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1.18 KB
- 4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单位代码:10418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研究作者姓名刘小霞指导教师谢世洋教授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所在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提交日期2011-5-23\n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赣南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赣南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赣南师范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I\n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个生态的世纪,在全球性的教育课程改革中,生态化的课程理念正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语言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际,交际的核心在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用在口头就是说话,用在书面就是写作。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全面推广,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变得格外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独特性、生命性,关注环境和精神生态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有效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促进素质教育深入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生态化语文教学。因而从生态学的视角,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当前教育界的前沿课题。本文试图将作文教学置于生态学的视域下,就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分析生态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相关的实践探索。从生态学的视角,把作文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力图通过调整各生态因子之间多元复杂的关系,追求教学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整体性、新颖独特的建构性及生命发展的可持续性,力求实现作文教学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生态主体产生良性影响,以期达到“作文”、“做人”双赢,从而使写作实践的过程成为主体升华情感、发展个性、舒展生命实体的自然而真实的实践过程。本论文共分五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生态学视野下作文教学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对生态学视野下作文教学的本体进行了阐释,包括概念界定、特征、价值取向;第二章是从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的环境保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动力支撑以及写作主体内部写作机制的激发三方面入手来建构作文教学策略;第三章在反观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学视野下作文评价的理念和作文评价策略;结论部分是对论文做出总结及对前景的展望。关键词:生态学;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策略;作文评价策略II\nAbstractThetwenty-firstcenturyisthecenturyofecologyinglobaleducationreform,Theideasofecologicalcurriculumisstrongappeal.Themainfunctionoflanguageismutual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isthecoreofcapacitiesofunderstandingandApplyingofmotherland'slanguage,whichisusedinoralspeechandwriting.Writingistintegratedpractice,whichisteacherguidesstudentstouselanguagetoexpressandexchange.Present,theteachingresearchofcompositionbecomesmoreimportantwiththenewcurriculumreformandqualityeducationisComprehensivepromotinginthecountry,.whichhighlighsthedominantstatusofstudents,focusontheuniquenessoflife,andconcernstheenvironmentandthespiritofecologicalimpactonstudentswriting.Theinevitablerequirementtosmoothlyconductin-depthecologicallanguageteaching,,whichistheeffectiveimplementationofnewcurriculumideasandpromotionofquality.Therefore,Examinethecompositionofourteachingfromecologicalperspectiveistheadvancingfrontofcurrenteducationalissues.Thisarticleattemptstoanalysethenecessity,feasibilityandrelatedPracticeofecologicalthinkinginteachingwritingfromecologicalperspectiveonthecurrentexistinginthethesisteachingsituationof"theecological"phenomenon.Asadynamicandopenecosystem,thecompositionteachingtrytoadjustthediverseandcomplexrelationshipofecologicalfactors,Pursueteachingfactorsofinterdependencebetweentheintegrity,innovativeanduniqueconstructivenessandlif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strivetoachievedifferentlevelsandcompositionteachingondifferentecologicalmainproducebenigninfluence,inordertoachieve"composition,""person"double-win,thusmakewritingpracticeprocessbecomeindividualsublimateemotional,developingtheirpersonalitiesandstretchesthenaturalandreallifeentitythepracticeprocess.Thispaperisdividedintofiveparts.Prefacedescribedinsectionecologyperspectivetheoriginofthecompositionteachingresearchwithresearchsignificance,theresearchpresentsituation,theresearchcontentandthetheoreticalfoundation;ThefirstchapterofthecompositionteachingundertheecologicalAngle,includingontologyexpoundedthedefinition,characteristic,valueorientation;Thesecondchaptertothecompositionteachingecosystemfromthevirtuouscircleoftheenvironmentensures,materialflow,energyflowandinformationflowdynamicsupportandwritingthemaininternalwritingmechanismstimulatingthreeaspectstoconstructthecompositionteachingstrategy;ThethirdchapterbasedonthepracticeofthereinspectiondescribedthecompositionassessmentundertheecologicalAngleconceptandcompositionassessmentstrategies;Theconclusionofthispaperistosummarizeandtheprospectsfortheoutlook.Keywords:ecology;compositionteaching;writingteachingstrategies;WritingAssessmentStrategiesIII\n目录导论.................................................1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1(一)研究的缘起................................................1(二)论文的研究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一)国内研究现状..............................................2(二)国外研究现状..............................................5(三)现状述评..................................................6三、研究内容....................................................7四、研究的理论基础..............................................7生态学理论......................................................7第一章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本体阐释...............8一、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概念界定(一)生态......................................................8(二)生态学....................................................8(三)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9二、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特征................................9(一)主动性....................................................9(二)真实性...................................................10(三)体验性...................................................10(四)生命性...................................................11三、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12(一)关注个性人格,舒展生命实体...............................12(二)重视多元开放,促进自主写作...............................13(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作文与做人和谐共生.......................13(四)建立和谐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14第二章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15一、营造作文教学内部生态环境...................................15(一)创造宽松和谐的心境.......................................16(二)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16(三)营造诱发抒写的作文教学情境...............................17二、疏通不息的物质、信息、能量之流.............................18IV\n(一)疏通写作源,保物质流不断.................................18(二)疏导阅读之信息流,构建“读写生态链”.....................19(三)把握写作知识的“度”,汲取知识之能量.....................21三、驱动内部写作机制...........................................22(一)唤醒内需,应需而写.......................................22(二)体悟为魂,融进自我.......................................24(三)情真为翼,锦上添花.......................................24(四)表达为主,彰显个性.......................................26四、三者的辩证作用.............................................27第三章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评价策略................27一、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评价理念.................................28(一)评价目的促发展...........................................28(二)评价注重过程性...........................................28(三)评价维度的多维性.........................................29(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9二、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评价策略探究.............................29(一)利用“共生效应”,实施多主体评价.........................30(二)利用“整体效应”,进行多维度评价.........................31(三)利用“生态位原理”,进行分层评价.........................32(四)利用“协同进化规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33结论与展望……………………………………………………………35参考文献……………………………………………………………………35V\n导论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一)研究的缘起“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作为语文文字载体的作文本应该成为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的有效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偏离了写作的本质,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培养作文应试能力。尽管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多年,但中学作文教学依然“新瓶盛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非生态”的现象:第一、学生主体性缺席。作文对学生来说不是源自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而成了一种缺乏冲动、没有需要,而不得不完成的沉重的负担。于是学生编、造、套,作文呈现出情感缺乏、个性淹没、思维僵化、语言单调、技巧雷同等现象,缺乏学生主体性的“生命在场”;第二、写作生态链断裂。写作的过程就是表达的需要走向表达的实现的过程,写作源、信息量、观察、思维、体悟、表达等因素影响着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如把这些因素连成环环相扣的“写作生态链”,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导致整个写作系统的瘫痪。中学生(尤其是城市中学生)整日生活在“四角式”的天空下,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生活脱节,他们的生活体验类似于“笼鸟”,乏味又单调,作文中思想、情感缺乏也屡见不鲜。正是由于“写作生态链”的多环断裂,才导致作文教学的效率低下;第三、“作文”、“做人”分离。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而当前的作文教学,“命题化”、“应试化”、“文学化”倾向严重,在教师的所谓“技法”、“套路”引导下,学生作文越发肤浅、狭隘、僵化、封闭,未能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导致“作文”与“做人”相背离。因此,作文教学没有起到既教作文又教做人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才能,有悖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是在生态学的视野中,对应试作文教学中上述“非生态”现象的深刻体察与警醒,是基于作文教学的原点,对作文教学本质的一种回归式的新理解和界定,是对作文教学活动的本真的探究。(二)论文的研究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1、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新课改理念不谋而合,是作文教学发展的方向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对话、体悟、历练、创新,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书写,展示自我1\n生命的状态,有助于作文教学回归释放情感、交流心灵之本色。它是人本主义的写作,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活动,其价值取向与新课程改革理念“貌似神合”,它所体现的特色正是作文教学发展的方向。2、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符合作文教学内在规律的要求,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作文是一种感情的交流,一种对话,这种交流与对话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是真性情、真个性的展现,是生命的发展与建构。作文教学要关注生命、关注人生,彰显人文特色;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人生,尽情地释放心灵,张扬个性,放飞情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写作成为学生自发自主,抒真情表真心的行为,从而实现作文的有效教学。3、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师生实现共同发展的平台“作文教学应该从人出发,从写作主体出发,而不是从文出发”。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把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满足了人的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常研常新中自身也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一潭活水效应”,解决了传统作文教学所难以解决的一线语文教师总处于学术高原期这一令人痛心的难题。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探求其研究的现状,把握研究的基础与问题,成为深化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研究的必然诉求。期刊网里有相关论文三十六篇,多为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所写。两篇硕士学位论文,论著《赵谦翔与绿色语文》。通过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作文教学本体研究见仁见智基于作文教学的原点把握生态学理论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内涵、特征、原则、价值取向及意义进行梳理,成为探讨的起点。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刘建新的《作文要回到原生态》、严丽荣的《初中作文生态式教学刍议》、王尔楷的《高中作文原生态教学刍议》、杨焕亮的《建构小学生态作文的教学理念与策略》、任涤非的《论生态化作文教学》、刘金玉的硕士学位论文《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王百岩的硕士论文《原生2\n态写作教学初探》及王敏的硕士论文《高中作文教学与生态化写作》都对生态作文教学或原生态作文教学的概念作了界定,由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概念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标准的概念界定。此外,有些论文对其特征、价值取向、原则及意义做了一番探讨。何捷的《“反生态作文”和“原生态作文”》在批判“反生态作文”长、美、高、巧之生存状态的基础上,继而提出“原生态作文”适、实、真、趣之绿色空间。严丽荣在《初中作文生态式教学刍议》中提出生态式作文教学具有“对话生命;体悟生活;历练情感以及彰显个性”的特征。而刘金玉、刘东霞《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认为原生态作文教学的特征是“自主性、自然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此外,王百岩的硕士论文《原生态写作教学初探》中认为原生态写作教学的特征是“原生性、生命性、真实性、自主性、非功利性”。陈艳的《生态类作文的价值取向及其指导》认为生态类作文价值取向首先在于“真诚”。即去伪饰,去雕琢,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世界;其次,在于“有我”。即表达感受时,要处处“有我”,就是在写作中要倾注自己的主观感情;再次,在于“向善”。即以健康的心态看待世界,健美的感情对待自然。王百岩的硕士论文《原生态写作教学初探》中认为“原生态写作”有四种追求,即追求情感的真实、追求人性的回归、追求道德的养成、追求生命的完整。刘金玉的硕士学位论文《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认为原生态作文教学意义是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学生树立写作生活观,写作逐渐由被迫转向自发、自觉的行为;而且能让学生放开去写,有助于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生成和创新;还能把作文与生活、生态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建构和完善。朱华贤《原生态、合成型、灰影子———作文全新分类及优先倡导的理由》首先提出作文的全新分类:原生态、合成型、灰影子,在比较三类作文之后提出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要优先倡导原生态作文,因为原生态作文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作文观;有利于扭转作文弄虚作假、胡编乱造的局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观察和发现能力;有利于避免进入“玩弄技巧”的写作误区。还有些硕士生对其实施原则也做了探讨。西南大学刘金玉的《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认为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真实行文、突显创新、动态平衡”之原则。王敏的《高中作文教学与生态化写作》则认为原生态作文教学基本原则有“需要性、平衡性、多样性、发展性”。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鉴于都是源自研究者本人的立场与视角,所以也还可深入挖掘。2、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多维展开3\n基于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教学策略的探究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进行策略探究。(1)注重“回归生活”。张祖庆在《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提出“引入活水以积累真真切切的习作素材”,同时他在《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提出“习作题材的选择应贴近儿童的生活”;徐彩萍的《构建写作“原生态”,让作文回归本色——浅析小学生写作的现状及其对策》认为作文指导应该“回归生活,疏通创作源头”;林丽秋、俞美君《如何书写“原生态”作文探析》认为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董夫奏《学生“原生态”作文教学研究》认为要让孩子“留心生活,积累真素材”;袁建中《学生作文,如何写出自己的个性———兼及初中生态作文教学研究》认为要“丰富生活”。毋庸置疑,他们都试图还学生作文以生活的原汁原味。注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必须首先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2)提倡“个性表达”。徐彩萍的《构建写作“原生态”,让作文回归本色——浅析小学生写作的现状及其对策》认为作文指导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吐,放飞孩子的灵性”;林丽秋、俞美君的《如何书写“原生态”作文探析》认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氛围,让心灵得到解放”;董夫奏《学生“原生态”作文教学研究》认为要“打破框框,追求真个性”;袁建中《学生作文,如何写出自己的个性———兼及初中生态作文教学研究》认为要“减少束缚,创设空间,放飞心灵,挥洒个性”;孙玉强《优化作文生态意识,打造学生写作精品》认为“营造开放的氛围,促进个性的发挥”。教师们都力求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良好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让学生的思想自由地飞翔,让学生在作文时能自由地选择表达的方式。(3)主张“真情实感”。刘德在《高考作文的生态路径》认为就是高考作文的“情思从伪圣化转向真诚化”;任涤非在《论生态化作文教学》中认为生态化作文教学的建构包括“感悟生命,抒发生态自我”;林丽秋、俞美君在《如何书写“原生态”作文探析》中认为作文教学“让真情在笔端流淌”;董夫奏的《学生“原生态”作文教学研究》认为要“鼓励写真话”。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围绕引导学生敢于写真话,善于抒真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特色而展开。(4)提倡“人文合一”。孙玉强《优化作文生态意识,打造学生写作精品》认为用生态学的眼光看,做人与作文形成了互为生态环境的美,即学生做人的实践是作文的生态环境,学生的作文活动同时也是学生做人的生态环境,做人与作文都是学生与环境相交流并相互影响和塑造的活动。从积极和建设的观点看,确立做人与作文的内在合一将促进文风的良性发展,推动学生人格和谐健康地成长——这正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但这一方面明显研究不够,还可从深度、4\n广度上加以拓展。(5)强调“读写结合”。许多老师都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联结”,进而促成读写能力的齐头并进。周国显在《建构“阅读——作文”生态化系统初探》中认为阅读、作文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它们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生态化的系统。语文教师既要努力搞好阅读、作文的内部建设,更要搞好“阅读——作文”的生态化建构,让阅读作文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孙玉强《优化作文生态意识,打造学生写作精品》认为“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悟记载优秀篇章”。“读写结合”作为“写作生态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读写结合的形式及读写结合的策略等都还需进一步研究。3、作文评价更加科学和理性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给学生以激励,而且给学生的作文修改提供思路。生态化作文评价正是基于发展性评价要求提出民主、开放、人性化的评价策略。张晗的《呵护作文的原生态之美》中提出“要尊重学生纯真本色的思想;呵护学生作文中原生态的题材;充分肯定充满泥土气息的语言”。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以童心童言去写童趣童真,享受生命的阳光。周治国、周天兵、田庆锋的《作文教学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为作文评价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不仅是指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是指作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落实这一要求:评价目的由甄别选拔转变为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评价标准要软化“班级参照”,强化“个体标准”;评价方式由空泛的批评转向有效的激励;评价主体由单向评价转向多向评价;评价过程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张祖庆在《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也提到要“真心赏识抒写发自肺腑的真话”。郭晓红的《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中提出“改进批改方法,多批少改”。此外,还有教师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探讨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以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张继芳在《“原生态作文教学”切忌“撒手不管”》中提出让孩子们的作文活动回归到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让他们自由地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切身感受同时要把握还原学生习作本来面目的度,有效地引导孩子“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认为对语言能力缺乏、对思维能力缺乏、对社会认知能力的缺乏不能“撒手不管”。(二)国外研究现状关于国外基于生态学视野下作文教学研究的直接资料尚未找到,现就与其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因为存在内在的联系,所以也能为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研究指明方向。5\n1.对“独创性表达”的高度重视。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力的扩大,人本主义的一些观点也借鉴到作文教学中来。强调作文教学必须发展学生个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如美日两国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个性发展高度重视。同时英国各阶段的作文教学都把如何才能掌握自我表达、培养个性和独创性作为主要目的。俄罗斯和加拿大在写作训练中都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发挥学生独创性。2、“生活作文”教学思想。“生活作文”是发端、发展于日本并扎根于日本教育土壤中的、“原产”的教育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芦田惠之助、小砂丘忠义、村山俊太郎和小川太郎等。芦田惠之助是较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阅读之方法即是读自己,写作之方法即是写自己,听话之方法即是听自己,讲话之方法即是讲自己”。小砂丘忠义在芦田惠之助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发展、超越。他的超越之处主要在于针对“生活作文”指导中提示的“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主动地写”等。山村俊太郎提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等方法。”而小川太郎则将“生活作文”的基本原则称之为“生活和教育的结合”。日本的“生活作文”发端较早,走在作文研究的前沿,为其他国家的作文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现状述评纵观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独创性表达”成为中外教改势不可挡的趋势。许多国家的作文教学都突出体现学生个性的发挥;注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作文的活水源头;作文评价为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格的形成。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观照我国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研究,目前涉及其概念、特征、价值取向、实施原则及实施意义的探究,鉴于都是出自研究者自身的立场与视野,所以都是各说自话,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通过梳理文献可知,对这几方面虽有所涉及,但只是顺而带之,稍加论述而已。重头戏是在教学策略的探究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进行策略探究:第一、注重“回归生活”;第二、提倡“个性表达”;第三、主张“真情实感”;第四、提倡“人文合一”;第五、强调“读写结合”。但这些研究成果散落在论文中,缺乏系统、整体的观照。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研究成果中也有所涉及,但明显研究不够深入,还可进一步挖掘。而且,学界对生态学视野下作文教学的研究处于“遗忘状态”,很少高校或研究部门的人员参与此研究,参与研究的多为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因此研究的成果多为实践探索而得出的感觉和经验,虽然对于解决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学理论下作文教学6\n的认识还很模糊,没有准确地理解生态学理论下作文教学的实质,生态学的理论与作文教学的实践未能有效融合,因而提出的教学实施策略及作文评价策略缺乏系统地整合,尤其是对于如何积极调动影响学生写作的因素,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写作生态链”缺乏研究。上述不足也这是本研究要进一步深入的内容和方向。三、研究内容本文围绕“生态学”、“作文教学”两个主要关键词,着重研究生态学视野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策略。针对传统作文教学及其评价方面存在的“非生态现象”,根据生态学理论,明确以人的发展作为作文教学和评价的价值取向,遵循学生发展和作文教学自身发展规律,开展作文教学与作文评价的组织实施及策略研究。四、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活力,促进人生命成长的教学形态,阐述生态学视野下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并不仅是在教学理论之林谋求一席之地,而是为了将根系扎向更深、更广的土地。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为作文教学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德国生物学家海卡尔(Haeckel)在1866年首次给“生①态学”做出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可知,生态学的基本假设是生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每一物种的存在又会对其他物种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生物和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无时不刻都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每一个系统既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而且它本身又可以由许多子系统或亚系统构成。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谐性以及自组织的特性给我们以诸多启发,需要我们用联系、全面、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事物,认识世界。由此,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把我们的注意力从部②分转向整体,从客体转向关系,从结构转向过程,从层级转向网络。”。①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②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n第一章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本体阐释21世纪是生态世纪,“生态”已成为一个涉及人类生存的核心词语,生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而从生态学的视角,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是当前教育界的前沿课题。笔者认为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是在生态学的视野中,对应试作文教学中“非生态”现象的深刻体察与警醒,是基于作文教学的原点,对作文教学本质的一种回归式的新理解和界定,这种元认知式的本体阐释是对作文教学活动的本真的探究,是生态学视野下作文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对于生态学视野下作文教学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概念界定(一)生态“生态”一词有传统和现代两种词义,传统词义有三种:(1)显露美好的姿态;(2)生动的意态;(3)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现代词义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尽管现代词义相比传统词义而言更狭窄些,但在现实生活中“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宽泛,只要是美好、生动、和谐的事物都可冠以“生态”来修饰。当然,由于多元的世界存在多样性的文化,从而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理解和界定有所不同,这是文化的“生态”本身的追求所决定的,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二)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态学(Ecology)①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德国生物学家海卡尔(Haeckel)在1866年首次给“生态学”做出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②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自此建立了生态学这个研究领域,此后,虽还有许多生态学家探讨过生态学的含义及概念,但所提出的定义均未超越Haeckel定义的范围。虽然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新生学科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它只是被当作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后来由于工业化的结果造成了大范围的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干扰对环境与资源造成了极大压力,人类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来协调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者开始密切关注生态问题,生态学科才逐渐发展起来。①杜亚丽.关于生态与生态课堂的解读[J].普教研究,2009(1).②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8\n如今,生态学的许多理论、思想已为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所借鉴和应用,为这些学科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三)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当代科学的生态化趋势,促使了生态学与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机融合。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作文教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作文教学之中,一方面认为作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由教师、学生、自然、社会和教学情境等生态因子组成的生态系统,学生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符合学生的精神、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在尊重生命个体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切身感受;另一方面,写作的过程就是表达的需要走向表达的实现的过程,用“信息论”来解释,就是由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过程,生态整体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促进学生的生态人格的形成,实现“做人—作文”双赢。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针对应试作文教学中不尽人意的非“生态”现象,从生态学的视角,把作文教学看作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力图通过调整各生态因子之间多元复杂的关系,追求教学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的整体性、新颖独特的建构性及生命发展的可持续性,力求实现作文教学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生态主体产生良性影响。二、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特征(一)主动性写作主体的缺席是学生应试作文不可回避的一种流行病,而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就是要预防这种流行病的发生。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积极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以获得作文的第一手材料,并自觉地进行写作,这是生态学视野下作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作文是一种主动行为,它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是生态学视野下作文的一个宗旨。写作是人的生命倾诉的需要,当它为需求而作时,学生的写作欲望,内心的驱动力就会被全部调动起来;同时,写作也是生活之需,应需而作,作文也就成了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他参与生活的原动力,继而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生命常态。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教师相信学生有能写好作文的内在潜能并为之付出万分努力,竭力驱动学生的内在写作动力,力求把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教师的指导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客观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把握好“收”和“放”的适度,尤其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写作动机,扭转学生被9\n动写作的局面,使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二)真实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写作的课程目标就提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①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真实性也是生态学视野下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真实性特点要求学生的写作回归生活的本原,和着个体生命的律动,挖掘内心最真实的世界。即从生活中找寻真实事件,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真实感受,还原生命的原生态。古人云“言为心声”,学生情动于中而言于外,并独创性地表达出来,使作文成为生命的呼喊和心灵的歌唱。这样,作文成为真诚袒露心迹,彰显生命本真的极好途径。作文这种直抒胸臆最具生态的特点,决定它必须以学生个体情感体验为核心,与真心相通、和真情相牵。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只有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对生活、对事物的切己体察,体悟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才会有“不吐不快”的冲动,源于这种冲动下的感情才是生命中最真实、最诚挚、最原初的情感。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就是要在这“不吐不快”的冲动驱使下,以作文为载体把自己最真实、最诚挚、最原初的情感展现出来。情到真时话自多,学生写作时就好像是山洪暴发,水闸打开后喷薄而出的洪流,无力可挡。可以肯定的是,也只有这种真正动了真情的作文才往往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最能让读者随着作者同悲共喜,和作者一起享受情感的波澜给生命带来的震撼。从作文的本质而言,就是要求学生言真心、说真事、抒真情,这样作文才独具个性特色、富有独创意蕴、蕴含强盛生命力。(三)体验性人既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也是一个社会意义的存在。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长,就是人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人的生命的成长不是自发地生长,而是自然、社会、文化等外界影响,加上自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合力之结果。也正因为此,狄尔泰认为“通过体验和理解所领会的,是作为把人类包含于其中的脉络而存在的生命。”他的生命哲学把体验作为起点,他认为体验是生命意义的单位,生命是在不断地体验中日渐丰富、茁长。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②诺尔曼·丹森著,魏中军等译:《情感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第5页。10\n那么,何为体验?冯建军认为“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对客体的感受、理解、建构的过程当中。体验以情感为起点,具有生命的亲历性、个体①性、情境性和意义性”。体验是源于生命本体与人生、与自我无言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生的深切领悟,它总是个体独有的、独具特色的生命感受,在某一瞬间,某种“体验”生成。这种体验具有个性化、独特性,是无法重复和无法复制的,而且一旦生成,就会对人的生命过程产生持续的、深远的影响。正如伽达默尔所说:“只要某些东西不仅仅是被经历了,而且其所经历的存在获得了一个使自身具有永久意义的铸造,那么,这些东西就成了体验物”。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即便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的高中阶段,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仍然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援助。而感性经验的来源得益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亲历亲为。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自体验:体之以身,验之以心。即在写作实践中,教师竭力将写作主体(学生)置于现实或模拟现实的具体情境中观察、体悟、创造,唤醒他们的生命体验,诱发他们的写作冲动,追求写作过程与生命成长过程的和谐共振。正如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②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因此,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努力使写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努力使学生将作文作为展示生命体验的舞台。(四)生命性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在生命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系统,最根本的在于它是充满生命性的,内在生命性是生态系统最根本的特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性都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生命性,那么这个人也就成了行尸走肉的躯体。在作文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学生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是点亮生命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正如叶澜先生所言:“学生确实当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作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③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从教育对象观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确认生命④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①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②王国维.人间词话[M]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③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J]教育研究,1994(10).④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J]教育研究,1994(10).11\n①卢梭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然而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生命状态令人堪忧。作文对学生来说不是源自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学生的作文也呈现出情感缺乏、个性淹没、思维僵化、语言单调、技巧雷同的现象,缺乏学生作为生命体“生命在场”,缺乏独特生命的勃勃生机。究其原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教授写作知识,训练写作技能,而作文对于学生个人生命成长的意义很少有老师顾及。学生是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提升学生的生命状态,是实现作文教学生命性回归的重要前提。学生因生理、心理、认知等发展的个体差异而呈现出生命的丰富性,由于生命的能动性,即便是置身于同一情境,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生命实体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从而演绎出千姿百态的生命之花。因此,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是强调学生的“生命在场”,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写作与自己的生命体验轨迹紧密相连,将写作变成展现独特生命体验,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进而使写作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生命样态。三、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一)关注个性人格,舒展生命实体作文是个体精神劳动的思维结晶,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特性,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活动组织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活动必须符合学生这个主导因子的精神、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关注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对待,追求生命实体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坚持做人与作文和谐统一、同步发展。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活动主体的事实,在功利化的知识化进程中,遗忘“具体的学生”、忽视了“发展中的生命”。针对此现状,20世纪90年代叶澜教授提出了教育的生命观问题,强调教育研究重在凸现人的生命价值,认为“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是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作文教学自身就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加之作文是舒展生命实体的绝佳载体,在生态化的建设中,理应回归其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本真样态。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也理应回到作文的原点,要让学生写出生命的真实,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正是生态学思想在新课标中的体现。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以生为本,关注个性人格,突出长远发展,①肖朗主编,中外教育名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n主体生命自由展开,个体精神自由显露;珍视独立精神、包容自由思想,充分展现了对“具体的学生”、“发展中的生命”的密切关注、充分理解、无比尊重。教师不仅要成为作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且要为学生写作营造诱发的情境和开放自由的话语空间,让学生的写作冲动得到激发与释放,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人,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二)重视多元开放,促进自主写作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生态系统只有开放才能与外部环境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达到与外界不断地互动,才能良好地生存与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也可看作是一个由多个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彼此依存、相互关联,不断与外界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叫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以往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克服花盆效应的有效方法就是开放,注重课堂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出封闭的小天地。作文与生活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造就了作文活动的多元。课堂、教室、校园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学习场所,因此,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室、校园,而是走向完整的生活世界,注重教学时空的无限延伸和课堂内外与校园内外的融合。课内营造和谐的作文生态情境,充分利用各种作文资源,合理协调各生态因子,精心设计生活化、交互式的教学活动;课外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悟,多思考,多练笔,使有限的课堂教学走向无限的课外写作。(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作文与做人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到作文教学上,就是指教师不能贪图眼前的利益,只盯着考试作文得高分,而是要立足于长远,用长远的眼光来组织作文教学活动和评价学生作文,求得学生人格智慧和写作才能的全面发展,养成他们终身受用的一种写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作文与做人的联系。就作文教学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作文与做人的关系上,作文教学如果单纯重视其工具性,必然导致“人文分离”。“作文即做人”我们耳熟能详,它体现的是作文与做人和谐共生的关系,让我们明确作文与做人是一个浑然天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作文不是技巧的组合,而是人格的自然流露。只有重视工具性的同时也不忽视人文性,作文才能真实自然地表达作者的内心,展示其个性鲜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学会做13\n人,是学会写作的前提。只有实实在在地做人,才能写出真切感人的作文。因此,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要在引导学生自发作文的同时把引导学生做人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独特生命体验,同时又学会如何做人。(四)建立和谐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或依存性特征表明:由于生物之间是由各种关系联系着的,所以,它们之间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个整体。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二者有机统一,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作文教学是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协同进化(coevolution)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本身又是作为①对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在作文教学中,则表现为各个因子间的协同变化,作为作文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协同进化,共同发展。就生态学的共生性而言,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②件而长期共生,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具体到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和谐共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自发自主抒发情感提供了心理保障,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助力。一般而言,教学越民主,学生自觉写作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好。因此,师生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在作文教学中相互交往、积极互动中演绎心灵的对话,激情的碰撞,智慧的交锋,价值的共享,得以共同提升。①林文雄主编.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②单岩.营造生态化课堂环境实现大学英语有效教学[J]琼州学院学报,2007(12).14\n第二章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生态系统(ecosystem)这一概念是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Tansley,A.G.)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任何一个被研究的系统都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成为①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又可以由许多子系统或亚系统构成。”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教师、环境等都是生态系统,这些子系统共同构成了复合的、开放式的作文生态系统,而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又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因此它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心理环境的综合制约,同时多种因素并存并相互影响,通过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流通,各生态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作用于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各自在维护作文教学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作为复合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写作主体——学生这个子系统起主要作用,要使作文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必须要有使写作主体内部输出功能得以良好发挥的环境,以及驱使内部写作机制启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长流不息。因此生态学视野的作文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营造作文教学内部生态环境既然作文教学生态系统是以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复合整体,是由教师、学生等生态主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那么环境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离开一定的环境,教育生态系统就不可能正常发展。“生物的生态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生物体的需要与其环境诸因素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之间的耦合,而所谓生态平衡,主要指生态②主体的需要与环境的生态功能之间相适应的状态。”因此生态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首先是积极营造作文教学生态环境,给作文教学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环境保证。生态环境有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生态环境之分,作文教学系统外部生态环境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规范)生态环境组成,因为外部生态环境是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的主要来源,所以这一内容将在后面详细讨论,这里只具体探讨作文教学系统内部生态环境的营造。在作文时,很多同学不愿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和心里真实的想法倾诉于作文,追其根源是因为学生对老师、对同学筑起了一道隔离的心理防线,害怕将自己内①复合生态系统概念是由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等人与1984年提出的。参见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载《生态学报》1984年第1期。)②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15\n心真实地展现会引来歧视和嘲笑,他们的心理没有安全感。因此,要让学生真实、真切地绽放生命异彩,就得瓦解学生的心理防线,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师生两忘的和谐的心境与情境。(一)创造宽松、和谐的心境“当学生习作的兴趣盎然,处在良好的学习心境时,他们的思路会十分广阔,①思维出奇地灵敏,语言表达惊人地畅达而富有个性。”小学生作文是这样,初中生、高中生作文同样如此。因此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积极走进学生的心灵空间。尊重,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和美德,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绚烂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发展要求。信任,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在教学生写作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信任他们的主动行动,真诚地期待他们的进步。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好作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所以只要有足够信心,并为之付出努力,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写出不同程度的动人之作来。包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教学策略。作文,是学生用书面语言展示生命感悟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言语和精神在“歌唱”,尽管学生的语言不符合所谓“规范”语言的要求,尽管他们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尽管学生对自己的实际生活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但学生抒发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独一无二,他们是真实地书写自己普通的生活,真实自然。那我们又何必用所谓“规范”的言语加以成人化的改造,用所谓“深刻”的思想感情去钳制他们呢?教师要给学生宽松自由的心理空间,理解、尊重学生对生活的粗浅认识和情感的真切体验,这样学生才有真实展现自我的舞台,才能开出真情实感之花。(二)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主体。作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呼之急出。首先,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彻底解除,教师的“权威地位”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共生。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居高临下的师权威逐渐让位于“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资源(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和环境的保障,教师只是学生写作的“激发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写”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导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地展现。教师处于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上,共同谋求发展。①张化万主编,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16\n其次,生生关系和谐。学生都是发展中的生态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发展可能性,没有优越的优生,也没有孤寂的边缘生,更没有被遗弃的后进生。他们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份子,生生之间崇尚平等,互相尊重,相互赏识,人人都演绎着生命的异彩。总之,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关系平等和谐,演绎着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砥砺,价值与价值的共享,呈现出有序的、交互式的师生、生生互动。(三)营造诱发抒写的作文教学情境作文教学情境,是诱发学生的生命体验,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写作状态的一种教学氛围。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作用。营造作文教学情境,可谓一箭多雕。首先,以境激趣。创设作文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的一种手段,教师有目的地导演“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波动,让学生如临其境,引发写作的浓厚兴趣,产生写作的动机,引起学生的表达的欲望和写作灵感。其次,以境行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作文情境,让学生依照情境写作,给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解决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作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写有所依,有事可写,才能写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案例:有一次,教师预先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考试。当学生作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后,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去取试题,然而没有,接下来是教师一系列的“找试题”的动作,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学生由观望开始变得莫名其妙,最后忍俊不禁时,教师宣布“试题”找到了,就是用大约500字,将老师“找试题”的过程写下来。“老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失望地望着在地上滚动的硬币,有些慌乱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仅存的一线希望破灭厂,从走廊上回到讲台上,还一边无①何奈何地摇头,尴尬地望着学生,最后带有几分狡黠地宣称……”。以上案例不但“制造材料”,解决了“无米下锅”,无材料可写的问题,而且诱发学生的体验,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从激发了表达的兴趣和愿望。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作文教学应该是顺应学生作文的自然规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必须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其个性差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一种诱发抒写的教学环境下,让他们在快乐中自由地写作。刘勰曾说过“岁有其①曹明海张秀清编著.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青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47.17\n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文教学时一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就开启了其心中之“意”诉诸笔端的钥匙,写作也就成为学生倾诉的必需,提笔自会兴致盎然,文中见物,笔端生情。二、疏通不息的物质、信息、能量之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贯穿于作文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没有信息、物质、能量传递的作文生态系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广开源头活水,使作文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长流不息。(一)疏通写作源,保物质流不断丰富多彩的自然、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与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教师要疏通作文教学与这些写作源的渠道,使作文教学的物质流源源不断。1、疏大自然之流“客观的自然景物是学生最感瑰丽而神奇的生活背景。诸如山石草木、花卉虫鱼,四季的变化,星辰的运行,这些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应该是学生观察的①重点和范围。”自然是万物之源,更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为作文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流、信息流。作文教学应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融为一体。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自然,并在感受、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谋求人对自然的责任、保护和关爱。为此,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亲近大自然活动,可在春日踏青,夏日戏水,秋日赏叶,冬日玩雪,让学生领略花草树木、春华秋实、鸟兽虫鱼、山川河流、蓝天碧海、丽日白云、风雨雷电、冰封雪飘、城市村落等大自然的交响曲,让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激发他们的灵感,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2、通生活之流生活是万花筒,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②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社会在作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自然、社会是学生作文信息流的来源之一。但是以往学生的作文脱离了生活,应试教育生生地将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生活隔绝,使得作文的“源头活水”成了一滩死水,这也是导致虚假作文的根本所在。①何永康主编.写作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页.②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58页.18\n叶圣陶先生还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变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将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把学生从狭小的教室和单调的课堂解放出来,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疏通学生写作的“活水源头”,让它滋润作文的田园,这样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3、融社会文化之流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是传递文化、陶冶性情、促进个体生命尽情舒展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在节假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也可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引领学生对本土文化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读书交流、举行演讲比赛等等,让文化的光辉普照每一个学生,然后在他们身上留下生命的见证。诚然,作为学生,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阵地,这一主阵地使他们的活动天地小之又小,从而导致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营造开放的作文教学生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到这些写作源中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有心人,勤于挖掘一切有利的作文课程资源,建立作文与自然、生活及文化之间立体式的广泛联系,一举打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关注生活细节,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变得灵动而多彩、丰富而充盈。其次,把社会时事、大千世界、百态人生引入教学,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的方式把观察的所得、所感、所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以此积淀人生阅历,历练思想情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写作的物质流在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顺利流通。(二)疏导阅读之信息流,构建“读写生态链”写作的过程就是表达的需要走向表达的实现的过程,用“信息论”来解释,就是由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有一定质和量的信息输出,就要有成倍信息的输入才能满足信息和加工的需要,阅读就是信息输入的一大重要途径。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不言而喻。古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在阅读中采撷素材、积累语言、熏陶情感,采撷得多了、积累得厚实了,才能运用自如,进而熟能生巧,这可谓“不积跬步,19\n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而必须高度重视阅读这一信息流的开发。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中起引导作用,不要认为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放手不管,离开老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犹如缘木求鱼。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目。目前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的阅读未必“开卷有益”。教师要给学生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目。推荐的原则是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这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但因为新课标推荐的书目是针对学生的共性确定的,缺少对个性差异的观照,这就要求教师具体操作时在遵照共性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个性的区别。日本学者把青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发展分六个时期:(1)图书故事期[4—6岁];(2)民间传说期[6—8岁];(3)童话期[8—10岁];(4)故事期[10—15岁];(5)文学期[13—17];(6)思想期①[17--]。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经验都了如指掌,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经验,推荐既符合课程标准“建议”又富含个性特点的篇目清单。对于读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教师指定的书籍之外,还可根据其阅读喜好自由选择阅读,如有同学喜爱历史,就可以多读些历史书,有同学喜爱科学,则可饱餐科技书籍。有了广泛而又个性的涉猎,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其次教授必要的阅读方法。当前功利化阅读之风盛行,快餐式阅读之风见长,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效,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在课外自己阅读,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古人有一条著名的治学经验,即: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要求学生潜心涵泳之时别忘了动动笔头,因此要教会学生摘抄、写读书卡等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让他们厚积以待薄发。再次,构建读写生态链。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集形象美、哲理美、意境美、音乐美、色彩美于一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载体,引领学生到教材、文本中汲取养料,“向文本敞开自己,从中接受和创造一个扩大的自我,在建构文本②的同时也建构自己。”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以及写作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精神生态才算走向完满,才可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于永正老师就十分重视读写结合,他在构建读写生态链率先垂范。他说:“学生进入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不读不写怎么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读写规律,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③学生‘有米下锅’。”①祝新华著,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北京: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②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③王铁军主编.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M]南京:江苏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20\n案例: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永正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是“饱经风霜”,原文是:“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他词语都教了,惟独把“饱经风霜”这个词给漏了。“呀,”课文学完了,于永正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了讲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是呀,怎么忘了呢?”没想到于永正这样安排:“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原来如此!不到5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这位学生写得好,读得也好,听课的老师不禁为他①缓慢低沉的朗读动容。②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空白是作者无意或有意留下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蕴含空间。不光作者,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也精心设置了这一空白——“饱经风霜”,巧妙地利用这一空白进行读写结合,驱使学生去想象,激活学生的写作愿望,使学生对“饱经风霜”的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述诸于笔端。(三)把握写作知识的“度”,汲取知识之能量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③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个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作文知识就是限制学生作文水平发展的“限制因子”之一,起限制性副作用。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提倡学生自由、自发、自主抒写,教师只是体验性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点拨者,是激发者,而不是作文知识的灌输者及作文技巧的训练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就排斥作文知识,作文知识就相当于生物必需的营养,适量但缺之不行。生态学有耐度定律和最适合原则,认为生物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适度的范围内,生物可以得到最佳的④发展。通过“耐度定律和最适合原则”,我们了解学生对作文知识和作文技巧的①王铁军主编.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M]南京:江苏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256页.②王铁军主编.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M]南京:江苏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③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④陈旗敏.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实验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109 111.21\n需求,有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过头”或者“不足”都不行。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究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作文知识的上限和下限,在适应范围内满足学生实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首先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作文知识了如指掌,能够融会贯通。其次教师要“下水”。教师写“下水作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新课标提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这是对写作知识内容选择方面的具体要求。只有通过自己写下水作文,教师才知道哪些作文知识和技巧是学生所必需的,才能在恰当的契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按作文固有的规律性与学生学习的规律性,针对不同的习作要求选择最需要的作文知识,在最合适的时机引导、点拨,讲到“点”上,在精讲少讲的原则上进行“量”的控制,把握讲的“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三、驱动内部写作机制为使开放、动态、平衡的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开放和谐的生态环境和源源不断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只是前提和保证,内部写作机制的启动才是关键。只有驱动了内部写作机制,独具个性的生命之花才能绽放异彩。(一)唤醒内需,应需而写马克思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教育的目的是从生命深处唤醒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以及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很多一线教师是这一教育理念的践行者,比如袁卫星老师,案例如下:我的“作前指导”,从来都是把“为什么要写”而不是“怎么写”放在第一位。因为,我牢记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克尔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的一段话: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深的答复。①我不想做“黄世仁”,去逼学生皱着眉头咬着笔头在那里“交租”。这是袁卫星老师对于唤醒学生写作内需的宣言。作文心理研究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人的兴趣总是建立在一定的需要的②基础上。1、写作是生活之需①袁卫星著,听袁卫星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②林乐远主编.21世纪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全书(下册)[M]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5页.22\n叶圣陶认为,写作是学生生活的需要即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沟通的需要,是教师为了养成他们终身受用的一种生活能力,而训练他们学会真诚倾吐内心积蓄的事情。①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的需要,而不是应付考试,应付不得不完成的作文任务.要改变应试型作文的状况,重塑学生长期缺席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生活需要出发,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从实际生活获得写作文的动力,然后自主自由、兴趣盎然写作。教师要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开拓形式多样的渠道和机会,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涌出的切实需求,沟通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生态联系。如:学生要参与班干部竞选,教师指导学生写演讲稿;结合低碳主题,向社区写倡议书;联系身边环境污染等事件,写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学会从中感到自己在为“生活需要”而作文,在追寻和张扬个性之花中得到作文能力的充分发展。2、写作是生命倾诉之需人总是有着一种原始的、生命的倾诉冲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在作文教学中盛行,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不但没有唤醒、催动沉睡的感情,反而成了压抑学生原始倾诉冲动的罪魁祸首。用生态学的视角观照作文教学,目前我们应该唤醒学生的这种生命倾诉冲动,呵护、关怀学生的这种生命倾诉意识,还作文以生命本色,使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抒发生命的异彩。学生,总有喜怒哀乐之情绪,当学生喜悦的时候,需要分享;愤怒的时候,需要发泄;痛苦的时候,需要分担······作文,理应成为学生倾吐的平台。生命倾诉的需要,引领着学生打开倾诉的大门,诱发学生真情表达,自发写作。(二)体悟为魂,融进自我“体悟可以说是一种‘出类拔萃’的生命活动,它摆脱了机械、笨拙、僵硬地磨灭灵性的枯燥训练,而是与生命、语言和世界建立起一种更为根本,更为源②初的关系。”在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是主导因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置身于大小两个环境,“大环境”指社会生活场,“小环境”是学习环境场。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流。然而这些物质能不能为学生的作文所用,还必须经过他们的消化和吸收。学生面对生活要做敏感之人,要用心去体悟,反复琢磨,慧眼独具。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感悟能力,不去关注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或者面对鲜活世界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是无法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境界的。①于漪,刘远主编.方利民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②李霞.语文体悟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第190页.23\n在写作的体悟活动中,只有达到了心物相融,物我两忘,写作才能达到极致。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要须流连光景,即物见我,如我寓物,体异性通。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身外,可对而赏观;情已契,故①物如同我衷怀,可与之融会。刘勰认为,在面对“山沓树匝,树杂云合”的自然对象时,主体发生“目既往返,心亦吐纳”的审美观照,心灵的外射和接受活动使心“随物以宛转”,物②“与心而徘徊”,心物极尽流连之趣。这种“心物极尽流连之趣”,就是心物相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比如林黛玉百花凋落的暮春时节,面对满地残花堆积,顿时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从心而起,于是就有了哀伤凄恻的“葬花吟”。诚然,这一境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师就要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捕捉住内心的波澜,并形成积极的体验和有价值的思考。(三)情真为翼,锦上添花情感是作文的羽翼,只有情深,才能文美。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注重情感体验”,这些无不说明学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是真情实感。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在作文中倾注真情实感,才能让读者从真挚的文字里感受到心的悸动,从而引发强烈的心灵共鸣,真情实感就是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真情从何而来?叶圣陶曾说:“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③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生活就是真情的源头,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印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的途径就是去真实地感受、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情感在作文中如同羽翼,没有它,就不能飞翔,也就不能写出个性飞扬的作文来。真正的情感应该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如果没有浓浓的真爱深情,是很难写出优美动人的文章来的。俗语说,“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辞发于外”,好的文章无一不是人们激情感慨之作。正因为有了丰富的情感,心潮便涌动澎湃,思想①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3页.②刘勰.文心雕龙.物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页。24\n的浪花碰击飞溅,只想一吐为快了。作文是表达自我、表现真我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在作文中流淌出美好的情感,感动和陶冶了自己的同时也感染读者。培养丰富的情感必须广泛地接触生活,去感受生活中他人与自己的各种情绪,这些都是学生感受的对象,值得学生去体验和积累,体验深才能情感真。写作时只要写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以下是袁卫星老师的一节作文“煽情课”。案例:“感悟亲情”教育手记同学们,你们中间,知道父母生日的有多少?请举手。52个同学,举起来5只手。没有人注意,我在向他们提问的时候,眼眶里噙着热泪。我顿了顿,忍不住地讲了我的父亲,和我的忏悔。我紧接着说,双亲中间,我现在只有母亲了。母亲在乡下,身体不是很好,但牵挂最多的,总还是在城里奔波的儿子。每次儿子生日,她都会扯上一块布,为儿子做一件祝福平安的衣衫······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早日把她接到城里来。我说我是不孝之子,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我这儿有大家学习的榜样,我读一篇文章给大家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母亲啊,您是我最好的导师”,是记第38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安金鹏和他的母亲的。(教师读文章)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读完这篇文章,已近下课。我感觉到教室里很静。似乎还有人抽泣。于是我说,我最喜欢读,也是最喜欢教的两篇课文,一篇是朱自清的《背影》,一篇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有同感的同学课后不妨温习一下。于是我又说,我还有一首诗推荐给大家,那是傅天琳的《梦话》。最后,就在下课铃快要敲响的一刻,我说,我们也来写一篇作文吧,关于父①亲,关于母爱,关于亲情······这是袁卫星老师一节作文指导课的简要回顾,袁卫星老师缘于想到已故的父亲才布置学生作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整堂课充溢着浓浓真情,教师以情换①袁卫星著,听袁卫星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196页25\n情,情到浓处话自鸣,结果证明同学们在真情的召唤下,一篇篇充满真情的感人之作呼之即出,不仅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四)表达为主,彰显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①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彰显个性是作文的生命所在,只有具备鲜明个性的文字,才能飞扬体现生命的追求,才能透射作者真实、独特的精神世界,才具备了深入人心和引起共鸣的力量。表达指的是,把脑子里固有的印记,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或向他人流露。表达的方式很多,可以用眼神,用表情,用肢体,更多的则是口头表达和书②面表达。口头表达就是说话,书面表达就是作文。在作文中,个性的魅力很大程度是通过书面语言的表达彰显出来的,语言是最主要的人际沟通工具,而且语言本身也是个性的表现。个性的语言是独特的、真实的、不可复制的,这也成为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理想追求。当前中学生作文写作中个性的缺失鸣以警醒,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纲领性要求与生态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作文是极具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倡导学生的作文张扬个性,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观察和体悟,在此基础上,萌发表达的愿望,自由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收获,抒写个性化的感受,真诚地袒露心迹,热城地拥抱生命;提倡情动而辞发,随心、率性、创造性地表达。因此不宜提出统一要求,而要让学生真实、自主、创造性地表达本真的个性化生活。四、三者的辩证作用在复合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生态系统,和谐、开放、具有诱发性的环境是前提,这是写作主体内部输出功能得以良好发挥的环境保障,长流不息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是保证,缺之则无法驱使内部写作机制启动,当然,写作主体内部写作机制的驱动是关键所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写作实践中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共同服务于形成开放性的、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的作文生态系①圣才学习网主编,《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详解[]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②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主编.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26\n统,通过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和谐效应来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建构和作文能力的形成。第三章生态学视野下作文评价的策略作文评价系统也是作文教学复合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子系统。作文评价是检验作文教学情况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及反馈功能。生态学的反馈原理告诉我们:“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受两种反馈机制的控制,一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促进,相互放大的正反馈,导致系统的无止境增长或衰退;另一种是作用和反作用彼此抑制,相互抵消的负反馈,使系统维持在稳定态附近。正反馈导致①发展,负反馈导致稳定。”将作文评价置于生态学视野,目的就是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如何促进正反馈,抑制负反馈,拓展作文评价的视域,为作文评价提供新的路径,使作文评价系统不断发展。一、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评价理念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驱动下,我们的作文评价是见‘文’不见‘人’,重视短期的应试效果而忽视学生能力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评价,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评价观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写好作文的潜能,讲究多元,注重激励,强调民主,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的评价宗旨和观念,并将这一评价思想当作引领自身教学行为的行动指南。(一)评价目的促发展作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学生乐写、好写,把写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写作成为生命的存在方式。而过去评价学生作文“唯考试是瞻”,作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考试作文的高分。作文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只窄化为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高低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片面地反映于学生写作的纸质文本的分数(或等级)的判定或几句很笼统的评语上,而对于文本后面的作者写作的动机、状态、情感却很少关注。很明显,这种评价方式是过于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但没有起到提升作用,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厌写情绪。生态学观照下的作文评价价值观,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凸显“人”的价值,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尊重学生在作文评价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实际①吴林富著.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27\n出发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和弹性标准评价。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比较的维度从横向比较转向纵向比较,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这样评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作文水平不断进步。(二)评价注重过程性以往的作文评价是典型的结果评价,评价的对象仅限于学生所写的纸质文本,评价的内容很单一,仅从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去评价作文,而对于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态都一概忽视了,比如作文前学生材料的收集情况、作文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写作的态度等情况以及作文后修改的态度、内容和方法等动态过程都不在评价的范围之内。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评价理念要求从原来只注重作文文本的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也就是说,要把作文评价贯穿在作文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作文的过程性评价的作用,真正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和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过程。而且,作文评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生成性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立体式互动、交互式对话的生命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作品、学生与丰富多彩的自然、学生与形态万千的社会生活进行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发现自然、认识社会、体悟人生,聆听生命之花开放的声音。因此,不能将作文评价内容窄化为技巧的习得,也不能将作文评价时间局限于学生完稿后。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命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作文评价理应和着生命的律动,与学生写作的每一阶段相依相随。(三)评价维度的多维性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评价时,往往维度单一,仅从知识和技能一个维度进行评价,即通常从“立意”、“选材”、“表达方式”、“语言”等要素进行评价,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就很少涉及。其实,作文评价从多维度出发,发挥作文评价系统的的整体效应、综合效应,不但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内在写作动力的生发,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评价要扩展维度,将作文评价的三维目标落实在每一次作文当中,不但对学生作文能力和技巧方面给予评价,而且对于写作这一体验性过程,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尤其关注写作者写作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主张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表达。(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日常作文评价中,教师掌控着评价的主导权,以绝对权威的身份操纵着整个评价过程,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自订,主观地为学生的作文赋分,28\n再写上几句含义模糊、缺乏真正指导意义的评语,冷冰冰的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学生在这长期的教师独揽作文评价大权的熏陶中,也渐渐被驯化得麻木不仁,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以及作文的创新活力逐渐消失殆尽,他们只关心教师赋予的冰冷分数,作文发回也就瞟一眼后随即束之高阁,再也不加理会。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作文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多主体主体参与的过程,教师、学生都既是受评者,也是评价的主体。师生之间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了,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一份子,教师只是学生作文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有资源的开发意识,要将作文评价从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努力使家长、社会人士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另一种动力。二、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评价策略探究将作文评价过程置于生态学的视野,就是要研究学生、教师、学生作文、评价情境等生态因子构成的作文评价生态系统,如何利用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作文评价系统的生态化,提高作文评价的效益。(一)利用“共生效应”,实施多主体评价共生效应是植物学上的一个概念,是说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失去生机甚至枯萎,而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它们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环境、一种小气候,通过相互依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同①步生长。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而且相比自然界共生关系的原始、初级、自发和被动而言,人类社会则往往是创始的、高级的、能动的和主动的,因此把“共生效应”概念引入到作文评价中,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资源,为作文评价所用,开阔作文评价的视野,拓宽作文评价的渠道,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作文水平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群体作文的良好发展。多主体评价,就是“共生效应”在作文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多主体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师生互动评价。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评价中,教师不再是作文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和作文结果的唯一评判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失去了其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引领学生制订出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内容,然后教师面批作文,与写作者零距离互动,以即时性评价为主,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促使其作文水平的提高。二是生生互评。先引导学生明确作文的具体写作要求,共同提出修改方法和操作细则,制订出习作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有章可循,然后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合理分工,有步骤地进行小组合作评价。生生①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课题组编著.专家之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29\n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在参与作文互评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表达多元的、个性化的见解,在吸纳与借鉴的过程中丰富自己,促进自身的发展。三是家长评价。在教育中,家长是教师的天然合作者,作文评价同样如此。家长评价分评自家孩子的作文和评孩子同学的作文。评自家孩子的作文主要针对孩子在家中的写作行为、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作文方面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评价对于孩子写作态度的培养,写作热情的激发,素材的积累都大有裨益。评孩子同学作文的操作方法如下:教师让学生把同学互评完的作文带给家长,要求家长评价同学的作文,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复印给每位家长,家长针对作文作出评价。由于家长文化素质不一,因此对家长的评价要求不做硬性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总也有些出彩的评价,给作文评价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四是社会力量参与评价。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多翼,组成了交互式的教育网络。作文评价中,语文教师感到有求于社会时,应当与社会联系,使评价渠道广达四方。相比于家长参与评价的便捷,易操作,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难度要大些,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的社交圈。社交圈广的教师完成起来也很容易,如袁卫星老师就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他曾布置叙述写“心病”、“心事”、“心愿”(任选一题)。在作文评价时袁老师另辟蹊径:写“心病”的作文,选了几篇请心理医生给写评语(其实是诊断);写“心事”的作文,一一找到当事人为学生解开心中的疙瘩;写“心愿”的作文,则由熟悉的几位名人写上热情的肯①定和美好的祝福。五是学生自主评价。这一评价方式可分两种。一种是类似于写后反思的自主评价,内容不限,可以是成功的体验,也可以是失败的剖析。可以写出自己最为得意的创意或构思,也可以评价自己最欣赏或最不满意的语段和语句,等等。另一种是自主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其中学生自我的评改是很重要的一环。刘国正认为要养成自主评改的习惯,达到“动笔则求疵,见疵则思改,出手的东西必求毫发无憾而后已,这种严肃谨慎的好文风,会使学生②毕生获益。”。因此,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评改习惯。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评价标准,根据教师、家长等的评价以及同伴的建议对作文进行修改,这个过程要保证落实且列入评价范围,这样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且充分调动学生作文修改的积极性。实施多主体评价,评价的视角就拓宽了,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作文评价能①袁卫星著,听袁卫星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②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30\n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无论是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还是教师、家长的他评,我们都强调在评价过程中要以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在作文评价时利用“共生效应”,既可以在评价交流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潜移默化地习得交流与合作的技巧,又可以促进学生群体作文水平的提升,即在作文的同时,也在学习做人。(二)利用“整体效应”,进行多维度评价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的组成单元及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一种行为的产生可能受系统多种因素的影响或使系统①的整体产生变化,这即为教育的整体效应。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也同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都能使系统的整体产生变化。因此作文评价必须吸收“整体效应”之精华,为作文评价生态系统的完善服务。作文教学评价发挥整体效应,首先应该打破当前评价维度单一的局面,扩充评价的维度。作文教学评价可沿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作文评价,在对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评价的同时,更要关注写作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以及写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关注整个写作过程,突出作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效应”提示我们,在作文评价时,老师既要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出发把目光投射到学生作文的水平及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的体悟力、思维力和表达力等智力因素的评价上,又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重视对学生作文的兴趣、感情、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关注写作的全过程并且贯穿于写作的始终。特别是要重视一直处于作文评价边缘地带的起始阶段和终点的后续评价。在起始阶段要重视对写作材料的准备情况和获得材料方法的评价。终点的后续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伴随的态度、情感。新课标明确指出:“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档案袋中收集了学生大量的习作及与习作有关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能够看到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等。如一篇文章的初稿、修改稿和定稿都可以收集在档案袋中。档案袋评价是对学生习作发展过程中一种直观、生动的记录,是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的过程。①傅桦,吴雁华,曲利娟.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31\n(三)利用“生态位原理”,进行分层评价生态位(ecological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按照生态位原理,在作文教学系统中,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能力、兴趣和资质的不同,处于作文教学系统中不同的生态位上。“一般来说,在一个班级中总会由若干优生形成作文的中心,他们的作文往往成为范例和样板,这个中心的存在,容易造成对边缘群体的忽①略。”诚然,班级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必然现象,问题在于教师怎么对待这种水平差异。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生命的成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故而在作文评价过程中,面对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学生个体,教师要认识班级不同能力层级学生、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的生态位,针对其生态位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在作文教学系统中,个人的生态位可以作出适当调整和改变。因此,教师在作文评价时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态位,又要注意想办法适时改变学生的生态位,促使学生个人整体素质的超越、完善和发展。因此,分层的评价呼之急出。分层评价要注意一些原则:一是赏识性原则。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赏识的意识,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然而,实践证明“吹毛求疵”的结局是学生作文兴趣的淡化,写作水平日渐低下,而对学生作文发自内心的真心赏识,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因为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学生的作文不管是好是差,都是学生心智的结晶,所以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不要太苛刻(特别是对于部分写作情况确实不尽如人意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给予充分的鼓励,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就感;二是因材施教原则。由于学生的层次、基础及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而作文训练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就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提高作文水平的信心,或是丧失继续提高的动力。因而应该用多种尺度去衡量,坚持正面地鼓励性地去评价、引导。对于优等生以高标准要求,可考虑通篇做评价;中等水平的作文,可以从情感、认识、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择其突出点进行评价;对于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标准,具体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树立他们写作的信心,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这样的评价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富有个体性和灵活性,让优等生有更高的台阶攀登,让后进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不至于作文评价总是优等生生命绽放的舞台,而后进生则成边缘化的看客。①曾永成.培育生态人格一优化作文生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6).32\n(四)利用“协同进化规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协同进化(co-evolution)是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①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用“协同进化规律”来分析作文评价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生态因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发展的长效性后果就是协同进化。因此,在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都应解构以往病态的师生、生生关系,着力营建“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在作文教学中相互交往、积极互动、良性竞争、共同发展。一方面,要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发展,作为共同体主要成员的学生首当其冲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首先在作文评价过程中要发挥同伴的影响作用。有一份调查表明,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第一因素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作文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评价观,同时营造宽容和谐的评价氛围中,根据作文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的差异,合理分工,充分利用差异教学资源,尊重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评价,促进每个学生作文水平有适当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其次是学生写作动力的后续激发。即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功的平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现在刊物繁多,网络便利,为学生发表作文提供了很多平台。文采斐然的文章可投正规刊物发表,其他层次学生只要有明显闪光点,可挂在班级网页上,也可以墙报、班级刊物的形式收集学生的作品,原则是扩大发表面,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发表作文带来的成功喜悦,为同学自发提高写作的积极性提供长足动力,从而润物无声中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发展,另一个成员(教师)的素质也必须得以提升。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文学素养以及教学机智的差异,是对作文评价效益能否最大化起决定性的作用。有学者呼吁,作为评价主体的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语言、文学、修辞和古文方面的训练和修养,从而对学生作文学习起到积②极的影响。作文评价不仅是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教师的下水作文也是评价对象。对教师下水作文的评价也有助于教师作文的逐步攀登。同时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就要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设计、方案实施及其效果进行全面综合的反思性评价,这些实践积淀有助于日后改进作文教学策略,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为以后教学研究积累最原原始的科研资料。因此,评价的目光关注学生的同时也聚焦教师,评价教师“教与写”的艺术和“教与写”的效果,这样受益的不光是学生,①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②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3\n还有教师,还有师生这个学习共同体。34\n结论与展望新课程改革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作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作文教学要一改以往的“非生态”,还作文教学天然、本真的原生态,只有使作文教学成为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良性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因素、各个部分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在反观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的基础上强调一种动态平衡的观点,强调内部各个因素的协调,是用一种生态观点、方法来认识作文教学问题,强调让写作与生态主体的成长相伴,把写作与修改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在作文教学和评价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领学生在和谐、平衡、多样、丰富的环境中诗意栖息、尽情倾吐,保持精神上的健康、独立与自由,才能写出见解独特、神采斐然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展示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和生命的灵动,彻底克服写作中的虚假与矫情。生态学视野下的作文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环境,追求生命共生、多样化发展,实现作文教学良性动态的平衡发展,使作文教学走向生命化过程。总之,生态世纪的作文教学与研究,正向纵深发展。这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施展个人教育才能的平台,同时也带来了出其不意的挑战。毋庸置疑,高考这个指挥棒总是有意无意地牵制着教师们前行的脚步,可以说,教师们是戴着脚铐在跳舞,但是,只要教师们心中有根准绳,就能在生态作文和高考中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同时,教师要致力于生态学视野下作文的有效教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确立生态作文的新教学观是前提和保证,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素养,又确立了全新的生态化作文理念,才能放飞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情思,在和谐灵动中使作文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从而演绎出迥异的课程景观。遗憾的是,本文的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而较少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本课题还可作深入研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35\n参考文献专著:[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钱俊生、余谋昌主编:《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4]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赵谦翔与绿色作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新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3]张承明著:《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14]徐家良、徐鹄、顾维萍著:《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硕士学位论文:[1]王敏.高中作文教学与生态化写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8.[2]刘金玉.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D]西南大学,2008.[3]王百岩.原生态写作教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36\n期刊论文:[1]任涤非.论生态化作文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2008(11).[2]张祖庆.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2004(10).[3]张祖庆.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2004(10).[4]刘建新.作文要回到原生态[J]语文建设,2004(9).[5]严丽荣.初中作文生态式教学刍议[J]河北教育,2008(5).[6]王尔楷.高中作文原生态教学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7]刘金玉、刘东霞.原生态作文教学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8(12).[8]何捷.“反生态作文”和“原生态作文”[J]教学参谋,2005(6).[10]陈玉驹.生态课堂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2).[11]刘德海.浅谈高考作文生态环境的优化[J]数语外学习,2007(11).[12]郭晓红.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河南教育,2005(9).[13]吴菊.回归“耕者”本位,还原学生作文原生态[J]广东教育,2009(5).[14]周国显.建构“阅读——作文”生态化系统初探[J].作文教学研究,[15]林丽秋、俞美君.如何书写“原生态”作文探析[J].时代教育,2008(7).[16]陈艳.生态类作文的价值取向及其指导[J].新课程研究,2009(1).[17]董夫奏.学生“原生态”作文教学研究[J].课改与家教,2007(9).[18]袁建中.学生作文,如何写出自己的个性——兼及初中生态作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8(5).[19]孙玉强.优化作文生态意识,打造学生写作精品[J].作文教学研究,[20]刘惠菊.作文教学要有“生态”意识[J].新作文,.[21]张继芳.“原生态作文教学”切忌“撒手不管”[J].新作文,[22]田大璜.构筑生动的作文教学“生态园”[J].黑龙江教育,.[23]张晗.呵护作文的原生态之美[J].科教文汇,2007(3).[24]倪同刚.原生态作文讲评课的尝试及思考[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8(2).37\n[25]周治国、周天兵、田庆锋.作文教学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1).[26]曾永成.培育生态人格优化作文生态———“做人—作文”的生态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6).[27]刘德.高考作文的生态路径[J].教学大参考·作文教学.[28]高西栋.构建生态化的写作环境矫正高考作文失语症[J].教育科学论坛,2007(4).[29]杨焕亮.建构小学生态作文的教学理念与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5(8).[30]袁建中.写作:让学生不痛苦不虚假——生态作文教学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2008(3).[31]袁爱国.生态文化视域下作文有效教学评价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0(6).[32]袁爱国.新课程理念下生态作文的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38