到达表面,缓冲波浪,形成较平静的水环境。叶子有遮蔽作用,避免下层受阳光直射和水分流失。改善水质\n第三节浅海-陆架区一、主要环境特征(一)浅海环境特征光照、温度和盐度盐度、温度和光照的变化也比外海的大,这些变化的程度从近岸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弱。潮汐、波浪和流沿岸、浅海区的海流通常包括沿岸流和受大洋流系侧支的影响。由于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常形成重要的渔场。锋面两个性质明显不同的水体在一个线条分明的边界上相遇时,其汇合的区域就称为锋面。浅海区存在多种锋面系统,包括陆架坡折锋面、上升流锋面、河口羽状锋面等。锋面的形成对水体有重要的生态学影响,锋面系统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n(二)海底生境类型硬质底包括基岩、巨砾和卵石,通常出现在底层流、波浪和冰川作用等物理过程较显著的区域,为固着生物提供了可靠的固定场所。软质底软质底(砂砾、砂和泥)是大陆架海底的主要生境类型,其分布与海底的水动力过程和地形密切相关。不仅为生活在海底表层的生物创造了适宜的栖息场所,也给穴居生物提供了理想家园。生物礁生物礁(biogenicreefs)是由具有造礁能力的生物聚集而形成的一种礁体结构。由造礁生物聚集而成,或通过生物、有机和无机物质共同累积而成。生物礁的形成通常以一两种造礁生物为主,这些具有造礁能力的生物包括双壳类(如牡蛎、贻贝)、多毛类、珊蝴、苔藓虫和海绵等。空间异质性高,成为许多幼鱼和甲壳类的产卵和抚育场所。\n1.浮游生物:(1)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是主要类别。微型的自养生物也是很重要的类群。(2)浮游动物:种类繁多①季节性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很多游泳生物的幼体。②终生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磷虾类等甲壳动物,此外有孔虫、放射虫、纤毛虫及水母类也常见。二、生物群落的特点\n季节性浮游动物(浮游幼虫)\n2.底栖生物:潮间带尤为重要①植物:底栖硅藻&大型海藻②底栖动物:几乎包括各个门类的代表,种类组成与底质类型有密切关系。3.游泳生物:种类多,数量大。主要是各种鱼类,世界主要渔场几乎全部位于大陆架或大陆架附近。按FAO于1967年统计,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一半的6种鱼依次是:鳀鱼、大西洋鲱、大西洋普鳕、鲭鱼、阿拉斯加狭鳕和南非沙丁鱼。\n三、生物量与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水平高生物资源丰富平均食物链较短终级产量较大洋区高得多世界主要渔场几乎全部位于大陆架浅海区或大陆架附近大部分大陆架海域底栖生物完全靠水层和沿岸输入的碎屑物质而维持底栖生物以及水层或底层鱼类的生产力也较高海鸟或哺乳类多\n第四节近岸上升流区一、上升流及上升流区生态特征概述上升流(upwelling)是深层海水涌升到表层的过程分布:近岸上升流和大洋上升流成因:由特定的风场、海岸线或海底地形等特殊条件所引起时间:季节性(风生)和常年(地形)(一)上升流区的理化环境特征:两高两低低温低溶氧高营养盐高盐度、高密度以上是确定上升流的存在与范围变化的重要依据\n(二)上升流区生物的生态学特征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单细胞浮游植物的粒径相对较大浮游动物中冷水性种类和数量比例增加群落多样性相对较低食物链环节较少游泳生物(主要是鱼类)生命周期较短,偏向于r选择的类型\n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例)\n一 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1.练习小白鼠的捉拿及腹腔注射。2.认真观察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影响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n1.水合氯醛的药理作用?水合氯醛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催眠作用出现快,因不缩短REMS(快动眼睡眠),无后遗效应。临床用于顽固性失眠性失眠和治疗子痫、破伤风、小儿高热惊厥。本品对胃有刺激性地,可引起恶心、呕吐。消化性溃疡病人不宜口服。剂量过大可抑制心脏2.硫酸镁的药理作用?答:口服给药产生导泻、利胆作用。注射给药产生抗惊厥、降压作用。导泻:口服硫酸镁溶液,由于Mg2+和So42-难吸收,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故能阻止肠腔内水分吸收,使肠容积扩大,刺激肠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肠蠕动增加而导泻。作用迅速而强大,常用于急性便秘、清除肠内毒物及服用驱虫药后加速虫体排出。利胆:高浓度(33%)用于阻塞性黄疸和慢性胆囊炎。抗惊厥:镁离子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并使运动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导致骨骼肌松弛,故能抗惊厥,临床用于破伤风和子痫所致惊厥。降压:注射给药可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且降压作用迅速。用于治疗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n一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操作:1.取鼠3只,称重标号,观察各鼠正常活动后,2.分别腹腔注射2%水合氯醛0.05ml/10g、2%水合氯醛0.15ml/10g、2%水合氯醛0.5ml/10g。给药后分别置于大烧杯中,观察各鼠活动情况,比较各鼠症状表现有何不同\n实验结果:鼠号 体重 药物及药量 用药后反应及发生时间甲鼠2%水合氯醛0.05ml/10g乙鼠2%水合氯醛0.15ml/10g丙鼠2%水合氯醛0.5ml/10g\n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1.练习小白鼠的捉拿、灌胃法及肌肉注射。2.认真观察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n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操作:1.取鼠2只,称重标号,观察各鼠正常活动。2.以10%的硫酸镁0.5ml/10g的剂量给甲鼠肌肉注射,乙鼠灌胃。3.观察两鼠用药后有何不同。\n实验结果:鼠号体重给药途径药物及药量给药途径用药后反应甲鼠肌肉注射10%的硫酸镁0.5ml/10g?乙鼠 灌胃10%的硫酸镁0.5ml/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