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重点

  • 41.72 KB
  • 4页

生态学复习重点

  • 4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一般地,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小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大环境直接影响着小环境,对生物体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macroclimate),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microclimate),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小气候变化大,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与大气候有极大的差别。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如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的生存条件,对于动物是食物、热能和氧气。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habitat)。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habitat)。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作用特征,才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耐受性定律(Lawof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着差异,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耐受性很宽,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很窄,而耐受性还会因年龄、季节、栖息地区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2)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3)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4)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或生态价(ecologicalvalence)。大气温度的空间变化大约纬度每增加1o,年平均气温降低0.5℃。因此,从赤道到北极形成了热带、亚热带、北温带和寒带。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温降低0.5℃。阳性植物(heliophyte)又称喜光植物,喜强光,通常在全光照下才能正常生长,在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对树木而言,在林冠下不能完成更新。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较高,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也较高,群落的先锋植物均属此类。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4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主要特点是:树种一般枝叶稀疏,透光度大,树皮较厚,叶色较浅。草本植物一般茎较粗,节间短,分枝多,机械组织发达,含水量较小。叶子一般较小,叶面上常有角质层,有的种类叶片上还有绒毛。其叶面往往与直射光平行。耐阴能力较差,当光照强度不足全光照的75%时,生长、发育就受阻。阴性植物(sclophyte)又称喜阴植物,需光量少,不能忍受强光照射,具有较强的耐阴能力,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在自然界大多生长在热带雨林下或林下、阴坡。主要特点是:树种一般枝叶茂密,透光度小,树皮较薄,叶色浓绿,单位叶面积中叶绿素含量较高。草本植物茎较细长,节间也较长,分枝较少,机械组织相对不发达,组织中含水量较多。叶柄长短不一,叶片的大小也不同,呈镶嵌状排列,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耐阴,由于其叶子大而薄,叶面常与光线垂直,故能在适当的光照下吸收较多的光线,产生较高的光合效能。抗高温、抗干旱的能力较弱。耐荫植物(中性植物)较为喜光,在充足光照下生长良好,但稍受荫蔽时亦生长正常主要特点是:耐阴植物介于上二类之间。耐阴植物通常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荫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轻度的遮阴。光周期现象:生物的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生物学零度:植物开始发育的下限温度有效积温K=N(T-C)植物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气候相似论:树木引种时,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气候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称为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驯化称为气候驯化。生物对高温的适应:在形态上,有密绒毛和鳞片,或色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发光,或叶片垂直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等。物种分布与温度1.地球上主要生物群系的分布成为主要温度带的反映。表明年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2.相对湿度和温度间的关系,两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地球上生物群系分布的总格局。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植物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湿生植物(阴性湿生植物阳性湿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短命植物避旱植物耐旱植物)在大气组成成分中,对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O2与CO2。每公顷森林每日吸收1tCO2,呼出0.73tO2;每公顷草坪每日可吸收0.2tCO2,释放0.15tO2。如果成年人每人每天消耗0.75kgO2,释放0.9kgCO2,则城市每人需要10m2森林或50m2草坪才能满足呼吸需要。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土壤动物是指在土壤中度过全部或部分生活史的动物。我国陆地上降水的大致规律基本规律是从东南往西北降水逐渐减少。华南降水量为1500--2000mm,长江流域为1000~1500mm,秦岭和淮河地区大约为750mm,从大兴安岭西坡向西,经燕山到秦岭北坡为500mm,黄河上中游约250—500mm,内蒙西部至新疆南部为100mm以下。植物对土壤的适应类型根据植物对土壤酸度的反应,划分为3类:酸性土植物(pH<6.5)、中性土植物(pH6.5—7.5)碱性土植物(pH>7.5)根据植物对土壤中钙质的关系,可划分植物为钙质土植物和嫌钙植物。生活在盐碱土中的植物和风沙基质中的植物,分别归为盐碱土植物和沙生植物。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4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土壤生物的生态意义土壤生物与土壤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土壤生物一方面依赖于土壤而生存,另一方面又对土壤的形成、发育、性质和肥力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土壤生物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碳氧平衡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种群的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种群的分布: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或简称分布。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3种:①随机型;②均匀型;③成群型。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具有边界特征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一般地,热带雨林为2500m2,北方针叶林为400m2,落叶阔叶林为100m2,草原灌丛为25-100m2,草原为1-4m2。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多度:多度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盖度: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郁闭度林业上常用郁闭度表示林木层的盖度。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种的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多样性指数正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种的数目或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种的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辛普森多样性指数=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定义:是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4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香农—威纳指数是用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季相:把植物群落季节性的外貌称之为季相。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生态过渡带的特点: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演替顶极是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顶极群落: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植被是指某一地区内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10个植被型组为: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干草原、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季雨林热带雨林植被就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规律: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的差异,植被(森林)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就是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合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规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物质循环基本类型1)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之间的养分交换)可划分为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的养分循环)3)生物化学循环(植物体内的养分循环)景观的特征:①生态系统的聚组②在这个聚组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交互作用③气候和地貌④干扰状况的聚组,因为每一个生态系统均有自己的干扰状况,所以景观是干扰状况的聚组。景观重要的结构单位是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本底(matrix)。斑块是与周围地区外表有明显区别的非线性表面地域。走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景观的连接性。走廊可以说是狭长状的斑块。本底是景观中的背景植被或地域廊道的两面性既可以是物种迁移的渠道(河岸植被带对多数动物),也可是物种迁移的障碍(如道路对某些小动物)边缘效应:在边缘地带,各种环境因于趋于变化,而这种变化则可以对植物和动物种群的组成、多度及生长状况产生极大的影响园林环境:一般认为园林建设所形成的园林绿地空间中的所有构成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人们的园林环境。生态设计的四个维度: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美好物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