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1.16 KB
  • 4页

SNT1055-2002-出口坚果中氧化苯丁锡残留量检验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 4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出口坚果中氧化苯丁锡残留量检验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fenbutatinoxideresiduesinnutsforexport—AtomicabsorptionspectrophotometricmethodSN/T1055—2002前言本标准是按照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和SN/T0001—1995《出口商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量及生物毒素检验方法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进行编写的,其中测定方法是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经研究、改进和验证后而制定的。本标准同时制定了抽样和制样方法。本标准的测定低限,是在参考若干国家及国际组织对商品中氧化苯丁锡最高残留限量(MRL)的规定和测定方法灵敏度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嘉瑞、邹连生、刘岩、张世忠。本标准首次发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出口坚果中氧化苯丁锡残留量检验的抽样、制样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出口栗子、核桃等坚果中氧化苯丁锡残留量的检验。2抽样和制样2.1抽样批次以同种类、同等级为一抽样批次,每个抽样批次不得大于50t。2.2抽样数量50件及以下抽取5件。51~100件按件数的10%抽取。101~500件以100件抽取10件为基础,其余件数按6%抽取。501~1000件以500件抽取34件为基础,其余件数按3%抽取。计算样件数量时,不足一件者按一件计。每件抽样数量应基本一致,核桃不得少于20颗,每批样品不得少于500颗;栗子每件抽样数量不得少于500g,每批样品不得少于4kg。2.3试样制备将所取原始样品缩分出1kg,取可食部分,经样品均质器碎化,均分成2份,装入洁净容器内,作为试样,密封,并标明标记。2.4试样保存将试样于-18℃冷冻保存。注:在抽样和制样的操作过程中,必须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发生残留物含量的变化。3测定方法3.1方法提要以二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溶剂,提取试样中氧化苯丁锡残留,提取液经离心分离,浓缩至干后,残渣用湿法消化,溶解定容后,用配有氢化物发生系统、外焰加热石英管原子化器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外标法定量。 3.2试剂和材料除另有注明外,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3.2.1提取剂:二氯甲烷-冰乙酸,6+4(V/V)。3.2.2浓硫酸:优级纯。3.2.3过氧化氢:30%,优级纯。3.2.4甲基紫指示剂:0.1g甲基紫溶于100mL水中。3.2.5广范pH试纸。3.2.610mol/L氢氧化钠溶液:40g氢氧化钠溶于100mL水中。3.2.7碘化钾溶液:20g碘化钾溶于100mL水中。3.2.8硫酸溶液:5mL浓硫酸溶于1000mL水中(氢化物发生系统用)。3.2.90.025mol/L氢氧化钠溶液:1.0g氢氧化钠溶于1000mL水中。3.2.10硼氢化钠溶液:10.0g硼氢化钠溶于1000mL0.02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化物发生系统用)。3.2.11苯。3.2.12氧化苯丁锡标准品:纯度≥97%。3.2.13氧化苯丁锡标准溶液:根据标准品的纯度计算后,准确称取适量的氧化苯丁锡标准品,用苯配成浓度为1.000mg/mL的标准储备溶液100mL,分装于10mL的刻度试管中保存。再配制浓度为0.0100mg/mL的标准工作溶液100mL,分装于10mL的刻度试管中保存。3.3仪器和设备3.3.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配有氢化物发生系统和外焰加热石英管原子化器。3.3.2容量瓶:100mL。3.3.3刻度试管:具磨口塞,10mL。3.3.4样品均质器。3.3.5振荡器。3.3.6离心瓶:具磨口塞,50mL。3.3.7离心机:LD4-2型医用离心机,或能与离心瓶相配合的其他类型。3.3.8凯氏烧瓶:250mL。3.3.9比色管:具磨口塞,25mL。3.3.10玻璃珠:直径约5mm。3.3.11电热套:220V,200VA,容积1000mL。3.3.12电调压器:0~220V,1000VA。3.4测定步骤3.4.1提取称取试样约5g(精确到0.1g)于离心瓶内,加25mL二氯甲烷冰乙酸提取剂,振荡45min,振荡频率为180次/min。离心5min,转速为2000r/min。将上清液转移至凯氏瓶中,转移时,用离心瓶塞挡住任何浮渣(果仁皮)流出。再用25mL提取剂做第2次提取,用20mL提取剂做第3次提取(第3次提取的振荡时间减为20min)。合并全部上清液于凯氏瓶中。3.4.2蒸发加4粒玻璃珠于上述凯氏烧瓶中,在风力强劲的通风柜中,用电调压器和电热套,蒸发凯氏烧瓶中的溶剂。初始蒸发阶段,电压限定在140V,以 防喷溅,蒸发到液量约为10mL以下时,电压调定到160V继续加热蒸发,直至残留的油脂或者固体残渣的颜色变为棕黑色或黑色为止,取出,放冷约2min。为确保安全,整个蒸发期间,周围不得使用明火。3.4.3消化3.4.3.1炭化于上述凯氏烧瓶中,加入2mL浓硫酸(残渣为油脂时,加2.5mL浓硫酸),再置凯氏瓶于通风柜里的电热套中,加热炭化残渣,电压限定在160V,以防过热,对油脂残渣而言,炭化到刚产生大量黑色泡沫为止,取出,放冷2min。3.4.3.2消化加入10mL过氧化氢于上述凯氏瓶中,置凯氏瓶于通风柜里的电热套中,加热消化残渣,电压限定在160V,以防反应过于激烈,至过氧化氢作用完全时,立即取出(不得延误,延误将导致硫酸熬干),放冷2min。重复加过氧化氢,直至消化液变为无色透明时为止,取出,放冷2min。注:对油脂残渣而言,在过氧化氢第一次作用完全时,出现激烈的炭化反应,同时产生大量的黑色泡沫,此时应立即取出凯氏瓶,放冷2min,然后再从加过氧化氢开始,重复消化操作。过氧化氢作用完全时,反应的激烈程度,一次比一次缓和,产生的黑色泡沫的量,一次比一次少。未消化掉的残液的颜色,也一次比一次浅,由最初的黑色,变为深棕色、浅棕色、黄色、浅黄色直至最后消化完全时,残液变为无色。3.4.3.3消化凯氏瓶颈上的残留物加入20mL过氧化氢于上述凯氏瓶中,凯氏瓶放回通风柜里的电热套中,电压调定到200V,消化至溶液冒白烟,呈透明无色,无任何微小气泡时为止,以确保过氧化氢被完全分解,并确保硫酸不被挥发至干。取出凯氏瓶,放冷后,供配制原子吸收测试溶液用。3.4.4标准工作溶液的消化按5g试样量计算,从浓度为0.0100mg/mL的氧化苯丁锡标准工作溶液中,准确吸取0.00,0.10,0.20,0.30,0.40mL(相当于试样中氧化苯丁锡含量为0.00,0.20,0.40,0.60,0.80mg/kg),分别放入一组编号的凯氏烧瓶中,各加入4粒玻璃珠,在风力强劲的通风柜中,用电热套和电调压器,电压调定在140V,加热挥发凯氏烧瓶中的溶剂至干,取出放冷,加入0.5mL浓硫酸,20mL过氧化氢,电压调定在200V,加热消化,消化至溶液冒白烟,呈透明无色,无微小气泡时为止,以确保过氧化氢被完全分解,并确保硫酸不被挥发至干。取出凯氏瓶,放冷后,供配制原子吸收测试溶液用。3.4.5原子吸收测试溶液的配制3.4.5.1消化残液的溶解和定量转移分3次,每次5mL水,分别溶解、洗涤凯氏烧瓶中的标准和试样的消化残液,定量转移至比色管中,供降低酸度和定容使用。3.4.5.2降低测试溶液的酸度并定容降低酸度操作,应逐一在比色管中进行,以防止指示剂过早加入而失效。往比色管中加入6滴甲基紫指示剂,摇匀,用1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分次加入,降低溶液的酸度,并不断用流水冷却比色管,溶液由黄色,变为黄绿色、绿色直至蓝色为止。降低酸度的操作,必须一次完成,中间不得中断,否则指示剂在低酸度条件下很快退色失效,使降低酸度的操作失败。为确保酸度不会降低过头显碱性,用广范pH试纸检验一下调酸后的溶液,试纸显示酸色即可。再加入5mL碘化钾溶液,用水稀释至25mL刻度线,摇匀,静置5min后,进行原子吸收测定。3.4.6测定3.4.6.1原子吸收测定条件配有氢化物发生系统、外焰加热石英管原子化器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测定条件如下:a)波长:224.6nm;b)狭缝宽度:1.30nm;c)灯电流:12.5mA;d)火焰:空气-乙炔焰;e)燃气流量:2.0L/min;f)空气压强:160kPa;g)空气流量:15.0L/min;h)时间恒定值:2.00s;i)测量时间:15.0s;j)延迟时间:5s; k)测量次数:2;l)浓度单位:mg/kg(样品中氧化苯丁锡的含量单位);m)进样体积:5mL。3.4.6.2原子吸收测定按照设定好的仪器测试条件,测定每份标准的测试溶液和试样的测试溶液的原子吸收吸光度。3.4.7空白试验除不加试样外,均按上述测定步骤进行。3.4.8结果计算与表述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数据处理机,或按式(1)计算试样中氧化苯丁锡的残留量:…………………………(1)式中:X——试样中氧化苯丁锡残留量,mg/kg;A——试样的原子吸收吸光度测定值;A0——空白试验原子吸收吸光度测定值;k——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斜率,(mg/kg)-1。4方法的测定低限、回收率4.1测定低限本方法的测定低限为0.10mg/kg。4.2回收率回收率的试验数据:试样中氧化苯丁锡的添加浓度在0.10~0.80mg/kg范围时,回收率为87.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