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7.50 KB
  • 18页

重庆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勘)

  • 18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xxxx道路及配套工程(K0+000~K0+891.690)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阶段详勘)xxxx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xx年六月2 xxxx道路及配套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阶段详勘)院长:总工程师:审核:项目负责:技术负责:提交报告单位:xxxx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交报告时间:xx年六月3 自审意见一、本次勘察依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执行。勘察工作目的、任务明确,勘察工作质量达到规范、委托书要求。二、本次勘察根据执行的规范、工程特点,结合工程区地质条件布置工作量,布孔、孔深及取样部位恰当。三、勘察工作查明了工程区的地层岩性结构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对场地的稳定性及道路建设适宜性评价正确,提出的建议合理、可行。四、各类岩土样、原始资料和数据的采取较齐全,统计方法恰当,符合有关勘察规范的规定,提供的参数正确、可靠。五、对道路分段评价合理,对路基边坡作出了详细评价,符合道路沿线实际情况,提出的工程措施建议可行。六、报告文字简明,论述清楚,图件清晰美观,已按xx市xx区建筑勘察设计质量审查中心审查意见修改,可提交业主、设计、施工等使用。审核:xxxx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xx年六月3 目录1前言11.1工程概况11.2勘察目的任务21.3勘察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21.4工程勘察等级31.5勘察工作经过31.6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32勘察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42.1地理位置及交通42.2气象水文42.3地形地貌52.4地质构造52.5地层岩性52.6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52.7水文地质条件62.8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62.9地震及地震效应评价6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73.1岩土测试成果的可靠性分析73.2试验指标统计结果73.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83.4岩土体土、石工程分级93.5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94工程地质评价94.1场区稳定性、适宜性评价94.2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105拟建道路挖填施工建议136拟建构筑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147结论与建议14附表1、勘探点数据一览表附表1-12、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统计表附表2-13、泥岩、砂岩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统计表附表3-1~3-24、拟建道路7-7剖面路堤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附表4-15、拟建道路9-9剖面左侧路肩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表附表4-2附图1、图例01张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500)01张3、道路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500)03张4、道路工程地质横剖面图(1:200)19张5、钻孔柱状图67张附件1、岩、土试验报告2、勘察合同3、技术委托书4、勘察工作方案5、测量资料6、立项批复文件7、设计纵断面8、外业见证报告及岩心照片14 1前言受xxxx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代建方)的委托,我院承担xx市北部新区xx片区xxxx道路及配套工程(K0+000~K+891.690)的工程地质勘察(详细勘察)工作。本次勘察目的旨在查明拟建道路的岩土工程条件和问题,为拟建道路设计、施工提供工程地质依据。1.1工程概况本次勘察道路即xx市北部新区xxxxxx道路及配套工程(K0+000~K0+891.690)大致呈东西走向,起点里程桩号K0+000,起点坐标X=79503.125、Y=54740.795,止点里程桩号K0+891.690,止点坐标X=79641.390、Y=55528.349,全长891.690m,设计路面起点高程为202.449m,止点高程为242.562m,设计坡率1.50%,6.00%、3.00%、5.90%、1.50%,路幅设计宽度17m。为城市次干路Ⅰ级道路。1.2勘察目的任务本次勘察对xxxx道路及配套工程(K0+000~K0+891.690)进行详细勘察,其目的是通过地面工程地质调查、工程钻探和岩、土试验等方法,查明拟建道路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等工程地质条件,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的工程地质依据。具体的任务是: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2、查明沿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基岩风化层厚度及风化破碎程度,岩体结构面性质及特征、与临空面的关系,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及地基承载力指标;3、实测沿线地下水位,并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和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论证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及地下水、土层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调查了解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其密实度;5、查明沿线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6、选择道路路基持力层;对道路分段进行地震效应评价;7、对于陡坡路堤及路堑:论证路堤及路堑边坡稳定性,对坡顶、坡脚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评价有关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及使用条件,提供稳定性处理措施、方案、建议及设计方案优选,提出人工边坡最优开挖坡角及坡形建议。8、对拟实施道路沿线现有边坡及因工程实施可能形成的人工边坡的稳定性作出分析,对可能失稳的边坡及相邻地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勘察、试验、观测和分析计算,提出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确定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并作出稳定性评价;9、提出支挡结构设计所需的设计计算参数,并对支挡结构的设计可采用的形式提出建议。10、查明路基处理方案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组成、分布、强度、压缩性、透水性和地下水条件,提出地基处理方案建议,提供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特性参数,预测地基处理对周边环境和邻近建筑物的影响。1.3勘察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本次勘察工作主要依据:1、勘察合同书2、勘察任务委托书3、委托方提供的本工程道路系统平面图及设计纵剖面图本次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14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交通部标准(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交通部标准JTG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交通部标准JTJ013-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交通部标准JTGE41-2005《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交通部标准JTJ004-8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参考标准:—国家标准(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国家标准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国家标准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1.4工程勘察等级按国家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规定,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据此确定本次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5勘察工作经过我院于2013年3月接受业主委托,根据设计道路方案,对xx市北部新区xxxxxx道路工程进行勘探布置工作,拟建道路总长891.690m,共布置钻孔67个(经甲方和设计认可),于2013年4月9日进场开始施工,2013年5月28日结束外业工作,完成钻孔67个,随即转入室内岩土测试及资料整理,2013年6月13日完成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1.6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1.6.1勘察工作布置原则及完成工作量此次勘察工作布置根据甲方提供的道路设计平面图及纵断面图,主要按规范沿道路轴线布置钻孔,高填深挖部位钻孔间距适当加密,一般路基段钻孔间距适当放宽,每个地貌单元和不同地貌单元交界部位均有钻孔控制,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部位予以加密,钻孔线距40~60m,沿道路中线布置纵剖面;在挖、填方路段控制代表性横剖面,每一横剖面上布置2~3个钻孔,填方路段钻孔控制在填方路堤边坡放坡范围,挖方路段钻孔控制在挖方路堑边坡1.5~2倍边坡高度及其影响范围内。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67个。本次勘察完成工作量见表1.6-1。表1.6-1勘察工作量统计表项目单位本次完成工作量勘探点定位测量个67实测工程地质剖面1:200m/条1281.54/191:500m/条2677.38/3工程地质测绘面积km20.093钻探m/孔872.60/67土样土常规组7岩样天然密度组4天然及饱和抗压组8抗拉、剪组41.6.2勘察质量评述本次勘察各项工作均严格按规范、规程操作。1、工程地质测绘对拟建道路两侧100m范围内进行1:14 500的工程地质测绘,着重调查地形、地貌特征,调查各岩土层的分布及岩性特征,了解土层的形成条件、颜色、颗粒组成、结构、特征;了解岩石的出露情况、岩石成分、结构、厚度、风化程度及产状要素以及裂隙发育的规模和特征;调查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条件、规模、性质及发展情况;调查地表水流的分布及其流量、水位等,调查地下水的类型及补排关系。图上地质点、地质界线误差不超过2mm。2、工程测量利用委托方提供的测量控制成果,对勘探点进行定测、对剖面线实测,剖面比例尺1:200。钻孔孔位和勘探剖面均采用全站仪实测,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统,坐标采用xx市独立坐标系统。各孔终孔后采用仪器进行钻孔坐标及高程定测,高程误差小于0.05m,平距误差小于0.25m,质量和精度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钻孔位置及剖面测量由我院测量人员采用NTS-302W全站仪实测。控制点及成果由甲方提供;坐标系为xx独立坐标系,黄海高程。如下表:点名纵坐标X(m)横坐标X(m)高程(m)11001E78908.05754578.700216.63411002E79225.73454852.692268.70311003E79804.27454801.767209.448钻孔及剖面测量工作的精度均达到规范要求。3、勘探(1)钻探根据委托和规范要求,结合场地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拟建道路设计标高,将拟建道路分为一般路基和路堤、路堑段。一般情况下,钻孔钻入设计路面标高下稳定岩土层3~5m。并钻穿垃圾土、杂填土、软土、近期回填土和可液化土层;在挖方地段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3~5m,边坡坡顶钻孔应穿过最深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层以下不小于3~5m;在高填路堤段钻孔深度以能满足稳定性分析计算要求为准,达到潜在滑动面以下3-5m。采用XY-100型钻机,采用回转岩芯钻探方法,对土层采用无水钻进(干钻),遇大块石辅以小泵量清水钻进,当块石钻穿后及时停水,基岩采用小泵量清水钻进。回次进尺土层不超过1.0m,在岩层中不超过2.0m。土层采取率>65%,强风化层采取率70~85%,中风化层采取率80~84%。(2)取样及室内试验土样:在部分钻孔土层较厚段采取原状土样7组,作土常规试验;岩样:在部分钻孔内取岩样,作天然密度、天然饱和抗压强度、抗拉、抗剪强度试验。共取岩样12组。样品均及时送至xx川东南地质矿产检测中心检测,测试项目按交通部颁《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JTG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及国标的有关要求操作,试验数据可靠。4、建设工程勘察外业见证情况说明本次勘察,严格执行了xx市建设委员会渝建发「2008」209号文关于加强全市建设工程勘察外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本次勘察外业是在见证单位(xx607勘察实业总公司)指派的见证员全程旁站监督下进行的,勘察资料真实可靠。见证单位同时出具了勘察外业见证报告(详见附件9)。本次勘察图件编制采用xx南江xx勘察院编写程序QuickGe及AutoCAD,文字编制采用Word2003。本次勘察完成了勘察纲要及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各项工作满足规程、规范的有关要求,满足委托任务要求,达到了勘察的目的,经内业整理的勘察成果报告可供设计、施工使用。2勘察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2.1地理位置及交通勘察区位于北部新区xx工业用地场区内,起点位于在建xx大道,止点位于xx大道。由于工程区在工业用地场区内,有多条公路通往场区,交通方便。2.2气象水文14 勘察区的气象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气温: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低气温42.2℃,出现日期:1953年8月19日;极端最低气温-1.8℃,出现日期:1955年1月11日;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7℃;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气温5.7℃;最大平均日温差11.9℃。湿度:年蒸发量1079.2毫米;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毫巴。降水量:一日最大降雨量225.7mm(1962.7.5);雨季平均起止(日/月)5月2日~9月27日;一次性连续最大降水量190.9mm;多年年均降雨量1082.6mm。风:年平均风速1.39m/s;最大风速26.7m/s,风向:西北。拟建路段勘察期间绝大部分地段为原始低丘地貌,除在拟建路段K0+220右侧、K0+540左侧路肩处有两人工鱼塘(主要靠大气降水及人工引灌补给),其余路段无沟河等地表水体,局部有农田积水且分布散乱,面积较小。2.3地形地貌拟建道路区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形较为复杂,地势总体上东高西低,呈缓坡上升状;拟建道路区最低高程约为199.00m,最高高程约为264.46m,整个场地高差约65m。大多地段地形坡角平缓,一般<5°,局部地段或原始丘陵斜坡处稍陡,达10-25°,局部陡坎处达35°以上。2.4地质构造场地位于xx背斜西翼,呈单斜产出,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无断层分布,岩层产状277°∠9°。据地面调查,主要见二组裂隙:①倾向135°,倾角87°,裂面平直,微张,局部有少量泥质充填,延长1.0~3.0m,间距0.8~1.5m左右,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②倾向283°,倾角85°,裂面弯曲,微张,局部少量泥质充填,延长0.5~1.5m左右,间距0.5~2.0m左右,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地质构造简单。2.5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示,勘察区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其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稍湿~干,松散-稍密状。主要组成成分为粉质粘土、砂、砂泥岩碎块石等。局部地段含砼块、砖块及生活垃圾等。碎块石粒径一般为2~10cm。土石比一般7:3,分布不均匀。分布在已有建筑物区域及拟建道路终点处,最大厚2.10m(ZY61),堆填时间约1~3年,主要在拟建道路末段4个钻孔中有揭露,为其顺接xx大道预留口平场时弃土。2、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粘土(Q4el+dl)粉质粘土:灰褐色、紫褐色,可塑状,无摇振反应,含少量硬质颗粒,局部含植物根系,在鱼塘及水田内含淤泥质。厚度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农田、斜坡表面及坡顶较薄,覆盖场地大部分地区,厚度0.30(ZY57)~4.20m(ZY37),且多小于1.50m。3、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本次勘察拟建路段区基岩为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或局部互为透镜体,且二者呈渐变关系,其特征如下:泥岩(J2s-MS):紫红色、紫褐色。砂、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少量砂质。与砂岩互层,主要以夹层或透镜体的形式出现;钻探揭示最大厚度为18.3m(ZY63),未揭穿。14 砂岩(J2s-SS):灰白色、灰褐色,局部呈黄灰色,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矿物组成,中~细粒结构,巨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为场地主要分布的基岩岩性。钻探揭示最大厚度为17.90m(ZY60),未揭穿。勘探钻孔岩、土层及基岩强风化层情况详见报告后附表1-1勘探点数据一览表。2.6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据钻探揭露,拟建场地第四系地层与下伏侏罗系基岩呈不整合接触。现状基岩顶面埋深一般为0~4.20m(ZY37),因拟建线路段在原始地貌上纵向呈平缓的退阶式单面斜坡型,基岩面总体上与原始地形一致,起伏较大,坡度变化较大,纵向上一般为3°~18°且多数小于10°,局部地形转折处地形坡度角最大约26°;横向上其总体上也与原始地形一致,坡度变化较大,一般为小于15°,局部地形转折处或开挖基岩裸露段形成基岩陡坎地形坡度角最大约43°,主要分布在拟建道路的K0+270~K0+560段,且坡向340°~20°(北向)。拟建路段揭露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基岩强风化带厚不大,其最大揭露厚度6.30m。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岩心破碎,呈碎块状,强风化层风化较强烈,少量可见风化裂隙,由于岩心破碎,采样困难,故未采取强风化样;按经验,岩体完整性系数Kw小于0.55,岩体较破碎,岩质软。中等风化带岩心较完整~完整,多呈柱状,少量呈短柱状,岩体为层状及整体块状结构,层理清晰,岩石强度较高,锤击声脆;岩体较完整。2.7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势总体上东高西低,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排泄。场地内素填土为透水层,砂岩为相对含水层,粉质黏土、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主要为残坡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和基岩中的裂隙水。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经土层中孔隙或基岩露头裂隙下渗,沿基岩面及强风化带裂隙形成地下水。在钻孔钻进至设计深度后对所有钻孔循环水进行提干,24~48小时后对钻孔内地下水位进行测量,多数钻孔无水位恢复,仅靠近鱼塘等地表水体较近的钻孔地下水位有恢复,故勘察区内地下水总体较贫乏。根据设计道路鱼塘及其他地表水地段的道路均为回填路堤段,地下水对道路施工影响小,因此本次勘察未作简易提水试验。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风化基岩裂隙水两类,其水文地质特征如下:(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场地第四系人工填土为新近堆填,大部分厚度不大,分布零星且散乱,为透水不含水地层;残坡积粘性土以粉质粘土为主,覆盖于基岩之上,粘性土由于渗透性低,含水性弱,且厚度小。第四系土层内地下水贫乏,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但场地原地形为丘陵谷间低凹地带,由地形所致,地下水多向低洼处汇集,同时地表径流也向低洼处排泄,故在原始地形低洼现土层厚度较大的中部地带存在上层滞水。据钻孔水位观测,将钻孔中钻探循环水提干后,钻孔水位基本无变化且多为干孔,说明地下水贫乏,只存在季节性的局部小水量的上层滞水。含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抽水设备以保证施工安全。(2)、基岩风化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为基岩风化网状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补给有限,富水性弱,径流途径短,顺层径流,向低洼处排泄,勘察时对各孔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均为干孔,基岩中地下水较贫乏。拟建道路区内地下水贫乏,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拟建道路影响较小。拟建道路区内及周边无污染源,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和当地经验判定,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2.8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经地面调查,勘察区未发现滑坡、崩塌、危岩14 、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发育。2.9地震及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6.0.8条:拟建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Ⅰ级,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即为丙类。场地内主要由第四系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层覆盖,土层厚薄不均,厚0.00~4.20m。根据地方经验及结合规范,拟建道路区场地素填土剪切波速VS=130m/s(经验值),为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VS=180m/s(经验值),为中软土。根据拟建道路路肩第四系覆土层(素填土和素填土+粉质粘土)等效剪切波速VS=130m/s、145m/s,为软弱场地土;拟建场地中风化基岩为稳定岩石,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其剪切波速>800m/s。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拟建道路及其路肩边坡综合考虑进行地震效应评价,按相互最不利情况考虑,拟建场地为一般建设场地;场地类别、及设计特征周期详见表2.9-1。建议场平后实测土层剪切波速。表2.9-1地震效应评价一览表拟建道路分段及其里程桩号按设计标高整平后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Vse(m/s)场地类别抗震地段特征周期K0+000~K0+016.0370一般路基段0.00~1.60145Ⅰ1有利地段0.25sK0+016.0370~K0+168.91挖方段0>800Ⅰ0一般地段0.20sK0+168.91~K0+271.265挖方段0.00~2.80180Ⅰ1一般地段0.25sK0+271.265~K0+341.225填方段0.00~7.40145Ⅱ不利地段0.35sK0+341.225~K0+553.4半挖半填段0.00~7.38145Ⅱ不利地段0.35sK0+553.40~K0+600填方段0.80~7.60145Ⅱ一般地段0.35sK0+600~K0+855.046挖方段0>800Ⅰ0一般地段0.20sK0+855.046~K0+891.69一般路基段0.00~1.20130Ⅰ1有利地段0.25s注:1、以路基及其路肩边坡综合考虑覆盖层厚度及抗震地段。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2001),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特征周期值I0类场地取值0.20s,I1类场地取值0.25s,Ⅱ类场地取值0.35s,Ⅲ类场地取值0.45s。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岩土测试成果的可靠性分析本次勘察在部分钻孔土层较厚段采取原状土样7组,做土常规试验;在部分钻孔内取岩样,作密度、天然、饱和抗压强度、抗拉、抗剪强度试验,共取岩样12组;所有岩样均在现场及时密封保存,保证样品的物质成分及结构不受破坏,并及时送样进行测试。室内岩样分析测试由xx地矿检查中心负责完成,检测过程中严格按国家及行业标准操作,保证了各类试验资料数据的精度。本次勘察岩土测试成果是真实可靠的。对岩土测试指标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进行数理统计。统计结果详见附表2-1和附表3-1~附表3-2。数理统计各指标的算术平均值m、标准差бf、变异系数δ、修正系数γs及标准值k分别由下列各式确定。14 式中:——岩土参数的平均值;——岩土参数的标准差;——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数据;n——层位范围内数据的个数;——岩土参数的标准值;γs——统计修正系数;δ——岩土参数的变异系数。3.2试验指标统计结果1、土层(1)、素填土人工填土(Q4ml):主要在拟建道路末段4个钻孔中有揭露,厚度0.20(ZK62)~2.10m(ZK61),为其顺接xx大道预留口平场时弃土。由于填土层厚度小,分布不均匀且零乱,无实际工程意义,故本次勘察未对填土层做试验。(2)、粉质粘土本次勘察在ZY1、ZY7、ZY13、ZY16、ZY22、ZY37、ZY43等7个钻孔中采用薄壁敞口自由活塞取土器采取土样7组,质量等级为Ⅰ~Ⅱ级,作土常规试验,试验成果详见表附表2-1,各项物理力学指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规范附录A统计计算,统计结果见表3.2-1:表3.2-1粉质粘土试验成果统计分析表统计结果表明,拟建道路区粉质粘土所采取的土样试验时均保持了天然状态,液性指数平均值为0.28,为可塑状态,天然状态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为c=21.04kPa、ф=14.02°;饱和状态抗剪强度指标根据天然状态试验值和经验进行取值为:c=18.0kPa、ф=11.50°;据统计表3.2-1查《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表3.3.3-7和结合地方经验得粉质粘土的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130kPa。2、中等风化基岩本次勘察场地岩层产状较平缓,岩性为砂岩、泥岩及其二者不等厚互层,分布较为稳定、均匀,物理力学性质变化不大,因此按统一场地分类统计分析,统计指标提供平均值、标准值(差)及变异系数和统计数量。统计结果见表3.2-2~3.2-3。成果统计表详见附表3-1~附表3-2。据试验统计结果:工程区中风化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3.66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2.18Mpa,为极软岩;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32.85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24.50Mpa,为较软岩。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并结合地区经验,泥岩为极软岩类,具高变异性;砂岩为较软岩类,具中等变异性,其主要原因拟建场区砂、泥岩呈渐变关系,从而造成其力学参数差异较大;中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500Kpa;中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2000Kpa。根据勘探结果,结合地区经验,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300Kpa;强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500Kpa。表3.2-2泥岩试验成果统计分析表统计项目天然密度(g/cm3)单轴抗压强度(MPa)抗拉强度(MPa)抗剪强度天然饱和凝聚力c(Mpa)内摩擦角(φ)统计数6.0015.0015.006.0022平均值2.484.042.430.321.2636.32标准差0.030.810.540.07变异系数0.010.200.220.2114 标准值(推荐值)2.483.662.180.271.0032表3.2-3砂岩试验成果统计分析表统计项目天然密度(g/cm3)单轴抗压强度(MPa)抗拉强度(MPa)抗剪强度天然饱和凝聚力c(Mpa)内摩擦角(φ)统计数6.009.009.006.0022平均值2.3835.6026.732.588.3642.77标准差0.034.393.570.09变异系数0.010.120.130.04标准值(推荐值)2.3832.8524.502.506.00383.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强风化砂岩、泥岩强度低,为极软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其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类。中等风化泥岩,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2.18Mpa,为极软岩类,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其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类。中等风化砂岩,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24.50Mpa,为较软岩类,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其基本质量等级属Ⅳ类。3.4岩土体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J,场地土石工程分级如下:粉质粘土的土、石等级为Ⅰ类,属松土,素填土的土、石等级为Ⅱ类,属普通土,强风化带基岩的土、石等级为Ⅲ类,属硬土,4、中风化泥岩的土、石等级为Ⅳ类,属软石,中风化砂岩的土、石等级为Ⅴ类,属次坚石。3.5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人工填土根据物质成分、堆填方式,重度:天然γ=20.0kN/m3,饱和γ=20.5kN/m3;综合内摩擦角:天然取29°,饱和取24°;填土桩侧负摩阻力系数:0.25;地基承载力需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基底摩擦系数μ:0.30。残坡积粉质粘土根据地区经验和试验结果分析,其物理力学性质可采用:地基承载力容许承载力取130Kpa;桩侧极限摩阻力50Kpa;重度:天然γ=19.8kN/m3,饱和γ=20.3kN/m3;基底摩擦系数μ:0.25。(2)基岩中风化基岩岩体有关参数根据试验统计结果确定。详见下表3.4-1。表3.4-1中风化基岩岩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岩性天然重度(kN/m3)C(Kpa)抗拉强度标准值(kPa)Φ(°)天然抗压强度(Mpa)饱和抗压强度(Mpa)地基容许承载力(Kpa)泥岩24.80200108283.662.18500砂岩23.80120010003432.8524.502000备注:1、基岩岩体抗剪强度按室内试验成果应进行折减,其中抗拉强度试验值的0.4折减,粘聚力按试验值的0.2折减,内摩擦角按试验值的0.9折减;2、“*”为经验值并结合试验值。(3)挡土墙基底摩擦系数压实填土μ=0.30残坡积粘性土μ=0.25强风化泥岩或砂岩μ=0.35中风化泥岩或砂岩μ=0.45(0.50)(4)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标准值取经验值,详见表3.4-2表3.4-2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取值表结构面结构面性质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Ф(º)①裂隙(135°∠87°)硬性结构面,结合差9027②裂隙(283°∠85°)硬性结构面,结合差9027层面(277°∠9°)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5018(5)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填筑土:12MN/m4粉质粘土:25MN/m4岩体水平抗力系数泥岩:50MN/m3砂岩:200MN/m314 (6)岩质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Ⅲ类岩体)中风化泥岩:52º中风化砂岩:56º(7)M30砂浆与岩体粘结强度中风化泥岩:180Kpa中风化砂岩:300Kpa(9)岩质边坡岩体破裂角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时,取45º+Φ/2:中风化泥岩59º、中风化砂岩62º受外倾结构面控制时,取45º+Φ/2与外倾结构面中的较小值。4工程地质评价4.1场区稳定性、适宜性评价通过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和钻探揭露表明:场区内未发现断层、泥石流、滑坡、软弱夹层和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斜坡及边坡现状稳定。场区新构造运动不强烈。第四系土层厚度在0.00~4.20m之间。经地表测绘和访问调查,上覆土层无滑移、变形迹象。因此场区整体稳定。场区稳定性好,适宜修建道路。4.2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1、K0+000~K0+016.0370一般路基段(代表性横剖面1-1’)该拟建路段挖、填方高度0~1.0m,为土质边坡,走向约92°,总长16.037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地表上覆盖0.4~0.80m的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厚0.60~1.60m,纵、横向上基岩面较缓,倾角多小于5°,由于场地具有放坡条件,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采用1:1.50的坡率开挖。边坡开挖时若大面积垂直开挖,易引起边坡失稳,建议施工时严格按逆作法施工,边开挖边临时支护。设计路面标高下多为粉质粘土,且较薄,建议进行换层翻挖回填,以处理的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路基填土需分层压实,路基填料及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需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2、K0+016.0370~K0+168.91挖方段(代表性横剖面2-2’、3-3’)该拟建路段为路基挖方路堑式边坡,为岩土质(岩质为主)边坡,走向约28°~53°,总长152.873m,挖方最大高度约7.23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为Ⅲ类岩体边坡。地表上覆盖0.00~1.00m的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泥岩和砂岩,强风化基岩厚1.10~2.20m,纵、横向上基岩面较缓,总体地形倾角多小于5°,粉质粘土土层无沿原始地面、岩土界面滑动的地形条件,现状稳定。根据图1和图2该边坡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分析知:该路堑边坡左侧开挖边坡为逆向坡,岩层平缓,若按90°不利开挖,该边坡受裂隙L1外倾控制,其倾角为87°,且近直立,而岩体破裂角(泥岩:59º、砂岩:62º)均小于裂隙L1倾角,其他结构面及其组合对该边坡基本无不利影响,故边坡破坏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该路堑边坡右侧开挖边坡为顺向坡,但岩层平缓,若按90°不利开挖,该边坡受层面和裂隙L2外倾控制,岩层层面倾角为9°,岩体较完整,边坡高度较小,且地表横向地形较平缓,故其对边坡影响较小;而裂隙L2倾角为85°,且近直立,而岩体破裂角(泥岩:59º、砂岩:62º)均小于裂隙L2倾角,其他结构面及其组合对该边坡基本无不利影响,故边坡破坏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14 由于场地具有放坡条件,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采用1:1.00~1:1.50的坡率开挖或进行矮脚墙支挡;中风化基岩采用1:0.75的坡率开挖且坡面进行挂网喷浆防护。同时,辅于一定的排水措施,坡顶建截水沟,坡面设泄水孔、坡脚设排水沟。综上所述,该边坡开挖时若大面积垂直开挖,易引起边坡失稳,建议施工时严格按逆作法施工,边开挖边临时支护。设计路面标高下为基岩,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强风化泥岩[fa0]=300KPa,中风化泥岩[fa0]=500Kpa;强风化砂岩[fa0]=500Kpa,中风化砂岩[fa0]=2000Kpa。3、K0+168.91~K0+271.265挖方段(代表性横剖面4-4’、5-5’)该拟建路段主要为路基挖方路堑式边坡,尾端局部路肩为填方,主要为土质边坡,走向约27°~52°,总长102.35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三级。挖、填最大高度约3.85m,地表上覆盖1.20~2.60m的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砂岩,强风化基岩厚0.80~3.20m,纵、横向上基岩面较缓,总体地形倾角小于5°,粉质粘土土层无沿原始地面、岩土界面滑动的地形条件,现状稳定。由于场地具有放坡条件,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采用1:1.00~1:1.50的坡率挖填,中风化基岩采用1:0.75的坡率开挖。边坡开挖时若大面积垂直开挖,易引起边坡失稳,建议施工时严格按逆作法施工,边开挖边临时支护。设计路面标高下为粉质粘土和强风化砂岩,可作为路基持力层。由于该段路基若采用不同岩性持力层,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加之粉质粘土土层较薄,建议进行换层翻挖回填,以处理的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或以强风化砂岩为路基持力层。路基填土需分层压实,路基填料及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需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强风化砂岩[fa0]=500Kpa。4、K0+271.265~K0+341.225填方段(代表性横剖面6-6’、7-7’)该拟建路段主要为路基填方路堤式边坡,起始端右侧局部路肩为挖方且多0.50m,为土质边坡,走向约71°~81°,总长69.96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填最大高度约6.74m,地表上覆盖0.40~1.50m的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泥岩和砂岩,强风化基岩厚0.9~3.90m,路基范围内地形标高190.43~218.49m。该段路基为斜坡坡坡体上,纵向上地形及基岩面倾角均较平缓,呈凹型,倾角多小于15°;横向上拟建路基位于斜坡中上部,路基处斜坡坡角最大约31°,一般8°~21°,斜坡土体(粉质粘土)较薄(小于1.50m),场地现状稳定。按设计标高整平后,若路基填方垂直堆填,路堤式填方边坡可能产生沿填土和地表粉质粘土间接触面的滑塌。在不利工况下,选取横剖面7-7’剖面分别按不放坡(即垂直填方)和设计1:1.50放坡的两种模型进行稳定性计算(见图3),计算时:按经验值取填土与地表接触面饱和抗剪强度:内聚力0kPa,内摩擦角24°,结果表明(见附表4-1),自重+暴雨工况下,该边坡不放坡时的稳定系数为1.402;1:1.50放坡时的稳定系数为1.261,均大于安全系数1.25,呈稳定状态,即因为填土与地表接触面较缓,其坡度角多小于17°且局部有阶梯状陡坎的因素影响,其填土与地表接触面不易产生滑动;但拟建道路路肩不放坡易产生土体内部圆弧形滑动破坏,而拟建路基段由于场地具有放坡条件,填方高度不大,建议土层采用1:1.50~1:2.00的坡率分阶填方放坡且坡面进行格构护坡,分阶高度不大于8.0m,阶与阶之间设置碎落台,宽度不小于2.00m;同时建议拟建道路开挖土石方在该段斜坡坡脚处选择弃土场,进行回填,以减小拟建边坡放坡长度及方量,建议回填放坡坡角不大于30°。又由于该段拟建路段填方高度不大,但路段斜坡坡长较长,回填方量较大,故也建议可进行修建路肩挡墙进行支挡,挡墙基础以中风化基岩为持力层(中风化泥岩[fa0]=500Kpa;中风化砂岩[fa0]=2000Kpa。)。此两种方案建议进行设计经济比选。14 设计路面标高下为粉质粘土,可作为路基持力层。粉质粘土土层较薄且分布不均,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进行换层翻挖回填,以处理的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路基填土需分层压实或强夯等措施进行处理,路基填料及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需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5、K0+341.225~K0+553.4半挖半填段(代表性横剖面8-8’至11-11’)半挖半填路基段,即左填右挖,填方高度0~6.17m,挖方高度0.00~8.78m。路基范围内地形标高196.89~235.53m。地表覆盖0.60~4.20m的第四系粉质粘土土层,下伏基岩为泥岩和砂岩或二者互层,强风化0.00~3.20m。地下水贫乏,钻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路基左侧为填方路基,路肩最大填方高度约6.17m;纵向上地形及基岩面倾角均较平缓,倾角多小于10°;横向上拟建路基位于斜坡中部,且路肩斜坡前缘为山前平地,路基处斜坡坡角最大约44°,一般15°~30°,斜坡土体(粉质粘土)较薄(多小于1.50),场地整体稳定。按设计标高整平后,该段左侧路基填方边坡位于斜坡之上,可能产生沿填土和地表粉质粘土间接触面的滑塌。在不利工况下,选取横剖面9-9’剖面分别按不放坡(即垂直填方)和设计1:1.50放坡的两种模型进行稳定性计算(见图4),计算时:按经验值取填土与地表接触面饱和抗剪强度:内聚力0kPa,内摩擦角24°,而局部填土内部剪出破坏参数取值也与其相同,计算结果表明(见附表4-2),自重+暴雨工况下,该边坡不放坡时的稳定系数为1.127;1:1.50放坡时的稳定系数为1.148,均小于安全系数1.15,呈基本稳定状态,即因为填土与地表接触面较陡,其平均坡度角约21°,故其填土与地表接触面不易产生滑动,但放坡后坡长较长易产生坡体内部剪出破坏和拟建道路路肩不放坡易产生土体内部圆弧形滑动破坏;而拟建路基段由于场地具有放坡条件,填方高度不大,建议土层采用1:1.75~1:2.00的坡率分阶填方放坡且坡面进行格构护坡,分阶高度不大于8.0m,阶与阶之间设置碎落台,宽度不小于2.00m;同时建议拟建道路挖方土石方在该段斜坡坡脚处选择弃土场,进行弃土回填,减小现边坡放坡长度及方量,建议回填放坡坡角不大于30°。又由于该段拟建路段填方高度不大,但路段斜坡较陡,坡长较长,回填方量较大,故建议可进行修建路肩挡墙进行支挡,挡墙基础以中风化基岩为持力层(中风化泥岩[fa0]=500Kpa;中风化砂岩[fa0]=2000Kpa。)。此两种方案建议进行设计经济比选。路基右侧挖方边坡为岩土质(岩质为主,为泥岩和砂岩或二者互层)边坡,该段边坡长度212.175m,走向81°~111°,坡向351°~21°,最大挖方高度8.78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为Ⅲ类岩体边坡。根据图5该边坡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分析知:该边坡为切向坡,岩层平缓,按90°不利开挖,各裂隙面及其组合不利破坏角均大于岩体破裂角(泥岩:59.5º、砂岩:62º),故边坡破坏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路基纵向上基岩面较缓,倾角多小于10°;横向上开挖坡顶基本上位于斜坡坡顶平缓处,土层总体较薄,无沿原始地面、岩土界面滑动的地形条件,现状稳定;由于场地具有放坡条件,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采用1:1.00~1:1.50的坡率开挖或进行矮脚墙支挡,可清除表层地表土层;中风化基岩采用1:0.75的坡率开挖且坡面进行挂网喷浆防护。14 综上所述,设计路面标高下为粉质粘土和砂、泥岩,可作为路基持力层。由于该段路基若采用不同岩性持力层,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加之粉质粘土土层较薄,建议进行换层翻挖回填,以处理的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或以中风化砂、泥岩为路基持力层且设计值取泥岩值。路基填土需分层压实,路基填料及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需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强风化泥岩[fa0]=300KPa,中风化泥岩[fa0]=500Kpa;强风化砂岩[fa0]=500Kpa,中风化砂岩[fa0]=2000Kpa。6、K0+553.40~K0+600填方段(代表性横剖面12-12’、13-13’)该拟建路段主要为路基填方路堤式边坡,尾端局部路肩为挖方且多0.50m,为土质边坡,走向约111°~115°,总长46.6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挖、填最大高度约6.05m,地表上覆盖0.80~2.70m的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泥岩和砂岩,强风化基岩厚1.20~2.30m,该段路基为斜坡坡前平地,纵、横向上基岩面较缓,总体地形倾角小于8°,土层无沿原始地面、岩土界面滑动的地形条件,现状稳定。若路基填方垂直堆填,路堤式填方边坡可能产生填土土体内部圆弧形滑动破坏。由于场地具有放坡条件,建议土层采用1:1.50~1:2.00的坡率挖填。设计路面标高下为粉质粘土,可作为路基持力层。粉质粘土土层较薄且分布不均,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进行换层翻挖回填,以处理的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路基填土需分层压实或强夯等措施进行处理,路基填料及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需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7、K0+600~K0+855.046挖方段(代表性横剖面14-14’至19-19’)该拟建路段为路基挖方路堑式边坡,为岩土质(岩质为主)边坡,走向约92°,总长255.046m,挖方最大高度约21.17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为Ⅲ类岩体边坡。地表上覆盖0.00~2.30m的粉质粘土和人工填土,下伏基岩为泥岩和砂岩,强风化基岩厚1.30~6.30m,纵向上基岩面较缓,总体地形倾角多小于8°,横向向上基岩面也较缓,总体地形倾角多小于13°,土层总体较薄,无沿原始地面、岩土界面滑动的地形条件,现状稳定。根据图6和图7该边坡结构面赤平投影图分析知:该路堑边坡两侧开挖边坡为切向坡,岩层平缓,若按90°不利开挖,该边坡各个结构面及其组合对该边坡基本无不利影响,岩体较完整,且地表横向地形较平缓,故边坡破坏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岩体破裂角:泥岩:59.5º、砂岩:62º。由于场地具有放坡条件,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采用1:1.00~1:1.50的坡率开挖或进行矮脚墙支挡;中风化基岩采用1:0.75的坡率分阶开挖且坡面进行挂网喷浆防护,建议分阶高度不大于8.0m,阶与阶之间设置碎落台,宽度不小于2.00m;同时,辅于一定的排水措施,坡顶建截水沟,坡面设泄水孔、坡脚设排水沟。综上所述,该边坡开挖时若大面积垂直开挖,易引起边坡失稳,建议施工时严格按逆作法施工,边开挖边临时支护。设计路面标高下为基岩,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强风化泥岩[fa0]=300KPa,中风化泥岩[fa0]=500Kpa;强风化砂岩[fa0]=500Kpa,中风化砂岩[fa0]=2000Kpa。8、K0+855.046~K0+891.69一般路基段(代表性横剖面为各个纵断面末段)为一般路基段,该段路基已基本整平至设计路基标高,挖填高度多小于0.50m14 ,且为基岩,纵横坡度平缓;路基下伏基岩为泥岩,建议以强风化泥岩为路基持力层。强风化泥岩[fa0]=300Kpa,中风化泥岩[fa0]=500Kpa。5拟建道路挖填施工建议(1)由于道路的修建,对开挖形成的边坡进行护坡中应采取较为环保的护坡措施,以避免采用大面积的混凝土护坡;路基边坡开挖回填,将改变自然斜坡原有的稳定性,故边坡应严格控制开挖回填高度,对开挖回填形成的边坡及时作好必要的护坡处理和地面排水工作,即可避免由于坡形改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2)场内应修建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场内积水。(3)拟建道路应选择好弃渣场,防止因弃渣处置不当而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公路无法使用及溪沟阻塞等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建议对开挖出的弃渣尽可能利用,以作到挖填土石方就地就近平衡,作到少占农田耕地,保护好土地资源。(4)场地内环境边坡开挖时,应分段开挖,即时防护,确保工程安全。避免超挖及野蛮施工,同时建议减少或严禁爆破施工。(5)场地内环境边坡回填时,应做好回填地面处理,清除地表土层及杂草等物,地表应分阶刻槽台阶状回填;而由于拟建道路段地表原状土较薄,可进行翻挖后回填,应及时碾压或夯实,确保工程安全。避免抛填及野蛮施工。6拟建构筑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根据本次勘察及其调查访问,拟建场地主要为农田区,也即为规划商务区。拟建道路施工对周边影响较小。但拟建道路边坡施工应禁止乱挖乱填,以免发生次生灾害,同时减少爆破施工,尽可能的不进行爆破施工,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相邻间的规划道路交叉施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7结论与建议7.1、工程区无断层通过,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地下水贫乏,场地稳定,适宜道路工程建设。7.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6-2001),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特征周期值I0类场地取值0.20s,I1类场地取值0.25s,Ⅱ类场地取值0.35s。工程区抗震设防烈度6度,相应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规定,工程区可按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进行简易设防。7.3、道路沿线分布的地层岩性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和残坡积粘性土层,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第四系土层厚度0.40-4.20m,强风化基岩厚度多小于2.0m。工程区土石工程分级为:粉质粘土的土、石等级为Ⅰ类,属松土,素填土的土、石等级为Ⅱ类,属普通土,强风化带基岩的土、石等级为Ⅲ类,属硬土,4、中风化泥岩的土、石等级为Ⅳ类,属软石,中风化砂岩的土、石等级为Ⅴ类,属次坚石。7.4、按拟建道路设计标高,工程区道路最大挖方深度21.17m,最大填方高度6.74m。路基边坡除局部陡坡路堤外,大部分整体稳定,场地具有放坡条件,建议挖填方边坡土层按1:1.5的坡率放坡,挖方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00的坡率放坡,中风化基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分阶放坡,分阶高度不大于8.0m,阶与阶之间设置碎落台,宽度不小于2.00m。7.5、场地内素填土、粉质粘土层及基岩均可作为道路的路基持力层。路基填筑时应分层夯实,压实系数应满足有关路基设计规范要求,以免填土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7.6、岩土工程参数取值见报告3.4节。7.7、路基边坡开挖14 严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及勘察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基坑边坡施工建议采用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边坡工程宜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施工法,并设置相应的变形观测点进行变形监测。边坡开挖控制爆破,遇与报告不符的不利结构面及时通知勘察、设计到场校核。7.8、施工时遇与本报告不符的地质情况,及时通知我方及设计到场解决。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